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理念下古詩文教學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6-6-1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張天兵

愛國衛家、忠烈剛直、勤儉節約、克已奉公、孝敬長輩、和諧相處等優秀的思想品質是我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歷盡歲月的淘洗越發閃出熠熠的光輝。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加強學生的語文素養,是“以德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的集中體現,是新課標對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而作為和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相連的古詩文更是首當其沖。《全國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提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性。那么古詩文教學如何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呢?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三種教學策略:

一、品讀語言,立足運用

對文言文教學而言,首先要讓學生讀通讀懂,其次要引導學生理解鑒賞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和感情,肯定和吸收真善美的東西,批判和揚棄假丑惡的東西,落伍過時的東西。但又不能脫離文本而論“道”,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關注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是用怎樣的語言表達的,要指導學生反復品讀語言、細嚼慢咽。品讀語言的方法很多,可從關鍵詞語、句式、表達方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修辭方法、節奏、平仄等方面入手。如戎昱的《移家別湖上亭》: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我們在教學時先指導學生分析詩人用了什么修辭方法來寫別離之情的。學生看后說是擬人。再引導學生思考詩人為什么要用擬人呢,有什么特別的表達效果?學生討論后說亭邊的柳條、藤蔓好象也知道了昔日的老友今日一別不知何時再見,于是伸出多情的手臂牽扯著詩人的衣襟,不愿讓詩人離去。那久住枝頭已通人性的黃鶯也頻頻啼鳴,多么難舍詩人的離去啊!這其實是詩人借物襯人,從原本無情的柳條藤蔓黃鶯入手,凸顯了詩人對湖上亭的戀戀不舍的深情。我再問這首詩的動詞運用得是否也很巧妙?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系”、“啼”別有特色:由于有春風之吹,修長的柳條藤蔓才會拂人衣襟,這既是實景描寫,更是觸動了詩人的靈感,巧妙賦物以情。寫鳥常用“鳴、叫”,但詩人獨出機杼用了一“啼”字,自然讓人想起別離人失意人傷心的哭聲,如“猿叫三聲淚沾裳”。明寫物暗寫人,詩人對湖上亭的深情盡在一“啼”中。再啟發學生還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品讀本詩的語言。有的說“柳條藤蔓系離情”是化靜為動,有的說黃鶯這個意象在古詩詞里代表了祥和、喜悅,如“自在嬌鶯恰恰啼”。詩人在這兒選用黃鶯,說明作者當時的心情是別而不悲,離而不哀,和“好”字呼應。有的說“欲別頻啼四五聲”是以聲音作結,如同“夜半鐘聲到客船”一樣,余味不盡。語文課尤其是教古詩文就是要帶動學生這樣細細品味語言,我們古典文言的魅力就出來了,學生就會喜歡上民族的語言,就會接受語言承載的思想文化。

下面介紹“引、仿、化”三種運用語言以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

引-即引用古詩文。我注重在課堂上創設運用語言的情境,指導訓練學生引用文言,尤其是引用名句,使它們為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務,使文章厚實而優雅,添加文化含量。我常常圈定或讓學生自己劃出喜歡的句子,熟讀成誦后我再設計幾道題目,要求學生在橫線上填入恰當的名句。如學了李賀的《致酒行》,設計兩道題:

(1)“ , ”,人生不如意的事自古常有。

(2)“ , ”,眼前暫時遇到一些小困難,又何必唉聲嘆氣、一厥不振呢?

前句填“主父西游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后句填“少年心事當拿云,誰念幽寒坐嗚呃”,也可填“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學了《陳情表》,設計這道題:“________, ”,不管個人也好,政黨也好,脫離了人民群眾的支持,盡管也會得意一時,但最終必落得“ , ”的境地。 可填“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煢煢孑立,行影相吊”。

引用文言或名句,看起來只是一種技能,其實不然。學生為什么選這句而不選那句,首先他必須對這些句子的表層意思和引申義 、比喻義理解準確才會引用恰當。其次更深一點地說引用意味著學生對這些句子的情感接受和價值觀的認同,這不正是傳承了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嗎?德育正是依靠這樣生動形象、精煉豐富的語言慢慢滲透到學生的心靈里,潤物細無聲。

恰當的引用非朝夕之功,除了理解準確外,還要注意長期的積累和訓練。老師一面要指導學生分專題歸納,另一方面要多精心設計題目,反復訓練,使學生形成引用的習慣,提高引用的質量。

仿-即仿寫文言文。可仿句子仿語段,仿篇章結構,仿語言風格,仿意境,文白夾雜別有味道。我常指導學生仿寫對聯,如曾以“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之所以頹唐也”出對,學生對以“親自然,遠人為,此鄉村之所以令人心往也;親人為,遠自然,此城市之所以令人倦怠也”、“親諍友,遠佞人,此智者之所以智也;親佞人,遠諍友,此昏者之所以昏也”。

“仿”不能夠簡單地理解為對語言的摹仿,仿的過程也是德育的過程。例如摹仿《過零丁洋》,就要先讓學生理解文天祥的精神。他曾經是狀元,曾經是宰相。國破之后,他是選擇高官厚祿,還是選擇舍生取義?文天祥其實是告訴我們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這樣悲壯高亢的作品不是單靠淵博的知識,出色的辭采就可以寫出來的,更要靠人格的高尚,生命的熱度。作文與做人相比,做人更重要,“仿”不是純粹的文字游戲,而是借文言的辭采書寫自己的真見地真性情。“文以載道”的古訓不能丟。

化-即化用古詩文的語言,把相關的詞句很巧妙地融化到自己的語言中去,又賦予其新的內涵,表現出新的境界。如蘇軾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化用李白的“我歌月徘徊,我影零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化用謝莊《月賦》“隨千里共明月”。我曾讓學生寫過一段景物描寫,要求化用“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有一位學生寫道:那晚我第一次露宿在長江邊,濕熱的江風一陣陣吹過耳旁,癢癢的。抬頭,星光并不多,湛藍的天空似乎特別高遠深邃。月亮漸漸升起來,皎潔的月光灑在起伏的江面上,月夜下的江面竟是這般寬闊明亮吶!夜深了,開始漲潮了。江水嘩嘩嘩、嘩嘩嘩,一陣陣沖擊著堤壩……

二、開展專題學習,深研細究

開展關于我國傳統文化專題的研究性學習。在實踐的過程中啟發引導學生自行發現、辨別、評價我國傳統文化,加深自己的體會和認識。如從《送東陽馬生序》中引出對東陽地區教育成就突出的原因探究,從蘇軾的作品中引出家庭教育的專題研究,從他的《水調歌頭》引出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研究,從李賀的《致酒行》中引出我國歷史上的名人如何對待人生困境的專題研究,從《諸子說水》中引出對諸子思想的專題研究。我校去年開展了“走進經典”的讀書活動,細分各類專題,如研究自己感興趣的文化名人,研究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研究一種意象,研究一本書的某一特點等。

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已和一定的人、事、名勝古跡、神話傳說、風土人情緊密融合,抽象的理念寓于具體的形象之中,生動有趣,雅俗共賞。這種專題的研究性學習,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切身感受到中華文化獨特的魅力。新課改的一大特色就是專門設置了研究性課程。古詩文中有很多適合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地方,我們不能放棄這塊德育的陣地。

三、揣摩思維,汲取民族智慧

思維能力是寫作的核心能力。學生作文中的許多毛病,如審題立意不明,內容標題不符,布局謀篇生硬,用詞造句不妥,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思維能力欠缺。思維能力也是學生理解文本,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否創新的能力。而借鑒古人的思維不失為一個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的辦法。傳承民族的優秀文化,很重要的一塊就是傳承民族思維的智慧。如學習辛棄疾的《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就可挖掘他的創新思維,探究思維。學習《上樞密韓太尉書》就可抓住其中的類比聯想深化拓展。學習《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就可體味文中欲擒故縱,反話正說的匠心。學習《讀孟嘗君傳》體味逆向思維。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飽受批評,作文教學也不例外,寫作理論缺乏實用,偏重經驗。而我國古代“起、承、轉、合”的章法思維訓練,卻培養出了數以百計的文學大家,寫出了不計其數的燦爛詩文。這種“起、承、轉、合”的章法能力培養的理論,是不是大有科學性呢?很值得我們結合具體的課文揣摩借鑒。通過對語言的品讀、運用、摹仿,讓學生學會判斷、推理、聯想和想象,學古人之縱橫思辨,鑒古人之深遽思想,育愛國衛家之情,潛移默化,從思維的高度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特別要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古詩文中汲取民族思維的智慧,為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服務。

作者郵箱: ztb78@souhu.com

[新課標理念下古詩文教學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中華傳統文化剪紙傳承

2.新課標教學計劃

3.古詩文教學課件

4.在當代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演講稿

5.八下語文教學策略論文

6.傳統文化教學課件

7.傳統文化教學隨筆

8.達斡爾族傳統文化認同與傳承的教育相關論文

9.傳承傳統文化經典美文

10.初二下冊古詩文訓練試題及答案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久久精品日本亚洲官网 | 色多多视频在线导航 | 最新国产Av最新国产在钱 | 自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在人线放午夜 | 日韩精品亚洲日韩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