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從知人論事角度出發,要簡單了解劉湛秋的生平經歷;然后品味抒情散文通過寫景、狀物來抒寫作者情致和意趣的方法。
(二)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分析細節,培養學生通過課文展開聯想與想象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自主鑒賞文章與即興表達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由作者對四季雨的不同性格的描繪,感受自然萬物的美好;并明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點,體會作者對雨寄托的思想情感。
2.賞析本文的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
如何啟發學生將展開聯想與想象后感受到的自然界的美用形象而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
三、教學方法
自讀法:將教師點撥與學生自讀相結合,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誦讀法:配樂朗誦,將教師范讀與學生誦讀結合起來,注意朗誦的語氣、節奏,用誦讀加深理解。
探究法:調動學生積極性,引導他們自己展開聯想與想象,并提出問題,探究問題。
四、課型
自讀課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學時間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雨是古代詩人的鐘愛之物,他們以雨來寄托內心的喜怒哀樂,雨同樣也受到現代作家的青睞。今天我們一起閱讀劉湛秋的散文--《雨的四季》,共同感受四季不一樣的雨之美、情之美。
二、拜訪作者
劉湛秋(1935--),安徽蕪湖人,當代詩人,翻譯家、評論家,《詩刊》前副主編,中國散文詩學會副會長,被譽為“抒情詩之王”。兼創作散文、報告文學、小說及編輯詩歌。著有詩集《寫在早春的信箋上》《溫暖的情思》《生命的歡樂》。近幾年他寫作散文頗豐。以抒發情感、人生為主,筆觸細膩,行云流水,有其獨特的唯美的散文風格。臺、港文壇對其散文評價頗高。作品被譯為英、法、日、俄、意、德、西等多種文字。
三、自主學習
活動:聽雨篇
1、注意生字詞;
2、注意文章語氣、節奏;
3、劃出重點詞、句,注意四季雨不同的特點,感受作者對雨的思想情感。
思考:1、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點?請用幾個詞語概括。
春雨:水珠子從花苞里滴下來,比少女的眼淚還嬌媚。
這時,整個大地是美麗的。 (美麗而又嬌媚)
夏雨: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熱烈而又粗獷。 (熱烈而又粗獷)
秋雨: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親,顯得端莊而又沉靜了。 (端莊而又沉靜)
冬雨:它既不傾盆瓢潑,又不綿綿如絲,或淅淅瀝瀝,它顯出一種自然、平靜。
(自然而又平靜)
2、作者對雨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寄托了作者對雨的贊美與喜愛,表現了作者對生命與大自然的熱愛。
3、結合全文,談談作者愛戀雨的理由是什么?
雨給作者的生命帶來活力,給感情帶來滋潤,給思想帶來流動,使靈魂得到凈化。
四、合作交流
活動一:賞雨篇
1、文章沒有直接描寫春雨,而是寫萬物經雨洗淋后的情態。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2、文章的第三段“而夏天,就更是別有一番風情了”句中“別有一番風情”指的是哪些方面?
3、凄冷的秋雨為什么能純凈人們的靈魂呢?
4、冬雨在頭頂上飄落的時候,似乎又降臨了一種特殊的溫暖,這種“特殊的溫暖”,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5、上文寫雨多用“她”或“它”指稱,為何第六段改稱“你”?
6、結尾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1、文章沒有直接描寫春雨,而是寫萬物經雨洗淋后的情態。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通過寫萬物經雨洗淋后的情態,間接寫出了春雨的嬌媚,表現了春雨給大地帶來的勃勃生機,抒發了對春雨的愛戀之情。
2、文章第三段“而夏天,就更是別有一番風情了”句中“別有一番風情”指的是哪些方面?
夏天的雨沒有預告,說下就下;
光頭澆雨,更有滋味;
一切不掩飾地敞開,花朵、樹葉、雜草爭先恐后地成長;
暑氣被吸收;
雨聲、蟬聲、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雨的交響曲。
3、凄冷的秋雨為什么能純凈人們的靈魂呢?
秋天的雨,端莊而又沉靜,秋雨使人靜謐,使人懷想,使人動情,在人們勞累了一個春夏,收獲的時節,給人安靜與深思,所以說可以純凈人們的靈魂。
4、冬雨在頭頂上飄落的時候,似乎又降臨了一種特殊的溫暖,這種“特殊的溫暖”,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指雨為人們趕走了冷冽的風,拂去了干澀而苦的氣息,讓人感動那“濕潤中又漾出花和樹葉的氣息”,讓人忘記了寒冬。
5、上文寫雨多用“她”或“它”指稱,為何第六段改稱“你”?
第二人稱,更加親切自然,便于抒發自己的情感,情感表達更加真實強烈,更直接抒發了作者對雨的愛戀之情。
6、結尾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結構上:總結全文,與開頭呼應。
內容上:點明并深化主旨,抒發了作者對雨的愛戀之情。
活動二:品雨篇
分析文章的語言特征
1.回憶《春》中“春風圖”調動不同感觀寫景的語句,學習從視覺、聽覺、嗅覺等不同角度寫景的方法。
例:水珠子從花苞里滴下來,比少女的眼淚還嬌媚。半空中似乎總掛著透明的水霧的絲簾,牽動著陽光的彩棱鏡。這時,整個大地是美麗的,小草似乎像復蘇的蚯蚓一樣翻動,發出一種春天才能聽到的沙沙聲。呼吸變得暢快,空氣里像有無數芳甜的果子,在誘惑著鼻子和嘴唇。
這段文字從視覺、聽覺、嗅覺角度描寫雨后世界,牽著美妙的聯想和想像,帶給我們全方位的感受。
2.分析:樹“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 使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效果 ?
“每一棵樹仿佛都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把樹寫活了,人格化了。它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樹木剛剛從寒冬中蘇醒過來,樹干泛出黃青、嫩葉萌發的那種鮮活的生機
學生活動:選擇你最喜歡的語句品讀,并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可以從感官、修辭、情感等角度來談)
例:第2段:“水珠子從花苞里滴下來,比少女的眼淚還嬌媚。”本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雨水”寫成“少女的眼淚”,并以“嬌媚”飾之,生動地寫出了作者對春雨的喜愛和憐惜之情。
第3段:“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親,顯得端莊而又沉思了。”本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地寫出了秋雨“使人靜謐,使人懷想,使人動情”的特點。
活動三:悟雨篇
思考:1、 能否用《四季的雨》來替換原本的篇名?原先的標題妙在何處?
《雨的四季》將雨人格化了,變得鮮活。同時這也是一段歷程,就像一個人經歷了春秋而逐漸豐盈完滿的生命歷程。而《四季的雨》強調一個雨字,顯得呆板、生硬。
因此,可以說,作者愛戀四季的雨,更是愛戀四季的生命。
2、你覺得作者為什么會把《雨的四季》寫得美輪美奐,打動人心?
調動感官顯色彩 巧用修辭繪神韻 按照順序層次清 融情入景巧抒情
五、教師總結
(一)文章通過對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點的描繪,抒發了作者對雨的愛戀之情,表現了作者對生命與大自然的熱愛。感情真摯而濃烈。
(二)文章條理清晰。先總寫對雨的感受,再具體描繪不同季節雨的特點,最后抒發對雨的愛戀之情。
(三)抓住景物特點,多角度,多修辭手法寫景。
大自然中的風雨雷電、山水湖泊、花鳥蟲魚,一點一滴,奏出美妙的旋律,只有細心觀察、聆聽、感悟、思考,才能了解其中的深意,領悟其中美的真諦。讓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努力捕捉身邊平凡而真實的美麗,用心靈之筆譜寫出真情的華章。
六、課堂練習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辭手法。
(1)半空中似乎總掛著透明的水霧的絲簾,牽動著陽光的彩棱鏡。
(2)而那萌發的葉子,簡直就起伏著一層綠茵茵的波浪。
(3)那是雨,是使人靜謐、使人懷想、使人動情的秋雨啊!
(4)但這時候,雨已經化妝了,它經常變成美麗的雪花,飄然蒞臨人間。
七、拓展訓練
請以“在雨中”為題,寫一段文字,百字左右。
情境創設:
1、考試失利時;
2、被表揚后;
3、和朋友產生了誤會;
4、想起了遠方的老家;
5、清明節祭掃親人的情景; ……
附:名詞
名詞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詞。
表示人:娃娃、青年、農夫
表示具體事物:綠萍、水藻、鐮刀、蟋蟀
表示抽象事物:精神、法律、愛情
表示時間:秋天、昨天、過去、早晨
表示方位:上、下、左、右、前、后、東、南、西、北、里頭、外邊、以上、之下
為下列名詞分類
作家、法律、剛才、上邊、北京、計算機、明年、道德、文化、山、工人、魯迅、馬、星期天、亞洲、中間
指人的:作家、工人、魯迅
指具體事物的:計算機、山、馬
指抽象事物:法律、道德、文化
表時間的:剛才、明年、星期天
表處所的:北京、亞洲
表方位的:上邊、中間
《雨的四季》一課是初中語文人教版新課標七年級上冊第3課,教學重點為欣賞文章畫面美,體會作者用筆之細膩,培養學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寫的能力。王維的詩被評價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本文也可說是“文中有畫”了,作者抓住四季雨的特征,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把四季雨人格化了。在本課的教學中注重誦讀和積累,在朗讀中品味文章詩化的語言,體會作者對自然與生命的熱愛。
林翠珍
[雨的四季 教學設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雨的四季散文
2.關于四季雨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