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
1、童趣 沈復[清]
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觀察,善于想象,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2、《論語》十則
勤于學習:學而時習 敏而好學 學而不厭 不恥下問 三人有師
善于學習:學而時習 溫故知新 學思 默而識之
修身做人: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3、詠雪 劉義慶[南北朝]
客觀地寫出謝家詠雪一事,不作任何評論,但作者意圖一目了然。
以”鹽”喻學求形似,以柳絮”喻雪達神似,高下自在其中。
4、陳太丘與友期 劉義慶
通過元方責客表現他懂得為人的道理,借此表明明禮誠信的品格是人所應有的。
敘寫原因、經過、結果,都讓人一目了然。
通過個性化的語言表現人物的性格。
【七年級下冊】
1、傷仲永 王安石[宋]
(1)在選材組材上,"見""聞"交織,詳略有序。
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為下文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后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
(2)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3)主旨: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
2.口技 林嗣環[清]
“善”字貫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題旨的關鍵性字眼。
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
寫表演道具的簡單,寫聽眾的神情和動作,襯托“善口技者”技藝高超。
3.夸父逐日 《山海經》
生動的人物,豐富的想象,浪漫的夸張。
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豪氣
4.兩小兒辯日 《列子》
我國古代人民探索自然的強烈愿望。
“孔子不能決”說明了天下之理,人不能盡知,應當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能強不知以為知。
【八年級上冊】
1、桃花源記 陶淵明[東晉]
(1)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
了廣大人民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2)以漁人進出桃源為線索,以時間的先后為順序。
(3)采用虛虛實實的寫法,開頭、結尾的神秘的文字,暗示桃花源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
的幻想世界。
2、陋室銘 劉禹錫[唐]
(1)托物言志,通過對陋室的描繪,形容其不陋,表達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2)類比襯托。山、水----陋室 諸葛廬、子云亭----陋室
3、愛蓮說 周敦頤[宋]
(1)托物言志,以蓮喻人,贊揚君子品格,批判了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世風。菊,正襯蓮;
牡丹,反襯蓮。
(2)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相結合,駢句散句交錯。
4、三峽 酈道元[南北朝]
贊美三峽雄偉而秀麗的山水風光。
第一節寫三峽的山高,第二節寫夏水之急,第三節寫春冬山林間的水清,第四節寫深秋時節的凄涼。
5、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南北朝]
(1)寫普通山川之美,清麗自然,渾然天趣,表露居身其中的歡樂、愉悅、悠然自在之情。
(2)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時注意了山水的相映、色彩的配合、晨夕的變化,動靜的結合等。
(3)高峰為靜,流水為動;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
6、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宋]
寫初冬月夜不眠,出戶邀友賞月的欣喜之情,表現了作者逆境中達觀處世,自適其適,自樂其樂。
寫法:
日記式的短文,語言清通,內容簡明。 第一層敘事,第二層寫景,第三層抒情。
承天寺中庭月色的描寫用了比喻手法。
【八年級下冊】
1、與朱元思書 吳均[南北朝]
(1)以淡泊的情懷,描述乘船游富春江的觀感,抒寫寄情山水的樂趣(領悟自然和人生的真諦,厭倦官場生活)。
(2)本文的特點:(1)駢體文;(2)以寫景為主,景中寓情;(3)采用總分結構;
(4)視覺描寫與聽覺描寫相結合,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相配合,
2、馬說 韓愈[唐]
(1).托物寓意的寫法,借伯樂和千里馬為喻,對在位者的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表達了強烈的憤慨。
(2)寓深刻的思想于具體的形象之中,圍繞“不知馬”這一中心展開論述。
3、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元末明初]
(1)敘述自己年輕時求學的艱苦經歷,意在勉勵馬君則專心學習,刻苦攻讀,將來能有所成就。
(2)對照的寫法:述少時為學之難,寫從師,以名師的辭色嚴厲與自己的恭謹虔敬相對照;寫衣飾,以同舍生的綺繡珠玉燁然若神與自己的舊袍敝衣略無慕艷相對照。
4、小石潭記 柳宗元[唐]
(1)思路: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2)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
“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說明是“石潭”。
“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水鳴因石而不一般。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
“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
“凄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亦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優傷、悲涼的心境。
(3)寄情山水,排遣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帶來的悲涼、抑郁的心情。
5、岳陽樓記 范仲淹[宋]
(1)理清文脈
以物喜--不以物喜
大觀--→覽物之情異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以己悲--不以己悲
(敘事出景) (由景生情) (情景交融) (由情入議) (警句,振起全篇,點明主旨)
(2)駢句,與對偶相近,但音韻詞性上要求不嚴格,散句,相對于駢句而言。
駢句朗讀:四字句,兩字一頓,余則按意義劃分,相鄰的兩駢句間停頓稍長。
6、醉翁亭記 歐陽修[宋]
文章生動地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雜感情。
1. 理清文脈:
朝暮 滁人游
山、泉、亭--山水之樂 樂無窮 太守宴 (陪襯)
四時 眾賓歡
太守醉 --醉能同樂,醒述以文(點題)
(醉樂統一,互為表里,醉即樂)
2.“而”的讀法:有轉折遞進意味的重讀,余則輕讀。
【九年級上冊】
1、 陳涉世家 司馬遷[漢]
(1)〈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我國第一部傳記文學。
(2)以人物對話為主,間以敘事,以對話表現人物性格
(3)材料安排上的洋略處理:詳寫起義的準備發動的過程,重點寫陳勝的謀劃。略寫起義后的境況及建立農民政權,省去戰斗情況和籌建政權的情況。依據:突出陳勝杰出的組織、領導才能。
(4)重點語句:
“茍富貴,無相忘”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壯志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反映陳勝有遠大理想,有反抗精神)
“天下苦秦久矣”(概括天下形勢,揭露秦朝苛政,揭示了暴發起義的必然性)
“乃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起義的策略口號)
2、 唐雎不辱使命 《戰國策》
(1)通過唐雎面對暴秦展開斗爭直至折服秦王的故事,贊揚了唐雎堅持正義、勇敢無畏的愛國精神。
(2)寫作特點:
(1)通過對話展開情節,刻畫人物。(2)詳略得當,重點突出。(3)運用對比、襯托來刻畫人物
3、出師表 諸葛亮[三國]
(1)三條建議:(1)廣開言路;(2)賞罰分明;(3)親賢遠佞,第三條是建議的核心。是決定國家興亡存敗的根本條件。
(2)本文以議為主,兼用記敘和抒情。先談治國大計,寓情于議;再說明出師這一決策,寓情于敘;最后歸結全篇主旨:希望后主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情詞懇切。本文著眼“出師”二字,以表陳情:感恩圖報之情。
【九年級下冊】
1、 公輸 《墨子》
(1)通過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動地表現了墨子為實現自己的“非攻”主張所進行的艱苦實踐和頑強斗爭精神。
(2)墨子的勸說技巧表現在:
(1)根據不同的對象,采用不同的方式。 (2)邏輯性強。主要表現在勸阻楚王時,巧用類比,對比,環環相扣,無懈可擊。(3)先發制人,保持主動。在勸阻楚國攻打宋國的三個步驟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擊,化被動為主動,
(3)寫作特點
敘寫抓住矛盾,步步深入,一波三折,懸念迭生。 人物形象鮮明。(墨子,機智多謀,無所畏懼、鎮定自若,公輸盤,頑固、陰險,狡詐,楚王,虛榮。愚蠢,狡猾。) 語言生動,運用比喻、排比、對比等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軻[戰國]
(1)借戰爭說政治,告訴當時國君,要想稱雄諸侯,必須行仁政,求人和,使天下民心歸順。
(2)論證的有序性:全章分兩大層次,先論證取勝的關鍵在于人和;后論欲求人和必先得道。
語言的流暢性:突出表現為造句的頂針和排比。論證的有序性和語言的流暢性,使這段談話記錄邏輯嚴謹,氣勢磅礴,具有“沛然莫之能御”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提倡憂患意識,反對安樂思想。以古圣賢為當時統治者樹立榜樣,告誡他們要保持憂患意識,不可耽于安樂。勉勵人們在困境中艱苦奮斗。
(2)首先列舉大量同類事例。接著便以這樣的觀點談人論國。最后歸納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4、魚我所欲也
(1)孟子這段話的主旨,在于呼喚人們,要不為物欲所蔽,永葆一顆正義之心,做舍生取義的賢者。
第一層:以魚與熊掌的取舍作比,說明“舍生取義”。
第二層:講道理,對舍生取義的命題做正面闡述。
第三層:講道理,對舍生取義的命題做反面論證。
第四層:例證,先正面,不受不屑。
第五層:例證,再反面,受之。
第六層:總結,人應保持本心(義)
(2)本文大量的采用了對偶的句式。行文之中,兩兩相比,兩兩對照,如車之兩輪循路之雙軌,滾滾相前,勢不可當。
5、曹劌論戰 左丘明[春秋]
(1) 國戰勝齊國的原因:
(1)戰前準備充分,取信于民;(2)選擇了有利于反攻的陣地,長勺;(3)抓住了有利于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4)抓住了追擊的時機,轍亂旗靡。根本原因是取得了人民的支持。
(2) 敘事線索:曹劌的活動或長勺之戰的經過。
(3) 詳寫與略寫:詳寫曹劌對戰爭問題的論述,著眼于表現他的“遠謀”,其他諸如戰爭起因、請見、從戰、克敵及戰況不寫或略寫,目的:突出中心。
6、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
(1)結構的“三疊法”:三問,三答(與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賞(齊王納諫);三變(結果)。前后呼應,上下關照,形成一種奇特的篇章結構。
(2)鄒忌勸諫技巧:
(1)為對方打算--不暴露游悅目的。
(2)用婉言相勸--忠言順耳利于聽。
(3)巧施攻心術--先對方之憂而憂
(4)由小及大,由近及遠,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國事;設喻巧妙,入情入理。
[文言文精讀篇目筆記要點]相關文章:
7.人生感悟的文言文
8.黠猱文言文翻譯
9.離騷的文言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