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上課初探(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6-3-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作者:李弗不 江西省清江中學

老師走進教室上課時,最少者是手里拿著一本光溜溜的教本或準備好的多媒體教案,一般的都是拿著課前備得密密麻麻的課本和寫得詳詳細細的文字教案。有的老師還不止這些,還拿著其他的一些資料進教室上課,甚至搬“磚頭”(辭典、辭海等)上課。這樣上課的老師雖然不乏引經據典者,但我認為這樣上課總歸不好,這樣上課看似有準備,其實準備不足,而且顯出教師的笨拙,甚至蹩腳。不要說學生會看得厭煩,就是教師自己也覺得累贅、繁瑣。你想啊,教師本是知識、學問的代言人,學生不懂的,學生有疑問的東西,你老師本應該是脫口就能回答的,可你卻手里拿著資料翻來翻去,看后才能回答出來,這是怎樣的一種狀況?教師站在講臺上,不就猶如演員站在舞臺上一樣么?演員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要回過頭去看看劇本,那是如何一種演技呢?好的優秀的演員不光能將臺詞爛熟于心,而且會依據舞臺環境創造性地發揮臺詞,將觀眾的目光牢牢地吸引住,使觀眾目不轉睛地專心致志地盯著看。

當然,話說回來,教師又不是神仙,哪能什么都記得住,什么都曉得呢?不懂的知識,不懂的學問多得是。但是,對于一節要上的課來說,對于這節課要涉及的知識,要涉及的問題,以及可能涉及的知識、問題等,教師是要做好充分準備的。也就是說,你都做了這樣充分的準備,還又拿課本、教案(包括多媒體教案),又拿資料等等去上課,有必要么?換句話說,你是優秀的教師么?甚至你是合格的教師么?我認為,課前的充分備課、充分準備和思考設計,唯一的目的就是為了丟開教本,丟開教案,丟開各種參考資料,去徒手(不借助任何媒體)上課。凡是能徒手上下一節課來的老師,都起碼令我感喟吁吁,而其中佼佼者,又令我五體投地,高山仰止!我至今記得中學時代的一位語文老師,他往往空著手走進教室,給我們學生上了一節節多么精彩的課呵!如今,我自己也作教師快20年了,徒手上課,始終是我努力的一個方向。實踐過,成功過,也失敗過,酸甜苦辣各味具全,實踐、探索,感想、總結,收獲了四個“果實”,一書以就教于同行。

激趣學生

上慣了老師拿著課本和教案的課的學生,突然一下看到老師兩手空空地走進教室,還以為要搞什么活動呢,學生這一下的激動啊,那就甭說了。課間休息時活蹦亂跳的,以及大聲喧嘩叫嚷的學生,此時,都目不轉睛地注視著老師,等同學們好奇的雙眼緊盯著老師的舉動,還沒有緩過神來時,老師的課已經開始了。同學們這一下更專注了,以往上課時,所有有小動作的同學,這一下全都來不及“發揮”了。老師流利地說著課文的內容,分析著問題,板書著文章的結構,趣問著學生認為的難點、疑點方面的知識……學生們心想:啊,老師真是神了,怎么就記得這么多呢,記得這么牢固呢?這篇課文,學生我可是讀了一遍又一遍,我都還是背得結結巴巴,怎么老師卻脫口就出,張口就來呢?老師的大段大段地十分流利地毫不打突地背誦課文,講解內容,旁征博引,口若懸河,引導同學提問和討論問題,無疑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當然不是節節徒手課有這樣大的新奇或新鮮,但老師的徒手上課,比起拿著課本、教案上課要有吸引力得多。據我的體會,如果教師徒手上課,學生會全神貫注地整堂課跟蹤你,關注你的一舉一動,一頻一笑,聽著你的條分縷析,回答你的深淺趣問,配合著你的課堂進度、計劃。學得主動,思考積極的學生,還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來可愛地“為難為難”你。有時,恰是因了這個小小的“為難”,把全班同學的專注目光再次專注起來,可以說是已達到了高度專注了。在這樣的課堂氛圍里,無論你老師是講,是問,還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都可以靈活地穿插,都能揮灑自如、游刃有余。

這種課堂,可以明顯地引發出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具體說來。一、背誦的興趣可以引發。學習中,不少同學把背誦視為畏途,視為末技、雕蟲而有意無意地漠視。看到老師這樣的背功都吁吁不已了,于是也就興趣倍增。記得宋代學者張載說過“不記,則思不起”①;清代史學家童學誠說過“故記誦者,學問之舟車也”②;而朱自清先生說過“學習文學而懶于記誦是不成的,特別是詩。一個高中文科的學生,與其囫圇吞棗或走馬觀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③;美國作家麥克利什也說過“所謂知識,實際上就是一種記憶。沒有記憶,就是沒有知識”。我非常贊同這些觀點。二、理解的興趣可以引發。要牢固地記憶東西,大多時是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的,理解了才能記得住,記得牢。當然,不理解有時也能記住,但絕對不如理解了的記憶準確、牢固。三、勤學多練的興趣可以引發。為了能夠丟開一切書本而準確地說、寫,自由地運用知識,沒有勤學,沒有多練是無從談起的。四、創造性學習的興趣可以引發。拿著書本、資料學習,一般是屬于借鑒式的學習,借鑒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拋開書本、資料而進行徒手式的學習,這種學習就是屬于創造性的學習了。五、寫作的興趣可以引發。假如都能徒手自如地進行學習,運用知識了,寫作還成問題么?“詩言志,歌詠言”。(《尚書》)“吾手寫吾心也”。(葉圣陶)把心聲形諸文字,寫作就成了學習中的樂事、美事,作家不就是這么產生的么?……總之,教師的徒手課堂,的確能夠實實在在地大激學生無窮之趣也。

挑戰自身

徒手上課,對于教師來說,特別是對于記憶力衰減年齡偏大的教師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挑戰。雖然心理學上說,人的記憶力是可以無限量地開發和利用的,但是,人的實際記憶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記了這里忘了那里,記了那里又忘記了這里,這是我體驗得要不要的實情。為了能上好一堂徒手課,課前所花費的時間就遠遠不止一節課了,花上三五節課、五六節課甚至十幾二十節課的時間都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能夠出色地或完滿地上下這節徒手課來,那所花的十幾二十倍的時間也是值得的。問題是,有時花了這么多的時間,還是上得不盡如人意,還是有一種失敗的感覺。

徒手課最大的問題、最大的障礙就是能否倒背如流地爛熟課文。只有做到了爛熟課文,能倒背如流,你才能考慮、設計課堂上的其他內容。丟開了課本、教案以及任何參考資料,兩手空空如也地走上課堂,不記熟范文就無從說起。而徒手課不光是要記住范文,步奏、進度、板書等等樣樣要爛熟于腦海中,這對教師的記憶極限是很大的挑戰。可想而知,要把范文以及課堂步奏、過程等都了然于心,再加上要考慮課堂上可能涉及的問題,以及應對課堂上的突發事變,備課工作量是大大地增加了。完全可以說,如果你不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就根本沒有低氣、沒有膽量走上徒手課堂的,或者你走上了這樣的課堂,你即使不大汗淋漓、顫顫兢兢,你也會有如履薄冰之感。上好這樣的課真是不容易呵,真是難啊,簡直就是難上加難了!

然而,世界上的難事都是人所為。徒手課也是可以實行的。首先,能成為一個教師,他(她)的知識儲備、能力水平都達到了一個相當的程度,駕御課堂應該說是毫無問題了。其次,課本范文老師們做學生時也可能讀過背過,做教師時又可能多次教過,花上一點時間是可以熟記的。比如,語文課文里的古文、詩、詞以及一些短小精悍的現代文,花上一定的時間,是完全可以熟記的,可以爛熟的。西漢時的承相張安世都能把遺失了的三匣子書,記得一字不差;益州別駕張松,看了一遍曹操撰寫的《孟德新書》,便能從頭到尾,朗誦一遍,竟無一字差錯;威廉李卜克內西說:“馬克思的記憶力是罕見的,他從不忘記什么”;郭沫若在二十歲前,就可以把《千家詩》、《唐詩三百首》、《詩經》全都背出來。茅盾能把一百二十回本的《紅樓夢》背出來。日本索尼電器公司的職員友奇英哲,能背出圓周率小數點后的20000位……名人的記憶力我們雖不敢比,但這起碼說明了記住點東西是完全可以的、可能的。我就嘗試過教讀過《陋室銘》《愛蓮說》《馬說》《師說》《過秦論》《六國論》《鴻門宴》《蘭亭集序》《滕王閣序》……《談骨氣》《拿來主義》《我若為王》《周莊買水》《祝福》《藥》……這些徒手課上下來,學生們都是一片吁吁聲!而自己記憶猶新的覺得最棒的還是上《滕王閣序》。我把《滕王閣序》倒背如流,連標點符號都記得一清二楚。典故出處,典故寓意,釋句連義,妙引鉤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課堂氣氛空前和諧。教者學者學知啟智,收獲頗豐。再次,即使教師有暫時的疏漏,恰當地巧問學生,讓學生說出你所遺漏的東西,也能很好地進行教學。

創新課堂

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說:“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一以慣之的課堂,是毫無新奇感的。只有不斷地變換方式方法,不斷地創新,才有無窮的新鮮感和生命力。過去上課,說教師們多用填鴨式、灌輸式、單向式的方法,把主體和主導的位置顛倒了;而現在上課,絕大多數教師怕自己又滑入過去的泥坑,就一味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難怪有人說,課改后的課有如開討論會,更有甚者說是當街趕集。中國人啊,總是容易走向極端。而我認為,好課是不定方法方式,是不斷創新的。拘于一種形式上課,再優秀者,也會把課上死,把學生窒息。徒手課的出現,無疑給課堂又注入了一股清泉、一縷清風。清泉沁人心脾,清風撲人耳面!

內化能力

一切課堂,其終極目標都是為了培養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不盡。”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④美國教育家希魯巴克說:“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⑤而我國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則說:“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⑥一些國外專家認為人類社會正走向一個以充分發揮人的創造力和首創精神,以智能和知識為核心的高度發展的信息社會。在這樣的時代里,一個中學生應該怎樣進行學習,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在將來為國為社會服務呢?很明顯,不能只滿足于掌握知識,因為書是讀不完的。“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重要的是要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發展獨立獲得知識的能力,注意培養自己的創造性、開拓性的能力。學習是一種認識活動,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教師指導下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認識過程。通過教師的徒手課,學生掌握了知識,增長了才干,發展了認識事物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起著指導、幫助和組織的作用,而學生是這個認識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徒手課,因為調動了學習主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們就無形地把知識漸漸地內化成為了一種能力。

比如,當我的徒手課上到《祝福》里寫魯四老爺書房時,我說魯四老爺書房里只有半副對聯,道--

生:“事理通達心氣和平”。(一平時就快言快語之學生搶先高聲道)

師:對。我們先不管作者故意隱去下聯的安排。我們來補寫補寫下聯看看,看看我們補寫的下聯是否和原下聯一樣或接近。根據小說情節和人物的性格特點,我要求每一位同學都拋開課文,獨立徒手地寫一個下聯。(幾分鐘后)

生:“假面假孔對待祥林”。(眾大笑,并引起其他同學的表現欲)

生:“可惡謬種還是可惡”。(眾笑)

生:“封建衛道頑固腐朽”。

生:“為人刻薄頑固守舊”。

生:“虛偽君子道貌岸然”。

生:“禮教固守厭棄寡婦”。(眾大笑)

生:“詩書飽讀性格穩重”。

……

師:雖然同學們對得千奇百怪,甚至驢頭馬嘴,但是我贊賞同學們大膽出筆的勇氣。最后明示下聯:“品節詳明德性堅定”。

生:?……

師:作者何以故意讓其脫落,這與下聯的內容有關嗎?

生:有。(生齊聲)

師:魯四老爺“品節詳明”嗎?

生:不詳明。(生齊聲)

師:有“品節”嗎?

生:沒有。(生齊聲)

師:“德性堅定”嗎?

生:不堅定。(生齊聲)

師:有“德性” 嗎?

生:毫無“德行”。(生齊聲)

師:魯四老爺配談這些嗎?

生:不配!(雷鳴般的生齊聲)

師:明白了為什么要隱去下聯的用意了嗎?

生:啊,我明白了!這是作者的良苦用心,巧妙安排。(快言快語之學生)

生:下聯說的內容,魯四老爺就根本不配談,所以作者讓其脫落,就更有力地揭露、諷刺了這個人物。

生:魯四老爺自我標榜所謂的“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品節詳明德性堅定”,其實,根本不配談這些。脫落下聯的細節設置,既見出作者技巧的高明,更惟妙惟肖地暴露出魯四老爺的封建衛道士形象和嘴臉。

生:我完全贊同這些理解。但我覺得還不止這些,通過這個細節的設置,魯迅先生不只是要暴露魯四老爺的封建衛道士形象和嘴臉,我覺得更深刻的意義在于揭示:封建迷信、封建禮教、封建思想,就是有像魯四老爺這樣的人在頑固地維護著,才更嚴酷地鉗制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也難怪祥林嫂注定要走向死亡,封建社會的本質就是吃人,祥林嫂就是被他們吃掉的,封建社會婦女的命運都“掛”在他們的嘴巴邊上。魯迅先生的這根筆,真是神奇。我非常地愛讀先生的文章了!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對,理解得非常深刻。魯迅先生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他所寫的文章,從來都不是在淺層次上理解得透的,都必須深刻地發掘才能更深地領會。希望同學們更多地讀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多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對我們的思想必有砥礪,對我們的文筆必能增華……

教師的一節徒手課,不在于學到知識的多少,而在于學生對文意和主旨的理解、領悟,在于從作者那里能否學到或借鑒到構思成文的技巧或手法。也通過要求學生徒手擬寫下聯的活動,不但激活了一節平淡無奇的課,鍛煉了同學們動手的能力,而且使同學們對小說刻畫人物,表現主題產生了深刻的挖掘和理解,增強了內化了同學們自我學習的能力。我認為語文課最需要牽引和誘發的就是這種能力。這種探索式的課堂教學,看似局限于某一點,其實它可以產生極大的張力,真正地培養學生們的語文能力,可以使學生們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①宋張載:《經學理窟義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4月版)

②清童學誠:《文史通義內篇三》(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③朱自清:《論詩學門徑》(《朱自清文集》第二卷,第470頁)

④達爾文:《人和動物的表情》(長城出版社,2000年7月版)

⑤美希魯巴克:《教育的藝術簡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⑥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人民教育出版社,第73頁)

作者郵箱: lifubu5462@163.com

[空手上課初探(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氓的上課課件

2.幼兒園上課的課件

3.上課說話檢討書

4.培訓班上課通知

5.等量代換上課課件

6.關于開學上課日記350字

7.荷花的上課課件

8.開學上課周記

9.對幼兒老師上課的評語

10.上課說話的檢討書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在线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高清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 精品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 亚洲成a人v电影在线点播 | 自拍偷拍亚洲一区二区 | 特级国产午夜理论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