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慧敏
培養中學生閱讀能力是當今時代賦予中學語文教學的重任,也是語文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舉措之一。但同時又是目前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薄弱環節,有關統計數據表明,近幾年高考閱讀測試題學生的得分率往往低于50%。如何才能盡快改變這種局面,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筆者以為,要著重抓好下面四個環節。
一、及時積累閱讀知識,拓寬視野
閱讀教學必須以閱讀能力的培養為目標,閱讀能力的培養又要以具備準確、敏捷的思維為關鍵。我們知道,基本知識是思維的基本因子,知識面的寬窄是閱讀思考時聯想是否豐富、思維是否活躍的關鍵。因此,閱讀能力的培養應該從狠抓基本知識的積累做起。知識的積累,不僅指語文知識、文化常識、歷史常識、哲學常識、生活體驗以及音樂、雕塑、美術、建筑等藝術常識,而且還包括文化學、歷史學、美學、社會學、教育學、語言學等人文科學和心理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現代通訊技術研究等自然科學領域里較新的研究概況,還包括邊緣學科和科學學科的研究概況。近年來,語文高考試卷的閱讀文選均具有豐富的“內蘊”,涉及的知識既廣又深;或涉及科技領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幾年高考中連續出現的科技文章;或涉及藝術常識和藝術鑒賞知識,如1996年全國卷第四題的選文《貝多芬之謎》;或涉及思維科學和教育心理學,如1993年全國卷“第22?/FONT>28”題;或涉及文藝美學,如1991年“三南”卷“第32?/FONT>40”題;或涉及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如1992年全國卷“第26?/FONT>30”題;或涉及對語文教學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國卷第四題的選文《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等等。然而,相當一部分學生急功近利,為了應付高考,一心只讀教科書,很少過問課外書,對上述各領域涉及的知識,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沒有“厚積”,哪來“薄發”?閱讀知識積累不夠,導致了學生知識面的狹窄,于是,阻礙了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幾年語文高考中閱讀測試部分得分較低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一教訓告訴我們,要真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重視基本知識的積累,拓寬知識面。
二、重視指導閱讀理論,掌握規律
閱讀能力的培養必須指導學生掌握閱讀理論。筆者這里講的“閱讀理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閱讀分析,一般應從文體、內容和形式三方面進行。在內容上,議論文指論點和論據;記敘文指描敘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點、與景物有關的傳說故事等)和議論抒情部分(或抒發情感,或揭示哲理); 說明文或指說明對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種物品的制作過程,或指某種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點等。在形式上,議論文主要是指論證結構方式和論證方法;記敘文主要是指敘述方式(順敘、倒敘、插敘和補敘)、 順序依據、線索和表達方式的運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說明文則指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等。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關鍵詞。文體不同,內容和形式的具體要求亦不同。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關鍵詞的確立都有規律可循,還有概括反映這些規律的有關理論。篇有中心段,記敘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議論性語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幾個片斷之間的過渡性語段;議論文的中心段一般是為文章的引論或結論,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說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確立可通過分析段落的構成情況來進行;若段落由一個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棗通過分析句與句的關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幾個并列關系的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幾個句群中心之和;若段落由幾個主從關系的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關鍵詞,關鍵詞語的確立理論,可參閱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二室編寫的1990年版的高中《語文》必修課本一、二冊中的有關單元知識短文。
三、靈活運用閱讀方法,提高效率
閱讀能力的強弱取決于對閱讀方法靈活運用的程度。閱讀精美文章,首先,確定文體;接著,根據文本特點理解內容。譬如對記敘文內容理解為根本。記敘部分的內容主要是應理解人物、時間、地點和事件過程等記敘的要素。議論抒情部分的內容主要是應根據表達方式的運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議論性語句提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語句抒發作者情感。其他文體的內容理解,也要根據文體特點進行。如小說,其內容不外乎小說的三要素和主題。第三步,研究形式特點并理解其作用。可指導學生通過分析文章結構層次來理解文章內容。譬如閱讀分析議論文時,要抓住段、句等形式來理解其內容。篇有中心段,找到了中心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內容。段有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內容。學生如能熟練而又靈活地運用以上這些方法,閱讀時就不會無從下手或抓不住重點了。
四、強化有效的閱讀訓練,查漏補缺
閱讀教學是教師指導下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的一種實踐活動,閱讀能力的培養必須在這種實踐活動中才得以真正的完成,因而閱讀能力必須注重有效的訓練,即訓練時必須講究“適度”、“梯度”、“力度”。訓練猶如登高,坡度太陡,使人無法攀登,當然不行,但如果坡度過于平緩,也會讓人無法領略克服困難的愉快而喪失攀登的興趣。因此,訓練時,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而定,“跳一跳”便“摘到果子”。講究“梯度”,就是要引導學生拾級而上,一步步登堂入室,因文而異,因人而異,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逐步加大訓練難度,以便最終達到學“一篇”而讀“一類”之目的,講究“力度”,就是“除非不練,練就要練得學生一輩子忘不了”,訓練起點不要高,但要求要嚴,訓練要實,講求實效,在高一、高二的閱讀教學階段,我們要緊扣課本編制試題或導讀提綱,進行按部就班的閱讀能力訓練。第一步,教師為學生示范:如何將深廣的閱讀知識、閱讀理論、閱讀方法,充分運用于閱讀的具體過程中,示范課文可以是第一冊中的《雨中登泰山》、《記念劉和珍君》、《燈》、《拿來主義》和《景泰藍的制作》等各單元難度較大的講讀課文。第二步,找來難度不大的課文,如《難老泉》、《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雄關賦》、《作家要鑄煉語言》、《一個好樹種棗泡桐》等,對學生徹底放手,積極鼓勵并耐心引導他們根據教師示范,通過有意識地運用閱讀理論和方法來自編閱讀提綱,自讀具體課文。在這過程中,教師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作因人而異的而點拔。在此基礎上,便開始實施閱讀能力培養的第三步:適當選編有一定難度的課外閱讀材料,其來源主要是高中語文選修課本和近幾年的高考題,因為這些閱讀材料及其測試題是經過許多專家精心選擇和設計編制的,完全能夠較為準確地測試學生的閱讀水平,也便于我們對高中階段的閱讀教學查漏補缺,對這些閱讀材料和測試題,學生閱讀解答時要真正消化閱讀知識和閱讀理論,要熟練運用閱讀方法;教師講析時,要舉一反三地講透講深,要著重分析三者在閱讀過程中的具體運用。實踐證明,高中階段如能對學生進行這三個層次的基本訓練,其閱讀能力是能夠得到真正培養的,閱讀水平也是能夠得到較大提高的。
[試論培養中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相關文章:
9.培養孩子閱讀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