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6-6-2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福建惠安黃塘中學 蔣泉

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種重要途徑和載體,是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新標準非常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倡導探究性學習。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學生學習科學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學習比通過積極地投入到探究的過程中去更好呢?”這句話對科學教育中的探究性學習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施瓦布認為教師應該用探究的方式展現科學知識,學生應該用探究的方式學習科學內容。 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學習,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如何開展探究性學習?本人將對此作一定的論述。

一、什么是探究性學習

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是指教師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的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探究性學習是以探究為基本特征的一種教學活動的模式,是一種積極學習的過程,它包含著兩層意思:探究和探究性學習。探究就是研討問題,追根求源和多方尋求答案,解決疑問,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而探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或途徑,引導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處理信息、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其核心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而探究性課堂教學,就是以探究為主的教學。具體說它是指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探究式課堂教學特別重視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自學能力,力圖通過自我探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為終身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

二、怎樣組織學生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探究性的學習

探究性學習是把教學活動看成學生的探究過程,教師指導學生探索只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其任務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做到自己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的學習設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圍,促進探究的開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評價探究的成敗。學生作為探究式課堂教學的主人,自然是根據教師提供的條件,明確探究的目標,思考探究的問題,掌握探究的方法,敞開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內容,總結探究的結果。在實際語文教學中,許多語文教師沒有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沒有選擇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手段,沒有找準啟發探究的切入點,更可能所提的問題太難等等。受應試教育下填鴨式教學的影響,學生總是被動地坐等知識,重知識記憶而輕問題思考,習慣于聽老師講解,習慣于背誦書本知識,忽略了語文這門課程的特殊性。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如何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呢?

(一) 采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啟發式教學主要是教學過程中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的任務在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強調學生要有主動的、積極的、能動的學習狀態,強調對知識的理解、運用、創造。中學語文教師要通過一定的方式去引導學生就某個問題展開積極的思考,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分析判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1、運用多種啟發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中學語文教師在導入新課時,或介紹寫作背景,或表情朗讀,或巧妙設疑,激發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這時,一句雋永精警的名言,一則簡短而寓意深刻的寓言,一首流傳千古的古詩,甚至一片隨風而落的秋葉……,都能成為中學語文教師手中的道具。具體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聲、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學生,穿插讀、議、講,在有疑難處點撥解答,于無疑處設疑深究,做到對課文有理解,對生活有感悟,在字里行間讀出作品中的喜怒哀樂悲苦酸甜,加深學生對生活的認識。

2、把握恰當的啟發時機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時機問題不僅在于教師對幾個問題先后忽視順序的安排,更在于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的把握。有些中學語文教師提出問題后急于要求學生回答,沒有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這樣,學生沒有經過深刻的思考,沒有結合課文內容做全面的剖析,這樣的回答仍然是機械的。在教學中若能講述一些緊貼課文中心句和一些重點關鍵的語句提出種種疑問,無疑會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大大拓寬思維的范圍,提深思維的層次。

3、要重視學生思考基礎的儲備

語文是一門表現人的思想情感的一門學科,缺乏足夠的知識儲備是無法維護正常思維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熟悉程度,對于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極為重要的。若沒有充分的思考基礎--語文基礎知識和生活感受的積累,而欲展開有效的啟發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那是無法想象的,每一個教師都必須充分重視學生的思考基礎的儲備。重視學生思考基礎的積累,是為了學生能夠具備持久的閱讀前景, 熟練運用多種的啟發方式,則能讓學生始終保持思維新鮮感,促使學生的探究性思維的形成,而選擇恰當的時機進行啟發,可以獲得更好的思維效果。

(二)創設情境,激活學生自主探究的思維

認知需要是學生學習中最穩定和最重要的動力。在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時,教師要創設認知需要情境,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新的學習背景中,讓他們感覺學習是解決新的問題的需要。產生一種積極發現問題,積極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學生敢想、敢問、敢說,從而誘發探究的意識,激活探究的思維。

1、 創設認知矛盾的情境

在現今語文課本中,常常有一些感人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常常有不同于常人的壯舉。可以讓學生利用本身固有的思維方式與故事中人物的事跡進行比較,探究矛盾根源。例如在初學語文課文《勇氣》一文中,法國婦女以一家人的性命為代價,兩次毫不猶豫的挽救了美國士兵。可以先啟發學生體驗在那種危險時刻的感覺。為什么法國婦女有如此偉大的壯舉?是什么精神支撐著她?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疑問去探究。

2、 創設認知沖突的情境

教師提供可選擇的幾種答案,使學生感到不知道該選擇那一種答案才對,從而激活學生的探究性思維。中學語文課文中有一些以物作為題目但實質上是寫人的文章。對于這類課文的教學,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讀課文題目,再出示被選答案:a專門寫人,b專門寫物,c既寫人也寫物,d表面寫物實際寫人。使學生的認知產生了沖突,教師便引導學生探究,到課文中找答案,并要求找到根據。

(三)巧撥妙引,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探究性學習提倡讓學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師要巧妙點撥,相機誘導,在教學中教給自主探究方法。

1、 圍繞矛盾處質疑

初中語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實合理的地方,引導學生圍繞矛盾大膽質疑,是尋找探究切入點的方法之一。

2、 扣住情境點換位

課文是作者對客觀事物認識的產物和思想軌跡,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抓住自己感興趣的地方,或借用文中角色,或引入相關角色,或充當某些角色,去換位思考。為了使自己進入那種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當好工作人員這一角色,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研究課文,取得了較好地效果。

3、捕捉“空白”點延伸   

課文是例子,更是藝術品,有許多“留白”之處。引導學生捕捉這些啟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點,盡情發揮想象,是尋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點。

4、抓住模糊點探究

課文的語言具有模糊性,對課文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不唯書、不唯師,抓住文中的模糊點、交代不明處去探究,去探索,直陳己見。如何讓學生確切地理解課文中的一些中心句,是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那些模糊點進行討論,甚至進行辯論,不斷提高學生的探究性意識。

總之,教學中,無論是什么方式的探究學習,都必須以學生扎扎實實的獨立學習為基礎,探究學習不是以尖子生為主,中下學生做聽眾的學習方式,而是每個學生積極參與,人人既是老師,又是學生。另外教學中,合作學習可以是同桌議論,也可以是四人小組討論,還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合作對象,三四個、七八個都行,只要有利于合作學習,應當有多種選擇:內容簡單的題目,可以同桌合作;難度大的問題,可以四人小組討論,學習的內容不一樣,應當選擇相同學習內容的伙伴合作。

作者郵箱: lfl-405@tom.com

[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淺談教學中的課件

2.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國學滲透論文

3.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閱讀論文

4.中學語文教師實習報告

5.中學語文教師隨筆

6.中學語文教學課件

7.中學語文教育論文

8.淺談現代學習理論與技術心得體會

9.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的論文

10.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久精品在线视频 |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动漫 | 一级a一片免费久久 | 天天爱天天做久久狠狠 | 亚洲AV第二区国产精品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在线四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