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入: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的名作《雅典的泰門》中,主人公泰門有這么一段獨白:“金子,黃色閃光,寶貴的金子!……只這么一點點,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丑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變成尊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這是作者借泰門之口發出的對資本主義金錢社會的憤怒控訴。同學們,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金錢究竟起著什么樣的作用,占有什么樣的地位呢?學完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我的叔叔于勒》,我們會有更清晰、更豐富、更深刻的認識。
二、請一個學生復述課文情節梗概。
三、提問:故事情節實際上表現為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本文寫的是一個什么變化過程?這種變化與什么密切相關?是怎樣的聯系?
四、于勒的情況是怎樣變化的?(貧富變化:占用菲利普夫婦的財產--來信說有了錢--成了窮水手)
五、菲利普方法對于勒的態度又是如何變化的?表現在哪些方面?(學生填表)
行動 語言
1、打發于勒去美洲 (趕) 壞蛋、流氓、無賴
2、盼歸迎接 (盼) 正直、有良心、有辦法
3、暴怒,躲避 (躲) 賊、討飯的、流氓
六、由上面的表可以看出,于勒貧窮到一無所有時,菲利普夫婦把他看成是全家人的恐怖,*怕*他;說他是……*罵*他;打發他去美洲,*趕*他;當于勒來信說有了錢,他們又朝思暮想,望眼欲穿地*盼*他,說他是……*贊*他;天天去海邊散步,為的是*迎*他;偶然遇到于勒,發現他已經成了一個衣衫襤褸不名一文的窮光蛋,嚇得張皇失措,*怕*他,說他是……*罵*他,甚至于臨返時改乘另一條船,*躲*他。
七、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度變來變去,但我們可以發現,有一點是始終沒變的,是什么?要錢!也就是說他們的態度都是圍繞著錢在變化。他們對于于勒是親近還是疏遠,他們自己的喜怒哀樂,最終是由什么來決定?是錢!使他們喪失人性、六親不認的是什么?還是錢!!!
八、請同學們對菲利普夫婦進行概括評價。(自私、虛榮、冷酷、勢利、唯利是圖)作者這樣寫了嗎?你如何得出這樣的結論?請找出依據來。
九、如果說人物的思想性格是本質的、內在的,它往往是通過語言、行為等等外在的、表面的東西來表現出來。這正如根與莖葉的關系。同學們找到了莖葉,便可以把性格這個根給拔出來了。作家在表現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時候,通常不是自己對人物下定論,而是讓人物自己自由地去表演、展示。莫泊桑正是這方面的高手。在閱讀小說時,應該掌握這個由表及里分析人物思想性格的方法。
十、請同學們討論:小說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物,那么本文中,作者著重刻畫的人物形象是誰?誰是本文的主人公?題目為什么作《我的叔叔于勒》?
判斷人物是否主人公,關鍵看他在作品中所處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看這個形象的塑造,是否體現了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作品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于勒是線索性人物,他的作用是組織材料,結構故事,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而并非靠他來揭示主題。“我”的作用是充當作者的代言人,是故事的敘述者,又是對立面,突出菲利普夫婦態度的變化。
十一、學生討論:從以上分析看,菲利普夫婦顯然在文中起了關鍵的作用,是當然的主人公。那么作者通過塑造這樣兩個人物形象表達了怎樣的意圖?小說的主題是什么呢?
十二、應受譴責的只是菲利普夫婦嗎?他們有代表性嗎?夠典型嗎?
提示:請同學們思考:二姐夫下決心求婚的原因是什么?
親情、愛情,是世間最神圣最純潔的感情啊!連它們都被金錢玷污了,足可想見其他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了(指導學生讀馬克思的話)。
以小見大,以少勝多,是藝術創作的一個基本規律。
十三、學生討論:作者敘述故事拐彎抹角,情節曲折,好處何在?
開辟人物充分活動的空間;有張有弛,大起大落,吸引讀者,突出主題。
十四、小結本文。向學生推薦作者其他作品,主題相近其他作家的作品,如巴爾扎克〈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雅典的泰門〉等。
板書設計(主板書):
我的叔叔于勒
(法)莫泊桑
怕/ ̄ \躲
罵↓ \
↓ □ ↑罵
趕↓ ↑怕
盼\ /
-→
迎 贊
(中心圖案是一枚圓形方孔錢)
關于本文主題的討論:
金錢至上,唯利是圖的現象,事實上在各種社會形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資本主義社會是這樣,社會主義社會也存在著這種現象。
如何看待這樣的問題,如何避免人際關系被金錢玷污、毒化和侵蝕?
附:
導入引用了如下的資料:
鐵窗淚(歌詞)
是誰制造了鈔票,你在世上稱霸道,有人為你賣兒賣女,有人為你去坐牢。一張張鈔票,一雙雙鐐銬,鈔票,人人對你少不了,錢哪,你是殺人不見血的刀!
面對閃光的鈔票,多少人兒去動腦,有人為你愁眉苦臉,有人為你哈哈大笑,東奔又西跑,點頭又哈腰,鈔票,你的威風真不小,錢哪,你把多少人迷住了!
看那誘人的鈔票,在我眼前閃耀,姑娘為你走錯了路,小伙子為你受改造,只因為被你迷住了心竅,鈔票,讓人悲傷又苦惱,錢哪,你這殺人不見血的刀!
人人都需要鈔票,賺錢也要走正道,不要一心只為了錢,被它牽著鼻子跑,滿腦子銅臭,你就會摔交,鈔票,生活之中不能少,錢哪,不要把它看成寶中寶。
結語引用了美國作家霍桑的一段話:
金錢并非像平常說的那樣是萬惡之源。而對金錢的貪圖,即對金錢過分的、自私的、貪婪的追求,才是一切邪惡的根源。--霍桑
[我的叔叔于勒(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2.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5.如何突出中心教案
9.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10.春曉教學設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