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高中語文選修系列《《史記》選讀》第四專題《屈原列傳》教案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能聯(lián)系已學知識,自主整理積累文言基礎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
能熟練掌握文言句式與詞語的活用、通假、多義現(xiàn)象
二、過程與方法:
能結合屈原的生平與遭遇讀懂文意,并且能與準確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與內心情感中寄托的復雜感情
能辯證地評價屈原忠貞報國的志向與堅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聯(lián)系當今社會與個人實際,體會堅持理想追求與現(xiàn)實的差距。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正確理解并培養(yǎng)高尚的聯(lián)系與人生價值觀,培養(yǎng)勇于面對困境,百折不撓及珍愛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
【教學方法】誦讀、啟發(fā)、品析、評論 、多媒體輔助
【教學課時】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結合《離騷》的復習,了解屈原的生平與高尚的節(jié)操,進而了解司馬遷寫此傳的目的。
屈原傳是人物評傳,司馬遷寫屈原是抒憤:-個忠心耿耿的大賢,被讒而終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詩人的悲劇。是一個民族的悲劇… 聯(lián)齊抗秦的主張,變法自強的主張,力保楚國無虞,進而可以統(tǒng)一天下,但這個主張損害了楚國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這樣的悲劇。
司馬遷作此傳,意在表明,小人讒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窮困,國家喪亡;提出尊賢重道,明察賢佞是國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堅持自己的操守、價值觀。
屈原以他的價值觀,超越了世俗功利價值尺度,獲得了永恒的意義。故曰:“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存在的意義也是自我的人生意義,是在與世俗的、強權的、讒佞的對抗中呈現(xiàn)的。
屈原的自殺是以生命的結束來拒絕非楚國文化的行為,同時也是使楚國臣君處在了非常尷尬的境地。這是一種悲劇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詞知識〖多媒體輔助〗
【通假字】
離 通 罹 遭受;
反 通 返 返回;
見 通 現(xiàn) 顯現(xiàn);
指 通 旨 主旨;
濯 通 濁 濁水;
絀 通 黜 罷黜;
質 通 贄 見面禮;
內 通 納 接納;
被 同 披 披散;
【一詞多義】
伐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動詞,耀,自夸。
其后秦欲伐齊 動詞,討伐,進攻。
口誅筆伐 動詞,聲討。
伐薪燒炭南山中 動詞,砍伐。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動詞,戰(zhàn)勝,打敗。
此五霸之伐也 名詞,功業(yè)。
疏 王怒而疏屈平 動詞,疏遠。
以疏為美,密則無態(tài) 形容詞,稀疏。
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 動詞,陳述,舊讀 shù。
十三經注疏 名詞,注解的一種,為“注”作注的文字,舊讀 shù。
離 “離騷”者,猶離憂也 后“離”為動詞,通“罹”,遭受。又如《叔向賀貧》:“而離桓之罪。”
約從離衡 動詞,離散,分離。
如有離違,宜別圖之 動詞,背離。
多情自古傷離別 動詞,分離,離別。
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 名詞,根本。
本末倒置 名詞,本義:草木的根。
今背本而趨末 名詞,根本的、基礎的東西或方面,此指農業(yè)。
此之謂失其本心 形容詞,本來的。
本在冀州之南 副詞,本來。
己后典籍皆為板本 名詞,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廢 名詞,稿本、底本。
用芽者自從本說 代詞,這、此。
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 量詞,冊。
臣本布衣 副詞,本來 ( 是 ) ,原來 ( 是 ) 。一說,動詞,出身于。
抑本其成敗之跡 動詞,推究,考察。
志 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名詞,志向,心意。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名詞,意愿。
博聞強志 動詞,通“記”。一說,名詞,記憶力。
其志潔,其行廉 名詞,志趣。
聊齋志異 動詞,記述。
項脊軒志 名詞,表一種記事的文體。
“志”字釋義還可參見50頁。
指 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 名詞,通“旨”,意旨,旨趣。
指如削蔥根 名詞,手指。
璧有瑕,請指示王 動詞,指出。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 動詞,指向。
噲遂入……頭發(fā)上指 動詞,直立,豎起。
指通豫南 副詞,一直,直接。
聞 博聞強志 名詞,學識,見聞。
忽聞門外蟲鳴 動詞,聽見。
初聞涕淚滿衣裳 ( cháng ) 動詞,聽說。
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 動詞使動用法,使……聽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動詞,懂得,明白。
況草野之無聞者歟 名詞,聲望,聲名。
無何,宰以卓異聞 動詞,聞名。
留 因留懷王以求割地 動詞,扣留。
留二日,維揚帥下逐客之令 動詞,停留。
先生可留意矣 動詞,留心,關心。
我命絕今日,魂去尸長留 動詞,保存,遺存。
遷 頃襄王怒而遷之 動詞,放逐,流放。
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 動詞,調動官職,此指升遷。
予左遷九江郡司馬 動詞,調動官職。左遷:貶官。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 動詞,變遷,變更。
戰(zhàn)、守、遷皆不及施 動詞,遷移,遷都。
父 漁父見而問之曰 名詞,fǔ,古代對老年男子尊稱。
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名詞,通“甫”,音fǔ,古代男子的美稱,多附綴于名字后 面。
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名詞, ( 叔 ) 父,父輩人。
彈 新沐者必彈冠 動詞,用手指輕輕彈擊。
莫辭更坐彈一曲 動詞,彈奏。
而設法備貯彈藥,則可也 名詞,弓彈、炮彈、炸彈的總稱。
害 爭寵而心害其能 動詞,嫉妒。
邪曲之害公也 動詞使動用法,損害。
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 名詞,禍害。
【詞類活用】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動詞活用作名詞,聽覺,聽力,亦指人的聰明智慧和判斷力。
讒諂之蔽明也 動詞活用作名詞,中傷別人的小人。
邪曲之害公也 形容詞活用作名詞,邪惡小人。
方正之不容也 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方正之人。
明道德之廣崇 形容詞活用作動詞,闡明。
蟬蛻于濁穢 蟬:名詞作狀語,像蟬那樣……。濁穢: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污濁環(huán)境。
厚幣委質事楚 名詞作狀語,用厚幣………
泥而不滓 名詞活用作動詞,nì,生活在污泥里。
其后楚日以削 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
亡國破家相隨屬 動詞使動用法,使……滅亡,使……破敗。
時秦昭天與楚婚 名詞活用作動詞,結為婚煙。
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名詞作狀語,在朝內,在國外。
身客死于秦 名詞作狀語,象客那樣。一說,以客的身份。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 形容詞活用作動詞,說短處,詆毀。
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 動詞使動用法,使……存,使……興。
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 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忠誠之士,賢能之人。
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名詞活用作動詞,效法,模仿。一說為意動用法。
三、朗讀全文,感悟作者的情感與屈原的精神
〖學生朗讀后談談自己的感受〗
四、練習與實踐
1、鞏固梳理字詞知識
2、誦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課時學習的字詞
二、學生找出疑難語句,師生共同研討解決
三、重點語句翻譯訓練【多媒體輔助】
〖口述與書面練習結合〗
其稱文極小而其指極大
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委質事秦。
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用,舉賢以自佐。
懷王因為不知忠臣的區(qū)分,所以在內受鄭袖的迷惑,在外受張儀的欺騙。
身客死于秦,為天下人笑。
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
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數(shù)十年。
士以此方數(shù)千里爭往歸之。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見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
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
四、練習與實踐
口頭翻譯最后三段,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第三課時
一、口頭復述最后三段內容
二、理請全文脈絡,品味司馬遷寫人物傳記選材與構思的精妙
開頭兩段是敘事,交代屈原家世,才干和職任。楚制,高級官員都是王族,左徒亦是屈氏世任之職,屈原任此,忠于楚國,獲得懷王信任,關鍵在“明于治亂”這四字。
屈原很清楚戰(zhàn)國時代必須在國內修法度,富國強兵,在國外,連齊抗秦才能大治,他要佐懷王行美政,效法先王之德,尊賢重道,這樣-來,便觸犯了楚國貴族的特權和利益,所以“上官大夫必害其能”“固時俗之工巧合,儷規(guī)矩以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改度。”當時的楚國貴族一味地顧及私利而不顧公義,討好楚王,破壞法度,再加上楚王昏聵,致使群小得勢,賢人日退。
此傳只寫了一個細節(jié):上官大夫給楚王進讒,毀謗屈原,楚王怒屈原“自伐其功”,因而疏之。奪了他的政治權力,這樣無異于自毀長城。懷王心胸狹隘,并且虛榮浮夸,頭腦糊涂,他倚仗先王開創(chuàng)的楚國國力,稱雄于世,實際上是個平庸無才的人,因而不能與賢臣共事,更不能正確判斷局勢,末世之主即此等人。
三、四兩段寫屈原被罷黜使齊后仍然心系楚國與楚王,堅持力排眾議,忠貞進言。從側面與群小作有力的對比,為下文楚王不聽勸諫導致最終身死國滅做有力的鋪墊。
五至八段寫楚王誤信讒言深入險地,導致身死國滅的歷史教訓,在敘事中插入作者的深深慨嘆與評價,突出文章的主旨。
最后兩段通過屈原與漁父的對話與沉江而死的細節(jié)描寫及后人對屈原的繼承表現(xiàn)屈原精神的意義與影響,也點明了寫作目的。
三、練習與實踐
1、背誦第三段,并且在理請層次的基礎上熟練默寫。
2、寫一篇短文,談談你對屈原寧死不屈的行為與精神的理解,可以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理解。
【教學反思】
封志莉
[《屈原列傳》教案(蘇教版高二選修)]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