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晗
內容提要:新課程改革,要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時間品味和探索課文,要留出學生思考的空間和機會。在教材處理中,要打破常規,大膽取舍,尋找新的“抓手”,給學生留出學習的時間,留出學習的空間,讓學生思維盡情馳騁。
關鍵詞:新教材 取舍 余地
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突出對人的關懷和培養,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與過去的“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相比,教師的教育觀念也應隨之改變,突破以傳授知識為中心,而以尊重學生個性為前提,把教育過程作為學生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過程。
隨著教學觀念的變化,教育形式、方法、手段也相應改變。但我們認為,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關鍵環節還是課堂教學改革,還必須以教材為載體,以課堂教學為平臺。本文擬就語文新課程教學中如何處理教材談談自己粗淺的體會。
選入教材的課文,不論是頗受贊譽的時文,還是經典名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作為閱歷尚淺的初中生,不可能在時間有限的課堂上群全方位理解接受,語文也就成了一門遺憾的學科。因為教師在教學中不得不舍棄很多內容。但反過來,正是因為這種遺憾,留下較大的空間,才可能讓學生覺得“盛宴散而意無窮”,才能讓學生饒有興趣地繼續鉆研。
語文教學中學生是否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主要看學生在課堂上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探索學習。扼殺思維的“滿堂灌”固然不行,膚淺作秀的“滿堂問”也毫無裨益,只有課堂上學生盡情誦讀、盡心品味,教師相機點撥,才能收到實效。問題是,有限的課時內要完成規定的任務,留給學生所謂的“充分時間”從何而來?筆者認為,唯一的辦法就是對教材大膽取舍,不求滿載而歸,但求沒課有得。在教學中,我按新課程的思想,在教材的處理上作了一些嘗試。
一、打破常規,重新尋找教學的“抓手”,給學生留出時間。
一篇文章如果你不按作者的寫作思路教學,就得重新尋找教學的“抓手”,把文章的內容重新整合。整合之后,教學既有較大的涵蓋性,又更加精煉簡潔,節約大量時間,收到良好效果。
魯迅小說《故鄉》的教學,我就在教材取舍上作了一些嘗試,覺得效果甚好。這篇課文如果從線性角度教,就是通過“我”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感,逐段分析;按板塊結構教,通過情節、環境、人物、語言等分析。這兩種教法各有其長處,卻有共同的弊端,難得激活思維,教師所用的時間多,留給學生的時間少。我 教這篇課文找一個新“抓手”。在學生反復閱讀基礎上圍繞“辛苦麻木”設計問題,將課文串起來。①“辛苦麻木”生活是指哪個時期的閏土?②與少年閏土比,中年閏土從哪些具體方面表現出“辛苦麻木”?(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少年“小英雄”與中年“木偶人”的形象)③中年閏土有沒有認識到他生活辛苦的原因?他為什么給兒子取名“水生”?在“迅哥兒”搬家時,他為什么單選了香爐和燭臺?④“我”對閏土的生活方式,持什么態度?
這些問題的設計,全圍繞“辛苦麻木”展開,既能涉及人物分析、主題理解,同時大大減少了老師在課堂上所占的時間,從而把時間留給學生。
當然,找準新的“抓手”很不容易,須廣泛查找資料,對課文進行再創造,但找準新的突破口后,就省去了教師串講的時間,使學生有充分時間,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留出空白,讓學生滿懷興趣地馳騁自己的思維。
留給學生細心品味、合作探索的時間,是新教材處理的一個原則。但是,教者更主要的目標,是將學生扶上馬,向更廣闊的空間馳騁,激發學生自學、甚至終身學習的熱情。作為語文課,一定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給學生留出學習的空間,讓他們積極實踐、探索。
《最后一課》是一篇外國小說,教讀這一課時,分析人物形象肯定是重點內容。筆者在教此課時,從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兩個人物中選擇了小弗郎士這一人物,在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描寫中,只選擇了心理描寫來分析。設計程序如下:①朗讀課文,找出小說的主要人物;②默讀課文,找出描寫小弗郎士心理活動的詞:吃驚、詫異、難過、懊悔;③就以上四個關鍵詞,反復推敲、品味;④學生分析描寫韓麥爾先生的方法:語言、神態、動作。
我認為,這樣符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整個教學較有深度。分析心理描寫,給學生分析語言、動作神態提供了范例,而教學中留足了學習的空間,由消化而探究而創新,學生興趣濃厚,不同基礎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獲,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尊重。
語文新課程教學要有新的理念,而新理念需借助于具體的手段來實施,給學生留出學習時間,留出創新的空間,是語文教學使學生個性張揚、思維勃發的重要方式。
湖南瀏陽市荷花中學 張晗
郵編:410300
作者郵箱: zhhan@lyedu.com.cn
[精心取舍 留有余地--語文新課程教學的體會(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2.學會取舍的議論文作文
4.語文的教學課件
8.語文老師教學隨筆
9.中職語文教學課件
10.語文教師教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