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凸現初中生在文言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中心稿)

發布時間:2016-3-9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個舊 二中 馬明

文言文的學習,對剛步入中學學習的同學來說,無疑是打開了一道認識我國古典文學的窗子,他們多么想好好看一看那個遙遠的、神奇的世界里發生的一切,然而,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讓他們望而卻步。那么如何引導他們學好文言文,為更好地繼承我國古代豐富的文化遺產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興趣是人的認識需要的情緒表現,它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力量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的威力就在于使人積極地去尋找滿足他們所產生的認識和需要的途徑與方法。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上文言文課文之前,教師不要急于講授,可采用恰當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如:聲情并茂地朗誦文言文中的名篇,從情緒上感染學生;在此基礎上,介紹我國古代的一些散文大家,在介紹時穿插一些有關他們的有趣的故事。又如:可用收錄機播放《三國演義》的評書,精彩的故事情節,說書人抑揚頓挫的聲音,一下就可抓住學生的心;教師可趁勢介紹我國古典名著(如:《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等),激起他們想涉獵古典文學的欲望。再如:可講《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這幾則神話故事,將淺顯易懂的文言文《夸父逐日》板書在黑板上,試著讓學生翻譯。總之,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方法,將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情緒調動起來之后,可以告訴學生:學習文言文并不難,只要我們積極投入學習之中,通過一定量的積累,到一定的時候,碰到淺易的文言文,即使沒有老師的指導,我們也能讀懂。我們就可以讀原版的《西游記》、《三國演義》等文學名著,可以在古典文學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二、讓學生認識自己的潛能

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激發起來之后,他們也許會想:小學階段從未接觸過文言文,我是否能學會?是否擁有這方面的能力?這時教師應毫不猶豫的告訴學生:你能學會,你擁有這方面的能力!正如安東尼。羅賓在《潛能成功學》中所寫的:“人的潛能猶如一座待開發的金礦,蘊藏無比。而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座潛能金礦。但是,由于沒有進行多種潛能訓練,每個人的潛能沒有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并非大多數人命里注定不能成為‘愛因斯坦’,只要發揮了足夠的潛能,任何一個平凡的人都可以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都可以成為一個新的‘愛因斯坦’。”在初中階段通過循序漸進地學習每冊書選入的文言文,進行這方面的潛能訓練,我們都能擁有學習文言文的能力,都能學好文言文。經過這一番激勵,學生基本樹立起學習文言文的信心,再授之以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經過刻苦的學習,學生是一定能學好文言文的。

三、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人們常常把教師比喻成“園丁”,把學生比喻成“花朵”,這樣的比喻在“自育”和“他育”、“自律”和“他律”的關系中,偏重“他育”和“他律”,把教育過程的雙主體共同活動變成了教師單向地傳授知識,學生被動地吸取知識的過程;把學生的主體成長過程等同于“園丁”培養“花朵”。這種認識忽視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研究,沒有給學生主體性的培養留下多少余地,學生很少有機會開動腦筋質疑提問,壓制了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的主體地位發生了錯位。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結合教材與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研究和設計引導學生學習的教學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習,學生就能在愉快的氛圍中,完成文言文的學習任務。

四、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引導學生自讀

初中生有著較強的自尊心、榮譽感、表現欲,面對陌生的文言文有著強烈的好勝心。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布置課前預習,要求做到借助工具書查找出不懂的字詞,把課文讀通、讀順、讀出節奏、讀出感情,并在課堂上比試比試,看誰讀得最好。課堂上,學生經過不同形式的比試,已把課文讀熟,為學習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時,教師應該及時提出新奇有趣的問題,就不難使學生鉆進去,讀出味道來。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文言文教材語言文字優美,有著自然風光與社會環境的場面描寫和情景意象瑰麗的畫面,人物命運與形象能揪住人心,這一切都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如果能夠仔細選擇教材的切入點,所提問題能像磁鐵一樣吸引住學生,讓學生產生濃厚興趣,并且能提綱挈領,學生由思考這個問題輻射開去,就能很好地理解課文。

例如:在教《傷仲永》時,可抓住“閱讀提示”中的一句話“本文作者為一位‘神童’最終變成常人而深感惋惜,并發表議論,以此引發人們的思考。”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神童’的‘神’表現在哪里?這里的‘變為常人’指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使小‘神童’變成了‘常人’?”由于“切入點”選得好,問題一提出學生便積極思考,很快就有學生舉手回答。他們不僅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得很清楚,而且能找出文中的原句回答,課堂氣氛很活躍。對于故事性較強的課文,如《狼》,則不妨請學生登臺講故事。對于《孫權勸學》,問題可以是:孫權是怎樣“勸”呂蒙學習的?魯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說明了什么?總之,要根據教材的不同特點,從學生的心理出發,恰當選擇教材的“切入點”巧妙設疑,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閱讀課文,并有意識地去分析理解,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才能得到凸現。

(二)、讓學生敢講爭著講

在閱讀思考的基礎上,教師要鼓勵學生發言,回答問題。為了做好這一點,教師首先要打消學生的顧慮。教師可告訴學生:因為還未正式分析課文,無論出現什么偏差,老師都不會責怪,其他同學也不會嘲笑。由于調整了學生心態,學生發言非常活躍,迫不及待地要向同學們證明自己,在同學面前表現自己。如:在講“神童”的“神”表現在哪里時,有的學生把方仲永向他父母要書寫工具時兩者的對話繪聲繪色地編講出來;當方仲永得到書寫工具“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時,把他父母的驚訝的神態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講《狼》的故事時,模仿說書人的神態、動作,把故事講得驚心動魄、扣人心弦;講魯肅為什么要“遂拜蒙母,結友而別”時,各抒己見,有條有理。在課堂上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興趣盎然,極好地鍛煉了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了想象和聯想能力,發展了創造思維能力。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注意發揮主導作用。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要抓住反映出的問題,及時予以指導。如學生在談方仲永成為“常人”的原因時,只會遷怒于他的父親“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忽略了方仲永本人“不求上進”這一原因。這時教師不妨追問一句“方仲永變為常人,‘泯然眾人矣’僅僅只是他父親造成的嗎?”僅此一問,常常能點醒學生更加深入地閱讀和分析課文,對文章中心、作者的意圖有更深刻的理解。至于在暢所欲言中學生出現的脫離課本的畫蛇添足并不可怕,教師可以提醒“你的這些分析從何而來,請講一講根據”,學生就能努力鉆研課文,進而準確把握主題。

總之,在這個環節中要做到“讓學生敢講爭著講”,就要給學生以充分的自由,鼓勵他們積極思考,緊扣課文展開合理的、豐富的聯想,暢所欲言的表達。教師要善于宏觀調控,點撥適當,善于尋找契機觸發學生靈感,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實。

(三)、自譯與自糾相結合,準確翻譯課文

經過前兩個階段的學習,學生思維活躍,情緒高漲。教師應立即抓住良機,設法使學生歸于平靜,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對課文內容已基本掌握,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準確翻譯課文,做到“信、達、雅”。學生剛獲得成功的喜悅,自然愿意連續接受挑戰。這時可采取以個人為單位或者以組為單位(也可分為男女生兩大組),開展自譯與自糾相結合的教學活動。這一活動的展開,無疑為學生體現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又一次提供了展現的舞臺和機會。這一教學環節要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除了做好宏觀調控外,還要注意學生對關鍵詞語的把握,適當給予指導。學生在這一活動中既敢于把自己對句子的理解將出來,又注意傾聽別人的發言。在課堂上,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人人都在積極思維,學生既當教師又當學生,學習是積極主動的。大家在這種相互合作中,既獲得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密切了關系,增進了感情,其樂融融。自譯和自糾這一活動結束后,可布置學生書面翻譯,既可以復習鞏固,又培養了他們書面表達能力,何樂而不為?

[怎樣凸現初中生在文言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傳統文化主體地位在語文教育中的實現優秀論文

2.初中的學習計劃

3.初中科學教學中的主體性論文

4.初中的校運會加油稿

5.初中心理健康說課稿

6.初中心理優秀說課稿

7.初中心理說課稿模板

8.初中的學習計劃表

9.高中怎樣學好文言文

10.關于初中的學習計劃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一级电影在线亚洲 | 亚洲一区二区久久精品 | 亚洲日韩a∨电影天堂 | 亚洲女性午夜在线 | 最新日本一区二区免费 | 亚洲浓毛少妇毛茸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