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罰(懲罰)教育新思考(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7-11-12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江蘇省溧陽市社渚中學 陶云云

據臺灣媒體報道,臺灣人本教育基金會今今日在兒童節即將來臨的前夕,公布“2004年中、小校園體罰”調查,結果顯示今年仍有高達69.6%的受訪學生表示曾經被老師體罰。 調查結果顯示,93.5%的受訪學生表示學校存在有各式各樣的處罰方式,其中“打”還是最慣用的方法,72.3%的受訪學生表示看過老師直接責打學生(如打手心、耳光、頭、屁股、掐肉、擰耳朵);其次則是指定某種姿勢使其疲勞(如罰站、罰跪、罰半蹲、兔子跳、舉重物、跑操場);排名第三的則是,增加課業(如罰寫字、抄書、背書等)。

由此可見,體罰在教育系統中屢見不鮮的,教育界的有識之士紛紛表示否定態度,認為它是不人道的,它傷害了學生的身體,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這些我們都能理解,也能接受,然后為什么中現代社會中體罰仍然十分普遍,似乎讓我人百思不得其解,本人就體罰談談自己看法。

一、 體罰教育隨想

體罰是一種以身體折磨或者身體傷害作為懲罰手段的強制教育方式,是懲罰性教育中最為常見的手段,有時可以把它們等起來,談體罰色變,談起懲罰教育也不敢理直氣壯。然后它并非是現代社會中的產物,是自古以來有之。體罰教育(懲罰教育)好像就是讀書的伴生品,古人也說,不打不成才。

俗話說,嚴師出高徒。嚴師自然是說的是嚴格、高明的老師了,高徒是怎樣“出”的呢?是“嚴”出來的。靠的是嚴格的、嚴厲的教育方法,嚴格的要求,一旦徒弟了了什么差池,一定要對他進行重重責罰,以便讓他記住這次教訓,讓他“吃一塹,長一智”。這里的體罰(懲罰教育)成了不可或缺的教育方法,關鍵是嚴師的體罰教育是得當的、合理的,是能讓徒弟信服的,讓他甘愿受罰,而不是讓徒弟產生逆反心理的不得當、不合理的體罰教育(懲罰教育)。

另外,還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一說,說是是嚴父用棍棒教育孩子成為孝子,不可否認,在缺乏教育方法的古代,這種人遵奉的方法還真有效,的確教育出來許許多多的孝子典范。讀大作家鄒韜奮的《我的母親》時,覺得他的父親用的也是這一招,讓他背《孟子見梁惠王》背不出來就用棍子打了一下,提醒一句也打一下,結果背完了,手也打腫了,他的眼淚也流成河了。有趣的是,與此還有一句相反的俗話,就是慈母多敗兒了,說的作母親的過度嬌慣、溺愛子女,對其百依百順,養成孩子任性、自我中心、不禮貌、膽小、自卑等不良的品質的“敗兒”了。

中國的孔老夫子是教育界的始祖了,他的教育理念是因材施教。我想他的三千弟子中,也不聽話的,有不“奮”、不“啟”的學生,孔老子恐怕也有拿教棒教育的時候了。古代的老先生都準備一把戒尺,就是為國家準備人才。我想孔子也會有的!

補充一點,此教育思想并非中國獨有,外國也有。如讀法國小說家都德的《最后一課》中小弗郎士就非常害怕韓麥爾先生的那把戒尺,可見在當時法國,體罰教育(懲罰教育)也是存在的。

由此可見,體罰教育(懲罰教育)不是不好,關鍵是如何是去運用,不能談體罰(懲罰教育)就色變,好像我們心里有鬼似的,既然古今中外都有體罰教育(懲罰教育),說明它有合理的成分,我們要做的是運用其合理的成分,把它當成的一種教育的手段,而非虐待、摧殘學生的殺手锏。有位思想家說,存在即是合理。說明體罰教育(懲罰教育)確系有它存在的原因,我們要去研究、運用。

二、 體罰教育(懲罰教育)的理論依據――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1.經典的條件作用

提到經典的條件作用,必然會首先想到巴甫洛夫的經典性實驗。他用狗做實驗:狗吃食物時會引起唾液的分泌,這是先天的反向,稱無條件反射。給狗聽鈴聲,不會引起唾液的分泌,但如果每次給狗吃食物以前出現鈴聲,這樣反復多次之后,鈴聲一響,狗就會出現唾液分泌。鈴聲本來與唾液分泌無關(稱為無關刺激),由于多次與食物結合,鈴聲就具有引起唾液分泌的作用,鈴聲已成為進食的“信號”了。這時,已轉化為信號刺激(即條件刺激)。這種反射就是條件反射。可見,形成條件反射的基本條件就是無關刺激與無條件刺激在時間上的結合,這個過程稱為強化。條件刺激多次出現,而沒有無條件刺激的強化,這個條件反射就可以消退。

根據這個原理,體罰教育(懲罰教育)學生如果運用得當可使學生建立好的、有益的條件反射,也可使學生消除壞的、不良的條件反射,從而讓學生形成系統的、良好的反射系統,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極為有利。如讓學生形成一上課就集中注意力聽課,記筆記的好習慣,對他終身是益的條件反射了,這里如果不運用一定的方法就讓學生建立新的條件反射是困難的,如加以體罰(懲罰教育)等方法,就可以讓學生順利完成這一條件反射,畢竟學生是成長中的人,他考慮問題、思考問題的目光是比較短淺的,需要加以指導、約束。

2.操作條件反射

美國的心理學家桑代克在巴甫洛夫進行條件反射研究時,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的。他把貓關在迷箱之中,貓可以借助拉繩圈、推動杠桿、轉動旋鈕而逃出來。關在迷箱之中的貓開始時擠柵門,抓、咬放在迷箱里的東西,并把爪子伸出來,進行多種嘗試以逃出來迷箱。后來偶然發現了打開迷箱的機關,以后貓的錯誤行為漸漸減少,只有成功的反應保存下來了。最后,貓學會了如何逃出迷箱,即學會了“開門”的動作。這種條件反射補稱為操作條件反射,正是強調了該行為的操作會促使某種結果的產生。

根據這個原理,在學生的學習中可運用強化法和懲罰法。強化法就是給予正性強化物或消除負性強化物來鼓勵當事人受歡迎行為,抑制不受歡迎的行為。比如,要鼓勵學生上課專心聽講,可給予獎勵物,這就是正性強化;如果學生因為上課不認真而正在受罰站,一旦發現他已經改正在專心聽講了,只可以通過撤消罰站的懲罰來鼓勵學生變好,這就是負性強化。在教育中運用得當的體罰是可以讓學生關頭養成好的行為習慣的。懲罰法也分為兩種,一種是給予個體不喜歡的物體或厭惡刺激,另一種撤消個體正在享用的正性強化物。運用得當的話,可以達到抑制或阻斷學生不受歡迎的行為習慣的發生。

從這一理論出發,體罰教育是有可取之處的,有用之處的,關鍵是如何去運用。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說明一個人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但如果從改變這個人的行為出發,讓他體會到成功的感覺,讓他自己去慢慢改變自己的不良個性,是有可能的。

三、 體罰教育(懲罰教育)的動機

體罰教育(懲罰教育)的動機必需得當,體罰教育(懲罰教育)才是有效的。下面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體罰教育(懲罰教育)成為教育者出氣、羞怒、怨恨的行為,這種潛藏的動機將直接導致惡性的后果,起不到教育的效果。打罵,即傷害了學生的身心,又束縛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甚至扭曲了學生的人格。

如有以上類似的自私動機自然是不可取的,不是真正的體罰教育(懲罰教育)。下面談良好的體罰教育(懲罰教育)的動機。

體罰教育(懲罰教育)的第一動機應當是愛的集中體現。本著為學生未來著想,塑造他本人的良好個性的動機,這本身是愛的體現。在這種前提下,教育者才會思考什么樣的教育方法能幫助學生健康成長,養成他良好的個性品質,在這些方法之中可能用到體罰教育(懲罰教育)。因為其中包含了濃濃的愛,學生即使受罰也會心甘情愿的,效果也就會好。反之,如果動機是恨鐵不成鋼,就會引起學生強烈的逆反心理,效果會很糟糕的。

體罰教育的第二動機應當是曉之以理。體罰教育之前,老師應當告訴他錯了,需要改變了,否則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長,但要他自己改變自己比較難,需要老師的督導、幫助,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另外他也要積極配合老師,作好自身的努力,這樣效果才能理想。做好了這些,再實施得當的體罰教育自然是水到渠成,效果理想了。

體罰教育(懲罰教育)的第三動機是因人而施。所謂千人千面,個性各有不同。體罰教育也應當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實施不同體罰(懲罰教育)方法,最要緊的是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做到大路“條條能羅馬”的境界為最妙。單一而乏味的體罰教育(懲罰教育)的方法是缺乏思考的體現,是不足取的。

由此可見,只要體罰教育(懲罰教育)的動機純正、科學、合理的,其教育效果也是很理想的,也應了“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的名言。

四、 體罰教育(懲罰教育)的方法

體罰(懲罰教育)的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從身邊聞說的體罰教育(懲罰教育)的惡性事件甚多,以至于一談到體罰(懲罰教育),大家都嗤之以鼻,以為這種教育方法是無能之行為,是教育者個人情緒的自私渲泄,也因此形成了體罰教育施行的巨大障礙。下面簡單列舉一些不人道的,甚至是變態的體罰教育的方法。如:讓學生一連站在幾個小時,跑上幾千米;不準學生吃飯;要學生吃蒼蠅等不潔東西;讓學生頭頂黑板擦;讓學生當眾脫衣服亦或狠狠打學生,惡毒的辱罵學生等等。以為體罰(懲罰教育)行為,以教育為借口來發泄不人道的個人怒氣、羞怒、怨恨,是違背教育的信念的,世因此也體罰教育(懲罰教育)戴上一層殘忍的面紗,使人們對它誤解頗深。

那么,什么樣的體罰教育(懲罰教育)方法才是得當、科學、合理的呢?下面就簡單談談。

1.確定需要改變的行為,做到有的放矢。施行體罰教育(懲罰教育),必須首先弄明白學生需要改變的行為習慣是什么,并深入思考用什么樣的教育方法才能使之改變。經過教育者的深入思考、研究,確立教育的方法,實行有分寸的體罰教育(懲罰教育)。如要改變學生作業拖拉的不良習慣,就應當首先確立讓他按時交作業的目標,然后針對他的個性,制定改變的措施。如:讓他請自己的父母禁閉他,直至他能按時完成所需交的作業;也可以剝奪他自由活動的時間,讓他難受,直至他能按時完成所需交的作業。總之,方法沒有固定的,關鍵是對準目標尋找學生能接受、又對他十分有效的方法,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弄清學生的個性特征,找到最有效的方法。學生的個性各不一樣,一種方法可能只對某一類個性的學生有效,對其它的學生則沒有作用,所以在實施體罰教育(懲罰教育)的時候,還要摸透學生的個性特征,找準他的弱點,針對他需要的、有興趣的愛好等實施體罰教育(懲罰教育),讓他體會到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的難受和苦惱,這樣他才會很快去改變改變自己的行為,以便去做自己想的事。如用禁閉體罰喜歡體育活動、生性好動、喜歡自由自在的學生,他就會異常難受和苦惱,他很快去改變自己的不良行為,以恢復自由。而且這次禁閉體罰(懲罰教育)對他來說是一次較為痛苦的情緒體驗,促使他少犯或不犯類似的錯誤。

3.體罰教育(懲罰教育)和獎勵、表揚雙管齊下,效果良好。學生做錯了事,給予一定的體罰,給他留下了一定的痛苦的體驗,他也可能厭惡類似的體罰,如在他改正時,給予肯定,實施獎勵、表揚,讓他品嘗重塑自我的甘甜,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形成幸福的體驗,這無疑對他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幫助甚大。

總之,教育是一門藝術,它需要與時俱進,它需要新鮮的血液,是一門難以窮盡也窮之不盡的偉大藝術。體罰教育(懲罰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古今中外都運用甚多,必有其合理之處,在當今教育形勢下,我們不能一味唾棄它,要撥開它那層黑色的面紗,讓它露出合理的一面,并運用于教育中,為塑造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和品質服務。

參考書籍:   曹日昌《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萬云英《學校教育心理學》

吳增強《學習心理輔導》上海教育出版社 余本祜《中學教育出版社》

作者郵箱: jslysztaoyun@163.com

[體罰(懲罰)教育新思考(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合理懲罰小學教育論文

2.體罰學生心得體會

3.還在體罰孩子?這樣管教才有用

4.英語語法新思維課件

5.

6.最新思想匯報格式的范文

7.教師最新思想匯報范文

8.舞蹈教育論文參考

9.學前教育自考本科論文

10.自考教育學試題及答案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在线观看91尤物 | 在线人成免费播放 | 亚洲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 日本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 亚洲欧洲中文字幕乱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