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調]
作者:四川師范大學中文系學生
教學目的:1.讓學生對元曲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2.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秋的意境及詩畫 相通原理. 3.讓學生感受美 感知美. 重點: 1.元曲"四大家". 2.小令的主題 意境. 3.詩畫相通原理. 難點: 1.課文意境把握. 2.游子心情的感受. 教學方法:教師課堂講授 比較教學 一 ﹑導入: 同學們好!在正式上課之前我們先來作一個小小的練習--造句。請從黑板上的詞語中任選三個造句,要求造出你認為最美的句子。現在開始練習,時間2分鐘。 流水 老樹 人家 枯藤 小橋 昏鴉 例句:一只昏鴉趴在纏有枯藤的老樹上。 二﹑ 請同學們打開書,翻到《天靜沙.秋思》,展開你們聯想的翅膀欣賞課文,注意體會文 中所描寫的景物,要進入意境之中。請同學在欣賞課文的時候把剛才造的句子同課文的1.2句進行比較,感受他們之間的差別。下面請同學們閱讀課文。 提問:同學們你們覺得這篇文章是在寫些什么?寫得怎么樣?請同學回答。 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為了進一步的了解讀者,感知課文的美,下面我們進入本課的學習.分析。 三﹑破題: [越調]是曲調,是給給全文定一個調,就像現代音樂中的E調 F調等。我國古代以宮 商 角 變徵 徽 羽 變宮為七聲記錄音樂,相當于1234567其中以任何一聲為主均構成一種調式,以宮為主的調式稱為"宮"以其他各聲為主的則為"調"統稱"宮調" “天靜沙.秋思”中“天靜沙"”是曲牌名。同宋詞中的詞牌名一樣,相當于現代音樂中的樂譜。“秋思”是題目,相當于現代音樂中的歌曲名。這樣題目就有樂調.樂譜.歌曲名就是一首完整的曲子,就可以歌唱了。
在中國古代文人心理,大部分人認為秋天具有蕭涼.肅殺之感,往往與悲.與愁相聯系。屈原弟子宋玉說"悲哉,秋之為氣也"第一個道出秋的蘊含,宋玉被稱為“悲秋之祖”。課文以"秋思"為題剛好揭示出文章的主旨:悲秋。通過一幅副秋郊夕陽圖,準確而凄婉的刻畫出游子漂泊﹑孤寂的心境。一個"思"道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題目緊扣主題,是對課文的高度概括。這一點是同學們在今后的作文中應學習的。 三 ﹑作者概況: 本首小令是馬致遠小令中最著名的一支,作者馬致遠是何許人也?請聽分解: 馬致遠 字千里 號東籬 元大都人,與關漢卿(竇娥冤) 白樸(墻頭馬上) 鄭光祖(倩女離魂)合稱“元曲四大家”。簡稱“關 白 馬 鄭”
馬致遠所作雜劇今知15種,僅存6種,以《破幽夢孤雁漢宮秋》最為出名。馬致遠有尤擅長散曲,堪稱散曲第一,有文場"曲狀元"之稱。今存小令115支。 四 ﹑課文解析:
大家都知道唐詩.宋詞. 元曲,本篇課文就是元曲中的一種稱為小令。 雜劇 元曲 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散曲 套數 (一)分析課文: 第一句:"枯藤老樹昏鴉"。點名季節(時間)--深秋。"枯藤""老樹"把人一下子推進秋天的悲涼之中,緊扣主題--悲秋。"枯""老"進一步突出深秋的肅殺,“昏鴉”是指黃昏歸巢的烏鴉。但我我個人認為“昏”字用的最好,可堪稱點睛之筆。烏鴉是有生命之物具有動感,"昏"字一出使其頓失活力,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動不動﹑毫無生氣的昏鴉而已,與秋的意境想吻合。同時還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第二句"小橋流水人家"。給同學們的第一感覺是什么?(請人回答)對,就是--美。 潺潺的流水上橫臥一座古老而美麗的小橋,還有一戶人家,這些畫面具有陶淵明筆下的田園風光。這難道還不美嗎?可是為什么作者第一句要寫悲境而第二句要寫美境?其實作者寫美的目的在于以樂寫悲,美--悲。那么作者是怎樣表現以樂寫悲的請往下看。 第三句"古道西風瘦馬"。突出了游子的唯一交通工具--馬,而且是一匹瘦馬。當一個游子出門在外,他和他的"朋友"兼交通工具的行走的古道上,在四周枯藤老樹的環境下,看到第二句中的"小橋流水人家"他內心在想些什么?請同學們揣測一下他的內心活動!(然后叫人回答)。我想他會想他的故鄉﹑他的家﹑家中的父母﹑妻兒。還有在思考他的前程,他對未來的渴望。在問同學們一個問題,為什么文中用"瘦馬"而不用"老馬"?請人回答。答案:"老馬"并不一定瘦,但"瘦馬"卻一定能夠顯現出馬的病態﹑老態,從側面表現文中游的悲慘! 第四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斷腸人"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游子。"夕陽西下"點名具體的時間,傍晚﹑黑夜即將來臨。哪個可憐的游子抬頭望了望半空中的夕陽,身影拖的很長很長,眼看就要天黑,自己還不知在那里過夜,惟有無賴的嘆息!看見小橋﹑流水﹑人家我想他的心里可能會升起嫉妒與希望,說不定還會到那戶人家借宿一晚。 (二)總結: 整首小令語言純樸﹑清新﹑自然而有包含深情。運用了中國詩畫相通原理進行作詩。前三句用九個并列實詞,把九種不同的景物組織在一個畫面里,渲染出一派凄涼蕭瑟的晚秋氣氛,從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三)獨特的魅力: 同學們這首小令寫的非常好,為什么好?好在那里?請看它的藝術特色:
1.在于它對秋景的描繪。前三句全由名詞鋪成,十八字九個詞。列出了九種景物,集中展現了秋的特色,描畫了 一幅簡潔明快的秋景圖。這種寫法只有唐代詩人溫庭筠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才能與之媲美。 2.移情于物 情景交融。作者不是孤立 呆板的寫景,而是把"人"的感受 心情融入景色之中。作者所羅列的"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中"枯""老""昏""古""西""瘦"所的修飾的都是文中""斷腸人"眼中所見 心中所感,是"斷腸人"的情緒移入景物之中的產物,使"景語也是情語"寫景也就暗喻了情在其中,做到情景交融。 3.時空關系處理的巧妙。就空間來說:那充滿人物感受的景不是"斷腸人"故鄉的景,而是"天涯"的景。就時間來說:那是夕陽西下,游人思歸的時候,而不是早起出發的時候。正是這種時空關系的處理使整首曲子籠罩在一幅悲涼寂寞的氣氛之中,再加上與景物描寫相結合,便產生出特殊的藝術感染力,達到非一般作品所能達到的藝術效果。 4.與白樸的《秋》相比較: 很明顯,《秋》側重于"秋景"本身的描繪,缺乏"思"的成分,而馬致遠這首《秋思》,則緊緊扣住了"思'作文章,通過"斷腸人"漂泊天涯的所見所感,畫出了一幅蒼茫蕭瑟悲涼的秋思圖,這就比單一的秋景圖更具有藝術感染力。 或許正是因為這種種原因(當然還會有其他原因),它才被推為"秋思之祖",被譽為元代散曲中的絕唱。 藝術特色: 1.語言音節和諧,具有自然柔和之美。 2.用詞淳樸,練字獨到。如:"枯""老""昏""瘦""斷腸人"等 3.詩中有畫,畫面色彩鮮明且動靜結合。如:流水--枯藤老樹 4.真情含蓄,自然流露,憾人肺腑。 五﹑課后作業: 1.改寫課文--春.夏.秋.冬均可 2.畫一幅課文意境圖(秋景圖) 3.背誦課文
[越調 ]天靜沙 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昏鴉:黃昏時回巢的烏鴉 古道:古老荒涼的路 斷腸人:極度悲傷的人 天涯:天邊,指極遠的地方。 《秋》 --白樸 孤存落日慘霞, 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注: 請同學們注注意兩首小令的區別 差異
[天靜沙.秋思(教案)(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2.小學秋思張籍教案
6.大班春雨沙沙教案
7.大班安全教案玩沙
8.沙包活動教案
10.《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