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12-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執教者:成都石室中學    李鎮西 

  

教學思想: 

    1民主:師生關系應是伙伴關系、合作關系,以學生的求知需求為主線,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作品(課文)平等對話。在教授本課的過程中,盡量把教師“教”的過程變成學生“學”的過程。 

    2科學:教師的主導性主要體現在通過符合學生求知欲望、閱讀心理、知識背景的巧妙引導,讓學生自己感悟作品;而引導的線索,是學生對課文質疑(這是學生主動鉆研的思想火花),圍繞學生所提的一個個問題展開研討,從而把學生的閱讀欣賞引向作品的深處,也引向學生心靈的深處。 

    3個性:尊重學生的心靈舒展和精神自由,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提倡學生展開思想碰撞,鼓勵學生發表富有創造性的觀點或看法。努力使整個閱讀教學課堂具有一種開放性的學術氛圍,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既有共同的提高也有不同的收獲。 

    在《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教學過程中,我不但打算盡可能體現出以上教學指導思想,而且,我力圖避免對一些語言現象進行孤立的煩瑣分析考證,而追求讓學生通過課文學習感受到一種心靈的沖撞、思想的魅力和人格的感染。 

  

教學目的: 

這是一篇極富思想養料和人文精神的課文。我首先應根據其本身的語文因素引導學生理解其結構特和語言風格,但決不能僅止于此。剖析其結構和語言外殼的目的,是為了把握其思想內核,并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今天的中國和他們自己的人生。具體說來,我力圖充分挖掘本課的語文教育因素以達到如下目的: 

1.    開啟思想閘門。馬克思不迷信權威、“思考一切”的思 

維品質,他偉大的創新精神,他重視實踐并認為一切科學理論都必須根據社會生活實踐的變化而發展的求實精神,無疑應該成為今天跨世紀中學生的精神養料。 

2.    進行人格熏陶。馬克思所以能為人類作出巨大的貢獻, 

首先是他在青年時代其就立志“為人類工作”,并且具有“目標始終如一”的頑強意志。我力求能讓學生由衷地感到:也許我們一時還難以完全理解馬克思的不朽學說,但我們完全應該而且也可以學習他偉大的人格! 

3.    感受時代脈搏。不能讓學生覺得他們是在學一篇“外國 

文言文”,而應在分析學習的過程中自然聯系當今中國的改革實踐,讓學生深深感到我們今天改革的每一步推進都是對馬克思學說的真正發展,也是對馬克思最好的紀念。 

    

教學重點: 

通過對課文結構的把握和語言的品味,了解馬克思的卓越 

貢獻并感受馬克思的偉大精神。 

  

            教學難點: 

    1.學生如果不適應這種研討式的教學風格而出現“啟而不發”的狀況怎么引導? 

    2.放手讓學生質疑研討,如果出現一些我事前無法預料的思維火花時,我又如何駕馭課堂(既尊重學生的思考又不影響教學的節奏和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 

  

教學設計: 

一、導入: 

1.今年5月5日,是馬克思誕辰180周年,由此引出話題: 

調查:讀過《共產黨宣言》的同學請舉手。(美國高中生的 

必讀書。) 

卡爾馬克思(1818-1883)是飲譽世界的思想家、科學 

家、社會活動家、他以畢生精力創立了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影響了20世紀的人類生活,并將繼續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 

2.提示學生:以馬克思精神學習這篇關于馬克思的文章。 

“您喜愛的座右銘?”“思考一切。”這是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和女兒的一次對話。這充分反映了作為思想家、科學家和革命家的馬克思一貫的性格,那就是“獨立思考”。這種獨立思考精神,是馬克思偉大創造精神的起點,也是我們今天每一位中學生應該具備的可貴品質。 

今天,我們應該以獨立思考的精神來研究探討這篇著名的文章。學生、教師、作者平等對話。 

二、朗讀一遍課文(或快速默讀課文),就其結構和語言思考提問(或寫成紙條)。 

三、師生研討:(以下只是可供選擇的教學內容,而不是教學程序。具體的教學步驟將以現場學生的思維狀況隨機而定。) 

  

    [假設一] 

學生問:為什么恩格斯要說“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 

想了”? 

引導:不僅僅是婉語→突出其“思想家”而且“偉大”(為 

什么?)→試從文中找出體現馬克思思想貢獻(理論貢獻)的語句(“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馬克思還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運動規律”“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在恩格斯看來,馬克思最偉大的的貢獻是不是“思想貢獻”?(注意這樣一句:“但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那么,什么是“主要的”呢?→對文中有關馬克思偉大實踐的論述(“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在恩格斯看來,這兩方面的貢獻,那個更重要?為什么?(從語言入手:“遠不是最主要的”“在馬克思看來……”“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展示結構提綱。 

⊙在恩格斯看來,馬克思一生的主要貢獻有哪些? 

  理論貢獻:  

      發現了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 

          物質第一,精神第二。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發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特殊的運動規律 

          剩余價值 

      其他許多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 

  實踐貢獻: 

      出版進步報紙和許多富有戰斗性的小冊子 

      在巴黎等地各組織中的工作 

      創立偉大的國際工人協會 

  

其中最偉大的貢獻是什么?(創立國際工人協會) 

⊙恩格斯對這些貢獻的評價有何不同?(根據關鍵詞) 

  如果讓馬克思來評價自己,他會認為自己的最重要的成就是什么?(創立偉大的國際工人協會。因為“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為什么把最偉大的貢獻排在最后?(襯托) 

    ⊙作者在總體評價馬克思的功績時,說的是“對于戰斗著的歐美無產階級,對于歷史學科”,即先說實踐后說理論,可是為什么在文章主體部分,作者論述時卻先談理論后談實踐? 

展示結構提綱。 

  

[假設二]學生問:為什么文章的最后一句“他的英名和事 

業將永垂不朽”要用一個“將”字? 

引導:這是充滿信心的預見和憧憬→當時,共產主義運動還剛剛興起→恩格斯一個“將”字,便說明無產階級的革命事業必將蓬勃發展→為什么會如此充滿信心?(“他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因為馬克思的理論是科學→在恩格斯看來,馬克思的科學貢獻究竟有哪些?(在文中找有關內容)→從“發現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到“創立偉大的國際工人協會” →恩格斯對這些貢獻的評價有何不同?(根據關鍵詞)→為什么把最偉大的貢獻排在最后?(襯托)→作者在總體評價馬克思的功績時,說的是“對于戰斗著的歐美無產階級,對于歷史學科”,即先說實踐后說理論,可是為什么在文章主體部分,作者論述時卻先談理論后談實踐?→展示結構提綱。 

  

[假設三]學生問:怎么理解“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們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抹去,只是在萬分必要時才給予答復。”這句話? 

引導:僅僅是表現馬克思的蔑視和大無畏氣概嗎?→“你的特點?目標始終如一。”(《馬克思自白》)→(“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么,我們就不會被它的重負所壓倒……”)比起馬克思的宏偉目標,其他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請從文中找出馬克思為了自己的目標,做了多少事?→從理論貢獻到實踐指導→分析關鍵詞語→展示結構提綱。 

  

[假設四]如果學生不提問,或所提問題不涉及教學重點, 

那么,教師適時提出問題。擬提問題(不全講,根據情況選擇提出): 

⊙為什么恩格斯要說“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怎么理解“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們當作蛛絲一樣 

輕輕抹去,只是在萬分必要時才給予答復。”這句話?(“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么,我們就不會被它的重負所壓倒……”) 

    ⊙“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為何要加一個“將”字? 

⊙如何理解“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 

⊙注意這樣一句:“任何一門理論科學的每一個新發現-- 

它的實際應用也許還根本無法預見--都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喜悅……”這說明了什么?(任何科學理論,貴在創新和發展。) 

⊙作者在總體評價馬克思的功績時,說的是“對于戰斗著的歐美無產階級,對于歷史學科”,即先說實踐后說理論,可是為什么在文章主體部分,作者論述時卻先談理論后談實踐? 

……   …… 

說明:以上問題均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并允許學生有自己 

的理解,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并發表獨到見解。  

  

●結構提綱(根據課堂教學情況適時展示)-- 

  第一部分:描述馬克思的逝世 

  第二部分:評價馬克思的功績 

         1.“不可估量的損失”(從實踐和理論兩個方面) 

         2.革命理論 

              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 

              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規律 

              許多領域有獨到發現 

         3.革命實踐 

              注重實踐 

              參加實踐 

   第三部分:論述馬克思的影響 

              敵人:驅逐他,誹謗他,詛咒他 

              戰友:尊敬他,愛戴他,悼念他 

   第四部分:預見馬克思的不朽 

             “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 

  

馬克思的逝世:“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      “不可估量的損失”(過渡段) 

              兩個“對于”:實踐和理論                    

馬克思的貢獻:1.理論貢獻(思想家) 

               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 

                   物質決定精神 

  ↓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規律 

                   剩余價值的發現 

               許多領域有獨到發現(廣而深) 

           2.實踐貢獻(革命家) 

               注重實踐(過渡段) 

                 科學的作用:“革命的力量”                

               參加實踐(“斗爭是他的生命要素”) 

                 宣傳:編報著書 

                 組織:創立協會(頂峰)                

馬克思的影響:敵人:“驅逐”、“誹謗”、“詛咒” 

          戰友:“尊敬”、“愛戴”、“悼念” 

         “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 

  

  

  

小結:第一、結構嚴謹而邏輯嚴密。            

      第二、語言準確而感情深沉。 

●總結語言風格(最好引導結合討論和練習二、三學生得出結論) 

承遞性語句:“這個人的逝世,對于……” 

           “不僅如此。” 

           “一生中能有這樣兩個發現……” 

           “他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但是……” 

           “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 

           “正因為這樣……” 

過渡性段落:第2段,第6段 

總括性段落:第5段,第8段 

        記敘、議論、抒情有機結合(特別是第8段),準確嚴  

    密而飽含感情。 

  

四、總結: 

(一)學生小結自己的收獲。(適當抽學生當堂交流。) 

注意:教師不作定論,允許每一位學生有自己的獨 

特收獲。 

(二)教師總結:我們今天應該怎樣學習馬克思? 

   課文中體現出馬克思的精神:思考一切,勇于創新,注重實踐、 科學求實,無私奉獻等等。 

      對于今天中學生來講,特別應該學習馬克思志向高遠的精神:“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 我們自身的完美。不應認為,這兩種利益是敵對的,互相沖突的,一種利益必須消滅另一種的;人類的天性本來就是這樣的: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它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為著名學者、大哲人、卓越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夠成為完美無疵的偉大人物。”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么,我們就不會被任何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并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嬖冢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nbsp;

(馬克思17歲時所作:《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 

(三) 推薦課外讀物: 

《馬克思的青年時代》(尼拉賓) 

《馬克思的自白》(瓦奇金) 

《馬克思秘史》(沙葉新) 

《回憶馬克思恩格斯》(保爾拉法格等) 

(四)課外作文: 

     《在馬克思墓前的思考》(隨筆) 

     要求:假設自己來到馬克思的墓前,以一位當代中國中學生的身份,站在今天的時代高度,聯系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改革事業,對馬克思人格、學說及其命運提出自己的思考。(不必面面俱到,側重一點即可。) 

  

                                   (1998年4月23日)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在馬克思墓前講話教案

2.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讀后感

3.《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4.日月水火教案教學設計

5.動物過冬教案教學設計

6.我喜歡教學設計教案

7.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8.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9.小數除以整數教案教學設計

10.成語故事教案教學設計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免费不卡一区 | 日本欧美另类视频在线 | 亚洲天堂第一页 | 性色αv国产精品久久久 | 久久久夜夜嗨免费视频 | 欧美日韩免费福利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