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東臺市四灶中學 郟生祥
綜觀近幾年來高考作文命題,尤其是2004年全國11個省市自主命題,可以看出,近年來高考作文有著話題作文傳承的穩定性的特點。仔細探究這些命題特征,不難發現其“穩中有變”的趨勢,從中更可窺見2005年高考作文命題的新趨向。
一、表達形式放開,話題限制性更嚴
2004年全國卷及11個省市絕大多數作文繼續實行“三自”政策(立意自定、文體自選、
題目自擬),聯系新課標中的“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的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及“力求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的要求,不難看出,這樣的作文命題及要求有利于考生創新能力的發揮,有助于考生個性、才華的展示;另一方面,為防止抄襲、宿構之作,命題者在保持開放性的同時,加大了寫作內容、寫作角度的限制。從“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到“感情的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以及2004年全國各地作文題,高考話題作文命題經歷了一個由開放到逐漸限制的過程。如2003年考生的作文選材必須限定在“感情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的認知”這兩者的關系上;2004年江蘇卷“水的靈動,山的沉穩”,要求中雖然說明“可以寫一個方面,也可以兼寫兩個方面”,但考生仍須注意其隱性的限制:單寫前者要突出“靈動”,單寫后者要突出“沉穩”,兩者兼寫要突出“靈動和沉穩”間內在的辯證關系。
開放中有限制,既給了考生很大的自由空間,又減少了猜題、押題的可能性,避免了抄
襲、套作的出現,這將是2005年高考作文命題的一個發展趨勢。
二、關注社會人生,現實性更強
新課標向學生提出:“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
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2004年全國卷和各地作文命題基本上體現了這一思想。上海卷的“忙”、北京卷的“包容”、湖南卷的“家庭教育”、湖北卷的“買鏡”、廣東卷的“語言與溝通”等都能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社會生活,關注各種社會現象;重慶卷的“自我認識與他人期望”、遼寧卷的“自豪與平凡”以及全國卷的“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的意見”、“看到自己與看到別人”、“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快樂幸福與我們的思維方式”等都能切中考生的心靈和情感,考生只有通過對自身生活經歷的回顧、思考,才能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來。
社會人生是寫作的源頭活水,只有勤于觀察社會生活,積極積累各方面的素材,并不斷總結自己的人生經歷,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斷,這樣寫出來的作文,才會多一些時代性和現實感。
三、注重哲理思辯,理性感更重
由于近年話題作文的影響,學生作文中普遍存在重形象思維、輕理性思維的傾向。好多學生只會寫一些散文、故事類的文章,理性思辯能力下降。2003年高考作文話題“感情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的認知”,可以說是對這種傾向的一種“糾偏”,其考查學生理性思辯能力的意圖顯而易見。2004年全國各地15篇高考作文題中,有9篇延續了2003年高考作文思辯關系型的命題形式,其考查理性思辯能力的趨向更加明顯,這體現了新課標提出的“在表達實踐中發展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發展創造性思維”及“培養科學理性精神”的要求。全國卷的四道作文題都強調辯證思維,“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的意見”及“看到自己與看到別人”,考生必須把“自己”與“別人”這兩者的關系結合起來辯證思考,不能偏于某一方面;“快樂幸福與我們的思維方式”,可以正面選材立意,也可從錯誤的“思維方式”導致不“快樂幸福”這方面進行構思。江蘇卷“水的靈動,山的沉穩”,話題中“動”與“靜”、“穩”與“變”的關系是辯證的、可以相互轉化的,考生如果把這種哲理作為文章的立意,寫議論文思想就會深刻、辯證,寫記敘文人物形象就會精彩、豐滿。
可見,注重對理性思維能力的考查,已成為高考作文命題的趨勢。為適應這一趨勢,加強理性思維的訓練,使自己的文章閃爍出理性的光芒,已是當務之急。
四、聚焦人文素養,人文味更濃
2004年全國卷和各地作文命題已經有意識地將“以人為本”的思想滲透到作文題中,引導學生關注人的自身,思考人類的生存,這契合新課標提出的“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的要求。如北京卷的“包容”就是從“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升華的對他人、對別類應有的尊重與容納;浙江卷的“人文素養與發展”,命題材料就人們的精神狀況及當今社會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人文素養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不僅如此,對古典文化的積累,也是“人文素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福建卷“以中外人物或文學形象”為話題的作文,可謂是直指學生“人文素養”中文學積淀缺欠的“軟肋”。如果沒有一定量的文學、歷史等方面的閱讀、積累為基礎,是很難成就美文的。
因此,在平時的學習中必須重視閱讀、積累、感悟,增強自己的人文底蘊,全面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方能立于不敗之地。
五、凸顯地方特色,地域性明顯
2004年是多年來高考作文命題最具自主性和豐富性的一年,有的命題者還將高考作文命題原則與本地區的實際結合起來,使命題呈現出鮮明的地方色彩。2003年上海以“雜”為話題,符合它作為一座國際性大都市人雜、觀念雜、生活方式雜等地域特色;2004年以“忙”為話題,也體現上海生活節奏快、競爭強等特色,考生可“化大為小”,透過這些表象挖掘對社會、人生、家庭等方面的內涵;廣東省的方言如白話、客家話、閩南話很多,現實中因語言不通而產生誤解的現象確實存在,因此,“語言與溝通”就很切合廣東這個地區需要大力推普的實際。當然,考生要寫好此文,更要深入思考“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重要性。
高考作文正是以其特殊的導引功能,為我們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開放中有限制、關注社會人生、注重哲理思辯、聚焦人文素養、凸顯地方特色的內在趨勢,這對中學作文教學無疑起到了正確的導向性作用。
作者:郟生祥
地址:江蘇省東臺市四灶中學
郵編:224248
電話:0515-5463218
電子郵箱地址:jsdtjsx @126.com .cn
[2005年高考作文命題的內在趨勢]相關文章:
2.文秘專業就業趨勢
3.文秘的就業趨勢
9.生產運作管理趨勢論文
10.高考作文優美語段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