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的分析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教師不大容易找到合適的切入角度,使學生樂于接受學習,主要表現為容易流于一般的翻譯或鑒賞詞典的照本宣科,使學生失去興趣。這里我想提出一個解決之道,供大家參考。這就是音韻在詩詞中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古典詩詞是一種極為講求音韻的文學樣式,這與我們的民族文字有很大關系,漢語的四聲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這是我們的特色和驕傲。而古漢語的四聲與現代漢語的四聲還有些差異,作為語文教師應當掌握一些這方面的知識。
我在講解古詩詞的時候,一開始也是很困難,后來找到了音韻這個角度后,覺得學生很有興趣,同時也弘揚了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成分。這里就簡單的以蘇軾的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作一簡單分析。
這首詞的字句分析這里從略,主要集中在章法和音韻上。
這首詞的章法很是講究,以此可見東坡之天才。我們先看一下上闕:先是高起,“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是一個氣勢非凡的大場景;然后低徊,平穩過渡,“故壘西邊,人道是周郎赤壁”,是一個細致精確的小場景;后激昂慷慨至極,雄風浩蕩,熱烈奔放“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一掃平庸萎靡的氣氛,把讀者頓時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
再看下闕:先抖筆蕩開,長音裊裊,“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灰飛煙滅”;漸緊漸烈,“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接下去是沉郁,“故國神游……華發”;最后復歸于沉靜,曠遠,“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以上是對章法的簡單的分析,詞中的起、承、轉、合各位自己能夠分析得很好,此不贅言。
章法的體現與音韻的恰當使用有很大關系,詩歌是韻文,講究節奏之美。詞譜中對平仄的使用要求被作者很好的利用,同時平仄轉換的地方作者也做得十分精當。本詞押入聲韻,押韻的特點是短促有力,韻短,所以轉換方便,作者復雜的感情轉換比較容易表現。
這里是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其實很多詩詞都可以如此分析,比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仙境出現時由原來的七字句換為四字句,使意外、突變更強烈。另如“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四大皆空相!歷盡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壘壘高山,滾滾長江。但見那寒云慘霧和愁織,訴不盡苦雨凄風帶怨長,這雄壯,看江山無恙,誰識我一瓢一笠到襄陽!”,使用的是“江陽”韻,這個韻的特點是聲音雄渾悠揚,這就把帝王之氣表現得慷慨雄渾,激烈悲壯。
總之,古詩詞的講解分析中應當重視章法與音韻,這應該是比較重要的方面,當然,由于學生具體情況不同,不可一概而論。
[分析詩詞應重視章法與音韻(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3.重視教育校園標語
4.關于教師節短詩詞
6.感恩教師節的詩詞
10.初中心理優秀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