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開啟智慧之門
單元概覽:
埃德加在《學會生存》一書中說過:“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不僅要以積極的態度進行學習,而且要善于學習,利用外物,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不僅要虛心從師,勤學好問,而且要學會獨立思考,要敢于質疑,勇于批判,善于創新,使學習的天地成為自己探究和創造的樂園;不僅要熱愛讀書,善于讀書,而且要增強審美意識,能以審美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學習對象,來欣賞自己學習的所有科目,享受學習,享受讀書,享受詩一般的人生。只有使讀書與學習成為伴隨自己一生的習慣,使審美與創造成為自己的生命要素,才是從根本意義上開啟了智慧之門,才是真正為自己的一生打下了一個精神的底子,才能使自己的青春充滿著芬芳,才能使自己的心靈世界絢爛多姿,才能使高中學段真正成為人生道路上一段充滿溫馨、飽含驚喜、令人百感交集的旅程。
《勸學》是告訴大家要“學”,為什么要學習呢?因為學習是重要的,又因為學習是必要的。怎么學習呢?要有好的方法、態度,進一步說,就是要積累,要堅持,要專心。
《師說》告訴大家要“問”。文本首先明確“被問的主體”--師的角色,指出其重要作用。隨后,論述從師學習的必要性與擇師的態度與標準。然后,通過三組對比(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愛其子與于其身;士大夫與百工),立駁畢現。然后闡述“新的”師生關系,以及寫作緣起。
至于讀本《從美學角度看數理科學》(趙鑫珊),則論述了數理學與美學的關系,提出“從美學角度去研究數理科學”的“勸學”主張,就連思路也和古老的《勸學》一樣,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讀書的藝術》(林語堂)仍然沒有擺脫“勸學”的意圖,明白無誤的告訴大家讀書的好處與目的,然后指出“風味或嗜好是閱讀一切書籍的關鍵”。最后,你自然而然的接受了作者的觀點--“讀書的真藝術就是有那種心情的時候就拿起書來讀”。這樣,作者就達到了“勸”大家要“藝術的讀書”的目的。
單元學習目標:
1. 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文體,把握文章的語氣和節奏,背誦《勸學》和《師說》
2. 認識《勸學》論述的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認識《師說》所表現出的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
3. 在誦讀的基礎上理解并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了解通假字、古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語言現象。
4. 正確認識數理科學與美學的關系,培養學習數理科學的濃厚興趣。
5. 充分感受文本的豐富內涵,掌握歸納內容要點的方法,并能針對文章的主要觀點展開討論,提高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6. 通過問卷調查等綜合性語文實踐活動,提高語言應用能力。
7. 培養科學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活動:
1. 明確本單元的總體目標和相應篇目的學習目標。
2. 每篇文言文都要先借助于注釋和工具書,掌握重點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積累文中出現的各種常見文言特殊句式,并進行翻譯和背誦。
3. 現代文的學習重點是理解文意和語句的含義,能夠從整體入手,把握作品的主旨,正確理解并評價作者在文中體現的觀點、態度。
4. 學習制作文言詞語卡片,編輯整理《勸學名言錄》。
5. 通過問卷調查等綜合性語文實踐活動,提高語言應用能力。
勸 學
《荀子》
感悟課標新理念
▲課標理念感知
學習目標
1. 掌握積累12個文言常用實詞: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
2. 掌握積累4個文言常用實詞:于、者、而、故。
3. 掌握6個古漢語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4. 了解一些文言文特殊句法,如省略句、倒裝句等。
5. 學會用簡單的文言或半文言寫作簡單的句段。
6. 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有的態度的論述,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不懈”、“專心致志”的道理。
目標重點
1. 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有的態度的論述,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不懈”、“專心致志”的道理。
2. 文言實詞的識記、理解;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
目標難點
認識本文論述的學習的意義、作用、態度、方法,并用以指導自己的學習
▲ 語言知識積累
[字詞積累]
1. 通假字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彎曲)
知明而行無過(“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資質、稟賦)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曬)
前瞻預測
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現象的一句是( )
A.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B.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C.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D.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答案:B(A項“有”通“又”;C項“生”通“性”;D項“知”同“智”)
2. 古今異義
用心 古義:思想意識活動。
今義:讀書用功或對某事物肯動腦筋。
博學 古義:廣博地學習,廣泛地學習。
今義:知識、學識的淵博。
爪牙 古義:爪子和牙齒,比喻帝王得力的助手。
今義:壞人的黨羽、幫兇。
前瞻預測
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巳
C.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D.木直中繩,柔以為輪
答案:C(A土地方圓;B廣博地學習;D以之為)
3. 一詞多義
學:①學不可以已(學習)
②其學甚博(學問、學識)
③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習)
聞: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聽,聽到)
②博聞強志(見聞、學識)
③不能稱前時之聞(讀wèn,聲譽、名聲)
望: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向遠處看)
②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盼望)
③先達德隆望尊(名望、聲望)
④適冬之望日前后(月圓之時,指農歷每月十五)
⑤見其發矢十中八九
疾:①積勞成疾(疾病)
②聲非加疾也(迅猛,快)
③(海瑞)素疾大戶兼并(痛恨)
④ 龐涓恐其(孫臏)賢于已,疾之(通“嫉”,妒嫉)
假:①善假于物也(憑借 借助)
②乃悟前狼假寐(假裝)
③漢人未可假大兵權(給予)
④是以時人多以書假余(借)
絕:①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橫渡)
②群響畢絕(終止、停止)
③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隔斷、隔絕不通的)
④佛印絕類彌勒(非常)
⑤以為妙絕(到了極點)
⑥絡繹不絕(間斷)
⑦絕處逢生(走不通的,沒有出路的)
⑧絕無僅有(獨一無二的)
功:①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成功)
②事半功倍(功效)
③功成名就(功業)
強: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強健的,強壯的)
②強駑之末(強勁的)
③外強中干(強大)
④賞賜百千強(有余)
⑤強人所難(勉強)
前瞻預測
下列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絕:隔絕
B.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省:省察
C.用心一也 一:專一
D.聲非加疾也 疾:強
答案:A(絕,橫渡)
4. 詞類活用
①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彎曲)
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時間名詞做狀語,表示動作的經常性,每日)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水)
④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方位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向,向上、向下)
⑤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前瞻預測
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活用類別相同的一項是( )
A.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B.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C.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D.稍稍賓客其父
答案:C(名詞用作動詞;A名詞用作狀語;B形容詞用作動詞;D名詞的意動用法)
5. 虛詞的用法
于:①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介詞,表比較)
②青,取之于藍(介詞,表所從)
③師不必賢于弟子 (介詞,表比較)
④受制于人(介詞,表被動)
者:①假舟楫者(特指代詞,……的人)
②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③子瑜者,(諸葛)亮兄謹也
而: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③吾嘗終日而思矣
④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鍥而不舍
⑥蟹六跪而二螯
故:①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②明知故犯
③溫故而知新
前瞻預測
下列句中加點的“于”與“青于藍”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得雙石于潭上 B.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
C.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 D.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答案:D(介詞,“比”;A“在”,B“對”,C“向”)
[句式積累]
判斷句: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無標志的判斷句)
②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者,……也”表判斷)
③用心一也(“……也”表判斷)
④用心躁也(“……也”表判斷)
介賓短語后置句: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第一個“于藍”放在動詞“取”的后面,表動作“取”的處所;第二個“于藍”用于形容詞“青”的后面,表比較。)
②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于水”用于形容詞“寒”的后面,表比較。)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于物”用于動詞“假”的后面,引出動作涉及的對象,作補語。)
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無以成江海(“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前瞻預測
翻譯下列句子,注意各句的句式特點。
⑴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⑵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答案:
⑴ 即使又曬干了,也不會再挺直,這是因為給它加熱使它彎曲成這樣。
⑵ 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照檢查自己,就智慧明達,行動不會犯錯誤了。
[熟語積累]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語段積累]
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教材文題感悟
[品思題目]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 “勸”有“勸告”“勸勉”的意思,它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學派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它勉勵人們要不停止一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走進作者]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年),名況,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趙國人。當時人們尊稱他荀卿,漢代因避宣帝諱,寫作孫卿。早年曾游學于齊國,廣泛接觸各派學說。到過秦國、燕國,回過趙國。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學生。因為年高望重,曾三次被推為祭酒。晚年到楚國,春申君黃歇任他為蘭陵(今山東蒼山)令。失官后家居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戰國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的宇宙觀具有唯物主義因素,反對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規律),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即肯定自然界的運行法則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政治上,他主張禮治法治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視“王道”,提倡“禮義”;同時主張“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賞治理國家。所以他的一些思想又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問題上,他針對孟子“性善論”提出“性惡論”,認為人性本來是惡的,“其善者偽也”,即經過后天改造才變善。這本身仍是唯心主義的。但他特別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反對“生而知之”的先驗論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他認為人的知識、品德不是天賦的,是后天經過禮義教化、學習改造獲得的。他寫《勸學》就是為了勉勵人們努力學習,“積善成德”,成為有知識有修養的人。
荀子的文學思想是注重實用,提倡質樸。他的文章說理透辟,結構嚴謹,氣勢渾厚,多用排比和比喻。已由語錄體發展為標題論文,標志我國古代說理文趨向成熟。荀子是第一個使用賦的名稱和用問答體寫賦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稱為辭賦之祖。今存《禮》、《知》、《云》、《蠶》、《箴》五首小賦。
《荀子》共十二卷,收章三十二篇,其中大多數為荀子的著作,少數出于門人之手。內容涉及哲學思想、政治主張、治學方法、處世之道、學術論辯等。
[探尋背景]
本文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礎,旁征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其中闡述的關于學習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同時,本文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關鍵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仿佛信手拈來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所有這些,也是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研習教材重難點
▲語篇感知
一. 語篇脈絡梳理
提高自己
學習的意義
改變自己 道理明白
學不可以已 學習的作用: 彌補不足 具體生動
(中心論點) 積累 深入淺出
學習的方法、態度 堅持 正反對比 (比喻)
專心
二. 語篇結構分析
全文共四段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第2段:論述學習的意義在于能夠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第3段:論述學習能夠彌補不足的作用。
第4段:論述學習要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要專心致志。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著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
第l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第一個比喻“青出于藍”,不能認為它的意思是比喻學生超過老師。這是它作為成語后新產生的意思。本文中這個比喻和“冰寒于水”,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直木為輪”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這樣,三個比喻分了兩層意思。作者在這基礎上,用“故”歸納上文,又用了“木受繩則 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作為事例,進而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后面兩個比喻并列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它們是對后面推論的有力襯托。綜上所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開頭作者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先來闡說,接著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這個比喻,形象說明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系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為了把道理說得更透辟,作者順勢而下,連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闡明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借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的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結論,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學習。綜上所述,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第3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作者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接著又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下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作者用四個比喻正反對照:先用“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又用“楔而不舍”,“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這是本段第二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最后一個層次,作者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后面兩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綜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個層次,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 語篇品讀
一、 重點語段品讀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 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車柔〕使之然也。故木受 繩則直,金就礫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還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筆直,合乎墨線,(如果)它把烤彎煨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聰明多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品味】(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于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
(2)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輮”和“為”是兩個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為”,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后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
【體會】第一段開宗明義提出論點:“學不可以已。”而后以一組比 喻說明通過學習可以改造和提高人的素質的道理。接下來說,按照繩墨木頭才能鋸直,經過磨礪刀劍才會鋒利 ,借以比喻通過學習并對照檢查自己的思想言行,人才會聰明起來,少犯錯誤。注意,這組比喻主要是從思想 品德修養的角度來強調學習的重要性的。在荀子看來,學習的第一要義就是做一個思想品格高尚的人。學習就是為了提高自己,改造自己,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 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輯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習所得的收獲大;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臂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比原來加大,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品味】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雙音詞,偏義復詞,聯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絕”是會意字,從“纟”,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為“橫渡”。“江河”古人專指長江、黃河,現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
【體會】第二自然段,用一系列比喻,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論述了學習能夠彌補不足,可以增加人的才干。“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所謂“善假于 物”,就是善于學習。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沒有什么兩樣,只是善于學習罷了。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 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兒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會達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鍵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八只腳,兩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沒有蛇、蟮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品味】(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關系的連詞。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后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為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強”讀qiáng,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于、因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動詞,專一的意思。
【體會】第六自然段,講學習應當循序漸進,不斷積累,堅持不懈,專心致志。“積土成山,……圣心備焉。”用生動的比喻說明崇高的德行是靠平時積累起來的。一個人不斷行善,就會形成美德,就會得到高度的智慧,就 會具備圣人那樣崇高的思想道德。“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一組排比句,更生動 地說明了不斷積累的重要性。“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不在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 ,金石可鏤。”則以生動的比喻和對比,說明學習貴在堅持的道理。“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 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通過鮮明的對比,啟示人們 專心致志是多么重要。不專心致志地學習鉆研,就不會將問題弄得明明白白,昭然若揭;不專心致志地做事,就不會獲得巨大的成功,建立顯赫的業績。
二、疑難問題探析
1.本文是從哪幾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參考答案】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著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第一是學習的重要性,第二是學習的重要作用,第三是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2.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試舉例說明本文設喻的特點。
【參考答案】⑴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如為了說明“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用“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⑵設喻方式多樣。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復說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等。⑶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如講“博學而日參省”的重要性,用“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語篇鑒賞
一、語篇整體賞析
《勸學》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旁征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單調的但這篇文章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如文章開首,連用“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等五個比由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收到了先聲奪人的強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仿佛是信手拈來通俗明了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
從形式上看,《勸學》中的比喻靈巧多樣、運用自如。闡述觀點,論證道理,有的從下面設喻,(“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有的從反面設喻(“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有的單獨設喻,有的連續設喻;有的同類并列,有的正反對照;有的只設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有的先設喻再引出要說的道理。總之,鋪錦列繡,無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雖多,卻無板滯生硬的感覺,相反,隨著用比的連續轉換和充分展開,形成整齊而又富于變化的句式,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生氣勃勃。
《勸學》在寫作上的再一個特點是大量運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對比。文章一開始就是一組排比:“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這樣的排比句式在文中舉不勝舉,既富于論辨色彩,又富于文學韻味,甚或有一種音樂的節奏感流動在其中。同樣,在對比手法的運用上,《勸學》也很有特色。如在說明學習要善于積累的道理時,作者先后以“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作對比,說明“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充分顯示出“不舍”對于學習的重大意義。在闡述學習要專心致志的道理時,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對比,前者“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后者雖有“六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鮮明的對比,強烈的反襯,增強了說理的分量。
荀子的文章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鋪陳揚厲,說理透辟,精練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二、寫作特點賞析
(1)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復說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設喻方式有時先反后正,有時先正后反,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化,讀來毫無板滯之感。有的比喻,單說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
(2)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后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于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后反,有時先反后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3)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荀文議論透辟、筆勢雄健的特點。
開拓學習新視野
▲品味語言之美
[含英咀華]
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尚書仲虺之誥》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孟夏紀》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禮記學記》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禮記學記》
謂學無暇者,雖暇亦不能學。--《淮南子說山訓》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漢劉向《說苑建本》
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唐杜甫《柏學士茅居》
學而不化,非學也。--宋楊萬里《庸言》
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復詳玩,為有功耳。
--宋朱熹《學規類編》
[妙語珍藏]
只有一個洞穴的老鼠很快被捉。
在一個漆黑的晚上,老鼠首領帶領著小老鼠出外覓食,在一家人的廚房內,垃圾桶之中有很多剩余的飯菜,對于老鼠來說,就好像人類發現了寶藏。
正當一大群老鼠在垃圾桶及附近范圍大挖一頓之際,突然傳來了一陣令它們肝膽俱裂的聲音,那就是一頭大花貓的叫聲。它們震驚之余,更各自四處逃命,但大花貓絕不留情,不斷窮追不舍,終于有兩只小老鼠走避不及,被大花貓捉到,正要向它們吞噬之際,突然傳來一連串兇惡的狗吠聲,令大花貓手足無措,狼狽逃命。
大花貓走后,老鼠首領施施然從垃圾桶后面走出來說:“我早就對你們說,多學一種語言有利無害,這次我就因而救了你們一命。”
溫馨提示:“多一門技藝,多一條路。”不斷學習實在是成功人士的終身承諾。
▲聆聽名作弦音
[詩詞賞讀]
《雜詩》之一
陶淵明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賞讀】時間與生命,是陶淵明及許多魏晉詩人詩歌所反復吟詠的一個主題。本詩從生命之始開篇,生命意象由一連串比喻構成:“人生無根蒂”,把生命暗喻為無根之植物,從而生發出“飄”的意象。“飄”又引出一個明喻:“飄如陌上塵”。“陌上塵”再生發出“分散逐風轉”的意象。“逐風轉”又生發了“落地為兄弟”的意象。“落地”暗含了生命如種子的隱喻,也暗示了生命離開胞胎之初始。既然生命為飄浮的種子、飛塵,它無根無蒂,隨風輾轉于茫茫天地之間,“落地”為人,實屬偶然。生命本非己有,何必骨肉才算至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何必骨肉親”是由生命初始之偶然而對生命意義的大覺悟。這偶然的生命一旦開始,時間便與她產生了永恒的矛盾對立。“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時間在生命面前匆匆馳過,它不可逆轉,不可重復,永恒地向前方奔去,通向無限長;而生命的計量單位卻由“年”(盛年)到“日”(一日)到“晨”(再晨)到時”(及時)……愈來愈有限、短暫。生命的偶然、無常、有限與時間行進的必然、永恒和無限構成尖銳的對立。保持這對立雙方平衡的力量是“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抓住有限,得歡當樂,勉勵發奮,增加生命的密度和質量,以抗衡時間對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時間面前的無奈。
長 歌 行(節錄)
漢樂府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賞析】樂府詩是最能代表漢代詩歌成就的一種體裁。它常采用賦、比、興、互文、 反復歌詠的修飾手法及鋪陳、對比、烘托等技巧狀物抒情,這首《長歌行》便代表了這種特色。作者借百川歸海、一去不回來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勸勉世人要珍惜光陰,有所作為。全詩從青葵起興,聯想到四季變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應當抓緊時間奮發努力的結論,其比興手法是很明顯的。
“長歌”適宜表達深沉的感情,這一首娓娓道來,有描述,有抒情,有嘆惋,也有勸勉,使整首詩含蘊細膩,余意無窮。既繼承了“歌以詠志”的傳統,又極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復吟誦。
[美文經典]
問 說
(清)劉開
自讀思考:(1)本文中心論點是什么?“學”與“問”有何關系?
(2)總結各段大意。從意義上全文分幾部分?
(3)本文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和修辭方法?
(4)自讀本文后,在“問”的問題上你有何收獲?
君子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也。等于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nàn),審問而明辨之也。《書》不云乎?“好問則裕。”孟子論“求放心”,而并稱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子思言“尊德性”,而歸于“道問學”,問且先于學也。
古之人虛中樂善,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擇之,芻蕘(ráo)之微,先民詢之,舜以天子而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邇言,非茍為謙,誠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學而無問,朋友之交,至于勸善規過足矣,其以義理相咨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qiǎng)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duo),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人不足服矣,事無可疑矣,此唯師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謹護其失,寧使學終不進,不欲虛以下人,此為害于心術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不然,則所問非所學焉:詢天下之異文鄙事以快言論;甚且心之所已明者,問之人以試其能,事之至難解者,問之人以窮其短。而非是者,雖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學之所以不能幾(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問者,由心不能虛也;心之不虛,由好學之不誠也。亦非不潛心專力之敵,其學非古人之學,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問宜也。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萬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古人以問為美德,而并不見其有可恥也,后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
【參考譯文】
君子學習一定喜愛問。“問”和“學”是相輔相成地進行的,不“學”就不能提出疑難,不“問”就不能增加知識。喜愛學習卻不多問,不是真的喜愛學習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還可能不能應用于實際,認識了那些大的(原則、綱領、總體),可是還可能不了解那些細節,(對于這些問題)除了問,將怎么解決呢?
(對)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們問,借以破除那疑問,(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到有學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對)不如自己的人,向他們問,借以求得一點正確的見解,(這就是曾子)所說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問,以道德高知識多向道德低知識少(的人)問。(對)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們問,借以共同研究,(這就是《中庸》)所說的互相詰問,詳細地考察,明確地分辨。《尚書》不是說嗎?“喜愛問(的人,學問知識)就豐富。”孟子論述:“找回自己的放縱散漫的心”(的時候),并提“學問之道”,“學”之后(就)緊跟著“問”。子思談“重視品德修養”(時),歸結到要(好)問(勤)學,(在他的提法中)“問”并且在“學”的前面。
古代的人虛心采納善言善事,不挑選事情地問,不挑選人地問,(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養和學業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話,圣人(也)采納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詢問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詢問,以(他們的)大智卻注意到淺近平常的意見,不是偶然的謙虛,實在是要從多方面聽取有益的意見。三代以后,有“學”而沒有“問”,朋友間的交往,能做到規勸做好事,不做壞事就不錯了,那種在大是大非問題上互相請教,勤勉地只是以進修為急務(的人)未多見,(更)何況世俗的人呢?
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學習有未貫通(不理解的地方),(卻)偏偏以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穩妥(的地方),(卻)胡亂地憑主觀猜測,像這樣,就終生幾乎(都)沒有(什么)可問的事情(了)。(對)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問,(對)不如自己的人,(就)輕視他,(認為)不值得向他問,(對)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著嬉戲的態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問,像這樣,就天下幾乎沒有可以問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沒有可疑的了,這只是自以為是罷了。自以為是,那錯誤還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淺薄卻嚴密地掩蓋自己的過錯,寧愿讓學習最終不進步,(也)不愿意虛心向別人請教,這樣危害自己的內心修養,(錯誤可就)大了,而陷入這(種大錯誤)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不這樣(的話),就所問的(也)不是(他)所學的:(如)問(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瑣屑事物來說說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經明白的(問題,卻故意拿它),問別人,來試試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難解答的事情問別人,來逼使那人難堪。如果不是這樣,(或者)即使有與自己思想品德修養有密切關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壓低一下自己的尊嚴(虛心向別人請教)也不能做到。唉!學習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這(原因)嗎?
而且不喜愛問的人,(是)由于不能虛心;不能虛心(是)由于不誠心實意喜愛學習。也不是不專心用功的緣故,他學習的不是古代儒家學習的(東西),他喜愛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愛的(東西),不善于問是理所當然的。
聰明的人考慮一千次,(也)一定會出現一次錯誤。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那么,“問”可以少得了嗎?《周禮》(說),朝堂之外(要)詢問百姓(對朝政的意見),國家的大事還問到平民。所以貴人可以問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問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問年輕的人,只要學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請教為恥辱,孔子認為他道德學問高。古人把“問”作為美德,而并不認為它是可恥的,后代的君子反而爭先把“問”當作恥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恥的(事),后代人卻做著而不以為恥的(就)多了,可悲啊!
▲閑看時尚旋風
[時文英華]
醒醒吧,睡著的心靈巨人
魏念濱
導讀:生活中總有一些東西是不能缺失的,醒醒吧,過早睡去的心靈巨人,面向生活的大海,我們的內心應該永遠懷著春暖花開的期待。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巨人。這個巨人很早就停駐在我的心房,引領我在十年寒窗清苦的學習生活中咀嚼陽光的味道。那段日子確實單調乏味,尤其是高三,學習非常緊張,大家繃著弦拼著命整天與書本做伴,周而復始地吃飯、學習、睡覺,有限的課外活動也是和各種各樣的學習知識緊密相聯。我那時苦中尋樂,有個小小的習慣,下課鈴一響,經常一個人跑到走廓盡頭,打開窗戶,看天上的流云。一看到那些自由的白云,我的心就會莫名地激動起來,那是我心中的巨人在作怪。它讓我把白云想像成未來,高遠而澄清,太陽光一照,有著熱烈的色彩。上課鈴一響,那個巨人又會不失時機地將從遐想中喚回,并且諄諄告誡我,要努力聽課呦,要好好用功呦,為了你那多姿多彩的未來和崇高遠大的理想。
雖然后來我沒能如愿以償實現自己的理想,考取自己喜歡的大學喜歡的專業,但我還是心平氣和地接受了現實的安排,因為我心中的巨人給我了恰到好處的勸解與安慰,它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是金子到哪里都會發光的。在它的感召下,我摩拳擦掌地在大學校園的各種舞臺上釋放青春的光芒;在它的牽引下,我如饑似渴地在校圖書館里汲取各種各樣的知識營養,它總是在關鍵時刻將我從各種虛浮的誘惑中扯拽出來,將身心投入到更為有益的事情上去。有了它,我才知道辛苦的付出是為了什么;有了它,我才知道應該怎樣去做,人生的旅途才不會短路。
大學畢業后,一腳邁進社會。悠閑的工作,甜蜜的戀情,寬敞的住房,美滿幸福的婚姻生活,愉悅心靈的同時,也使心靈失去了動力--心中的那個巨人自以為功德圓滿竟早早地躺在薄薄的檔案里昏昏睡去了。生活在喝茶、看報、提職加薪、家長里短中以一種慣性的方式延續,生活的目的早已模糊不堪。和周圍的許多人一樣,我甚至希望自己的日子能夠沿著這樣一種慣性一直生活下去,波瀾不驚,安然至退休,至死亡。
在某個不經意的早晨,送女兒去幼兒園的路上,我偶然間抬頭看到了天上那一輪噴薄躍出的紅日,映得它周遭的云彩紅彤彤的一片,很是撩人情緒,記憶的一角豁然開啟,心中昏睡的巨人竟以詩的形式復蘇出現:“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是海子的詩,就是那個寫了《瓦爾登湖》后臥軌自殺的詩人。時光荏苒,青春不再,海子式的浪漫與激情早已在我們的心靈深處沉淀,“喂馬、劈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瑣碎的日子里,我們早已忘了還要“周游世界”,我們不再有夢,不再有追求,在面對蔚藍的天空時我們不再有飛翔的憧憬和擁抱太陽的熱望。心靈缺少精神巨人的主宰,窗外的陽光、綠樹、和風就不能盡收眼底,我們只關心“糧食和蔬菜”,我們看不到“春暖花開”,我們生活的空間變得越來越狹窄。
生活中總有一些東西是不能缺失的,醒醒吧,那些過早睡去的心靈巨人,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只要主人的軀體還活著,你們就應該燃燒出感覺和溫度。即使這輩子能夠做到的僅僅是“喂馬、劈柴”,我們也不該放棄理想,停止飛翔,我們要懷著一顆詩心生活,面向生活的大海,我們的內心應該永遠懷著春暖花開的期待。
感悟: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巨人,他常常是睡著的,甚至讓你感覺不到他的存在,并拼命借助外界的一切,結果往往徒勞無功,于是,產生了各種煩惱和抱怨。用自己的力量喚醒心中的巨人,你的激情,你的人生坐標,會在瞬間明朗起來,人生會迅速得到提升。
[第一單元開啟智慧之門(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6.如何突出中心教案
10.春曉教學設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