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祎
自從擔任高中語文教學工作后,我便渴望能在三尺講臺上盡情揮灑青春和汗水。我在心中暗下決心,一定要通過自己辛勤的付出,成為一名有經驗的優秀教師,成為一個學者型的教師。我知道自己離目標很遙遠,自己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努力。但學校適時開展了“反思與創新” 課題研究,這更加鞭策了我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經過研究和自我反思,還有許多老教師的精心指導和自己有意識的探索,自己感覺到在課堂教學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雖然,目標還是十分的遙遠,但我會以更堅實的腳印一步步向它邁進。
在實踐中,我反思總結了個人的有關情況。專業知識基礎還牢固,普通話等教師的基本功掌握較好,平時注重學習一些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這也許算是我的優勢吧。但是我的劣勢卻突出,主要是在課堂上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方面做的很不夠,學生參與活動很少,即使參與了面也不廣,師生之間交流少,對課堂反饋的信息觀察不夠細,自然處理也不太恰當。這跟“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是背道而馳的,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沒有讓學生在輕松愉悅、自我參與的氛圍中自主的獲得知識,而僅僅停留在傳授知識。因此我決心要在教學中逐步克服這些不足。所以在對教學過程的的各個方面(如引入、教態、語言、結束語等)進行反思時,我最深挖的就是這個點,每堂課后都要想一想,今天的課活不活,學生有否參與進來,他們的積極性有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對于學生一些課堂反饋信息我有沒有恰當的處理。經過一段時間反思之后,我感覺自己進步最大的就是這一點 。如今,雖然擔任兩個班級的語文教學,上課也覺得比以前更放得開了,真正有了點做高中老師味了。在教材的處理上,我更注重了讓學生感受語文教學的趣味和魅力,更注重了前后內容的聯系和銜接,注重了知識結構的展示和思維方法的培養,注重上課時朗讀的抑揚頓挫、教態的嚴肅大方、教學語言的優美生動等等。我閱讀查找教學書籍和資料,備好每一堂課。經過實踐,我深切的感到:經驗+反思=成長,“反思性教學”對我教學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在實踐中,我有如下體會:
首先,反思性教學增強了我做教師的道德感和責任感。一般來說,缺乏道德感和責任感的教師,除非因教學上的失誤或迫于外界壓力,否則不會自覺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可是反思性教學,使教師自覺的在教前、教中、教后嚴謹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看來教師的道德感 、責任感和教師的教學素質與能力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倡導反思,是增強教師道德感和責任感的有效途徑之一。
其次,反思性教學強調學會教學,是全面發展教師教學個性的過程。學會學習的觀點早已為人們所接受,而反思性教學卻讓許多人接受起來很勉強。反思性教學強調教師要學會教學,即要求教師把教學過程作為“學習教學”的過程,既要求教師教學生“學會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又要求教師“學會教學”,使自身獲得進一步發展,直至成為學者型教師。反思型教師不僅想知道自己教學的結果,而且要對結果及其原因等進行深思,總是問“為什么”。這種“追問為什么”的習慣,往往促使反思型教師增強問題意識和“解題”能力。相比之下,如果我們的目的僅僅是教學生學會學習,而沒有教師不斷地學會教學,學生的學會學習就很難得到保證。
第三,反思性教學以解決教學問題為基本點,在具體操作中,實施者根據自身情況有針對性的提高自己的薄弱環節 ,從各種訓練中提高自己的素質。實施反思性教學,并不要求面面俱到,并不要求針對教學過程中所有的環節加以反思,而是可以注意自己的某些薄弱方面,側重某個環節,有的放矢,各個擊破。從單個環節的提高入手進而逐步使自身的整體素質得以提高。比如在某一次反思性備課中,可以專門訓練引入這個環節,課前設計幾種不同的引入方式,根據學生反應和教學效果加以鑒定比較哪種引入更適合哪種類型的課程。這種方式使教學水平的提高落實到某個具體的點上,既有實效性,又增加了教師的成就感。
第四,在不斷嘗試“反思性教學”過程中 ,教師對教學有了自覺的意識,對教學活動的自我評價的習慣和能力不斷提高,對教學過程進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也就相應得到了提高,從而加強了在教學中的監控能力,自如地應對教學過程中各種問題。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問題,主要有教師在課堂教學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實際接受狀態存在的差異,具體表現為學生“吃不飽”或“吃不了”。在目前實行的大班教學中,任務教學方法總是只能適合部分學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一次性教學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學生的“吃不飽”或“吃不了”。如何使這種現象得以緩解,需要教師細心體會,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有意識的、自覺地檢查、審視和評價,對自己的教學進程 、教學方法 、學生的參與度等諸方面及時保持有意識的反省 ,在此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例如,我們要求在上每一節課時 ,對自己要講什么內容、為什么要講這些內容、沿著何種思路進行講授這些內容等都要有清醒的認識。這種認識不僅表現在教學過程的組織與管理中 ,還表現在課堂教學之前的計劃與準備以及教學結束后的回顧。如課前預計課堂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以及相應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構想出可能有的教學效果;課后對教學目標是否明確、是否從學生實際出發、教材的呈現是否清楚合理、教學是否得法等方面的分析。
最后,實施反思性教學也是對青年教師成長的一種壓力,這種壓力在學校 、教研組、師傅及自身進步要求的干預下會轉變成一種動力,促使青年教師以進行教學反思這一途徑來試圖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自覺的轉變教學觀念,向前輩、同行請教,自我加壓,積極創新,使自己由新手向熟手轉變。
實施反思性教學后,我嘗到了反思的甜頭。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算是膚淺的認識。如果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發展將大受限制。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反思總結課堂教學的點滴體會,在微小的積累中一步步走向理想。
一堂語文課的優劣應看哪些方面
評價一堂課效果如何,既要看教師的“教”,又要看學生的“學”。不僅要看教師是如何傳授知識,還要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是如何接受知識。我以為評價一堂課的優劣歸納起來主要看下列七點。
一、要準確地把握教材。一節語文課質量的優劣,首先看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看他是否抓住了本課的重點、難點。如果教師貪多求全,在有限的課堂上面面俱到,“滿堂灌”,則學生茫茫然,知識無從記憶,能力培養更是一紙空文。此外還要看教師對課文的深度、層次及課堂的容量是如何確定等等。
二、要恰當地處理好教材。教師怎樣導入新課、切入正題,先解決什么問題,后解決什么問題,每個問題的解決采用了什么方法,時間分配如何等等。教師在講課時是否認真處理了教材的深淺度,做到化整為零,各個擊破。
三、要使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它的選擇必須依據本課內容而確定。不管教師使用何種方法,一定要面對全體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四、要積極倡導自由、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必須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五、要使用準確、簡潔、流利的語言。教師在講課時語言要準確、做到抑揚頓挫,遣詞造句要恰當,符合語法和邏輯,不能辭不達意。語言要精練簡潔,流利,飽含感情。
六、教學程序要流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到自然流暢,一環扣一環,如行云流水,不能冷場。
七、教學效果要顯著。對效果的評價一是看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二是看師生是否平等、民主地交流與探索。觀察學生有多少有感而發的東西產生,師生間有多少思維碰撞的火花點。另外還要看整堂課對學生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作用。
作者郵箱: liyiliyi2005@sina.com
[經驗+反思=成--反思創新式的反思(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教學反思與評語
2.開學反思日記大全
3.美術教學反思論文
4.教案活動反思
5.語言故事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