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雅禮中學 徐昌才
王安石《泊般瓜洲》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向來為人擊節稱贊。其中,“綠”字的屢屢易換更是令人回味無窮。周振甫《詩詞例話》認為,“又綠”比“又到”、“又過”、“又說”、“又滿”為好的原因是,“綠”字色彩鮮明,能夠喚起讀者的印象,引發人們的聯想,增強詩歌的豐厚意蘊,而其他各字都比較抽象、平庸,缺乏新穎生動的詩意。除此而外,我倒覺得“綠”妙有二:
其一,“綠”字擬物繪景,活靈活現,體現了作者體物察情的精微獨到。自然萬物由枯黃凋敝而吐芽呈綠,這一細微的變化過程,是人們肉眼感官所無法清楚感知的,著一“綠”字,意謂“使……變綠”,形容詞活用作動詞,逼真而形象寫出了春回江南,萬物變綠的自然嬗變和江南早春鮮嫩翠綠的勃勃生機,引發讀者對初春萬物新、美、力的形象感知。朱自清的散文《春》寫春草,“小草偷偷地從土地鉆出來”。“偷偷”摹擬小草潛滋暗長,無人知覺的情態,“鉆”字點睛傳神,寫出了人們無法感知的春草生機勃發,破土而出的頑強生命力,其藝術功效與王安石的“綠”堪稱異曲同工,神妙無窮。
其二,“綠”色明媚,喚發活力,恰切地反襯出作者壯志難酬,孤憤失意的凄苦心境。王夫之在《姜齋詩話》里說過:“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春風”句正是如此,王安石被罷免宰相之后,新法荒廢,他歸隱鐘山,寄情山水,自有一番孤憤難熬的思緒,而詩中鮮活明亮的“綠”景正好反襯出他孤寂難奈的哀憤。以“綠”寫悲,以樂寫憤,足可見出作者久積于心的深廣憂憤,從而喚起人們對他孤高人格的仰慕。
另外,“春風又江南岸”的“又”字也是頗有韻味的。結合作者的特殊的心思來分析,可以看出。“又”字不僅點明江南時令季節的交替更換之頻繁,而且隱喻了作者意味深長的仰天喟嘆:時光易逝,人生易老,日暮之年的我何時能東山再起,輔弼君王,推行新法,恩澤天下呢?“明月何時照我還?”豈止是思家戀故?他多么希望得到一位圣明君主的薦舉而回歸朝庭,圖謀變法大業啊!只可惜,眼前形只影單,風蝕殘年。可見,作者的憂憤心思,焦慮渴求是多么的深摯感人!
綜之,王詩錘字煉句既有字句修辭上的獨到過人之處,又精當傳神的展示了作者思家戀故的切切情愫和孤憤失意的仕途心態,二者水乳交融,分明創設了一個孤高幽遠的凄婉憂憤的藝術境界。品味揣摩,當令人肅然起敬而悲慘戚戚!
長沙市雅禮中學徐昌才410007
郵箱:xccwxx@163.net
作者郵箱: xccwxx@163.net
[錘字煉句 境高意遠--談《泊般瓜洲》中的綠(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2.《泊船瓜洲》課件
3.泊船瓜洲課件
4.泊船瓜洲賞析
10.遠動會加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