八年級 語文 學科導學案
課題:蘆花蕩 (第 1課時)
【學習目標】
課標要求:
1、學習文學作品中的語言描寫、肖像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塑造形象。
2、學習分析文學作品中的景物描寫。
3、體驗孫犁小說的風格。
目標達成:
1、感知老頭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義。
2、學習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
學習流程:
【課前展示】
1、給下列加點字詞注音:
(1)蘆葦 (2)冀 (3)仄 (4)寒噤
(5)棱角 ( 6)蓮蓬 (7)絲絨 (8)躥
2、掌握下列多音字
(1)提:提( )防 提( )綱
(2)瘧:瘧( )子 瘧( )疾
(3)喝:吆喝( ) 喝( )水
3、詞語積累:
(1)詩情畫意:富有詩和畫的意境。
(2)自如:活動或操作不受阻礙。
(3)穿梭:像織布的梭子來回活動,形容來往頻繁。
(4)膽寒:害怕。
(5)陰慘:陰沉暗淡。
(6)轉彎抹角:沿著彎彎曲曲的路走,比喻說話、做事不直截了當。
4、作者簡介
孫犁,1913年4月6日出生 ,河北人。現代小說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抗日戰爭爆發后,他主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中區從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發表《荷花淀》《 蘆花蕩》等作品。新中國成立后,他寫了中篇小說《鐵木前傳》,散文集《津門小集》,論文集《文學短論》等。孫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創作結集為《白洋淀記紀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夠代表其風格的一部作品。
【創境激趣】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為了保衛祖國,優秀的華夏兒女奮起抵抗,沉重的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本文描述的就是在我黨領導下抗日根據地人民的對敵斗爭的生活,通過寫主人公夜送兩個女孩子進葦塘和第二天狠狠懲罰敵人、報仇雪恨的故事,贊美了老艄公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英勇機智的革命精神。表現了根據地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抗敵的愛國主義精神。全篇洋溢著戰斗的樂觀主義的革命激情,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對祖國和人民的真摯的熱愛。
【自學導航】
小說的三要素:
(一)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說的人物是虛構的,是作者把現實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綜合熔鑄而成的,因此比現實中的原型更為典型。小說中刻畫人物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有肖像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也可以通過其他人物的反應和態度進行側面描寫等等。小說不僅勾勒人物的輪廓,刻畫其性格的一個或幾個側面,還要在情節的發展中表現人物性格的發展和變化。
(二)情節要素:
小說的情節一般比較完整,往往有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有時前面有序幕,后面還有尾聲,能顯示生活中矛盾的發展過程。情節的巧妙安排對于刻畫人物和表現 主題有著重要意義。
(三)環境要素:
小說中要具體描寫環境。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兩類。 環境描寫是為交代背景、襯托人物、發展情節、渲染氣氛服務的。自然環境描寫在小說中表現較多,主要是為了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動,表達人物心情,渲染當時的氣氛。
【合作探究】
(一)整體把握:
1、人物要素: 主要人物:老頭 子;次要人物:大菱、二菱。
2、環境:抗日戰爭中我軍抗日根據地的蘆花蕩。
3、情節:通過寫主人公夜送兩個女孩子進葦塘和第二天狠狠懲罰敵人、報仇雪恨的故事。
4、主旨:贊美了老艄公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 英勇機智的革命精神。表現了根據地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抗敵的愛國主義精神,表明中國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國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二)理清結構:
主人公是一位擔負著重要交通任務的老艄公,他活動的背景是蘆花蕩。根據文章內容安排,可以把文章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敵人發了愁”,首先交代了故事發生的環境及人物介紹。(1~8段) 這是在敵人炮樓監視下的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只有到深夜,“葦塘里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而白天都躲避炮火去了。由自然環境寫到社會背景。敵人嚴密地監視著 葦塘,提防有人給葦塘里的抗日隊伍送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隊伍會跑出來。然后介紹了主人公--負責“里外交通,運輸糧草,護送干部”的年近六十歲的老艄公。在簡潔地描寫他的衣著、外貌時,著重點出了他那“尖利明亮”的眼睛--這是他完成任務特別重要的條件之一;介紹他的任務和工作范圍時,特別強調他“不帶一支槍”就能“一切保 險”地完成任務。這給故事的曲折發展和主人公性格的刻畫埋下了伏筆。
第二部分從“一天夜里”至結尾,具體講述故事的過程。這一部分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是從“一天夜里”至“多么俊的一個孩子呀”,這是故事的開端--護送。 這一層講述老艄公護送兩個女孩子進葦塘。老艄公說:“什 么事也沒有了,安心睡一覺吧。”兩個孩子睡不著,小女孩趴在船邊淘水玩,洗臉、洗頭。這里埋下伏筆,舀動水的聲音會不會引起敵人的注意呢?
第二層是從“遠遠有一片陰慘的黃色的光”到“有熱鬧哩”,這是故事 的發展--受傷。 果然,敵人的探照燈照到了兩個女孩子的臉上,緊接著就是一陣掃射,大女孩子負了傷。老艄公知道后“頓時失去了力量”,表現了他的內疚心情,他覺得沒有完成好任務,而無顏見他人了,萬箭穿胸般痛苦。于是自己立下誓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以充滿自信的復仇誓言來安慰女孩們,也安慰自己“受了輕視”的心。
第三層是從“第二天”至文章結尾,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復仇。 這一層講述老艄公元把鬼子引進蘆花蕩的木樁圈里,讓一只只復仇的鉤子穿透敵人的腿;他舉起篙“砸著鬼子們的腦袋,像敲打頑固的老玉米一樣”。這場不用槍的戰斗,充分表現了老艄公巧妙的戰術、高超的本領和機智勇敢、自尊自信、樂觀豪邁的性格。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識遷移
1、(1)“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里,呆望著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呆望”能不能改成“遠望”,為什么?
答:不可以, 呆望表現了敵人拿游擊隊沒有辦法的怯懦心理。反襯了我軍的神勇,同時也表達了對敵人藐視的態度。
(2)“到這樣的深夜,葦塘里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作者抓住“水鳥飛動和唱歌”有什么深沉的含義?“才”字有什么表現力?
答:這是自由的生靈,含蓄地表達了人們對自由生活的向往,“才”字含蓄地表現了戰爭的殘酷,這美好的景物只有在夜晚才有。
(3)“葦子還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鉆,目標好像就是天上。”
答.表現了葦子頑強向上的生命力。烘托了白洋淀人民那種在殘酷的戰爭環境里頑強生存的姿態,充滿了意志和力量。
【強化訓練】
1、復述本文故事情節。
2、綜合使用三種以上描寫方法,塑造某一人物形象,深刻展示其性格特征,不少于300字。
【歸納總結 】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了解了戰爭的殘酷,人民的 不屈精神。
【板書設計】
板書: 《蘆花蕩》--孫犁
一:環境:抗日戰爭時期我軍根據地的蘆花蕩
人物:老頭子(年近六十,神出鬼沒)
二:介紹故事
開端:(9 ~ 19段) “護送”
發展:(20~54段) “受傷”
高潮與結局(55~63段):“復仇”
【教學反思】
封志莉
[《蘆花蕩》(第一課時) 導學案設計(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談中國詩》導學案
5.開學第一課安全教育導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