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樓閣》(課堂實錄)--潘雪陵
教學構想:
《我的空中樓閣》計劃上三節課,第一節課,要學生誦讀,體會文章的語言,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談自己的看法,然后帶感情的讀。第二節課,在誦讀基礎上,提出疑問,解決疑問,強調學生的自主研討。第三節課,分析文章的結構和表達的主旨,同樣還是注重學生自己探討。
《我的空中樓閣》第一課時實錄
(上課起立就省略了)
師:上個星期我們學習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我想給大家提幾個問題,看看大家是不是復習了。
師:第一個問題,請問作者為什么寫《采蓮賦》和《西洲曲》?
生:表明作者的理想生活與對當時現實的不滿,也表現了他對命運的抗爭和不屈的個性。
師:好,不錯。第二個問題,請你就朱自清的語言談談自己的看法。
生:朱自清的語言清新、樸實,既口語化又有濃郁的文學色彩。
師:好的。最后一個問題,請大家一起背誦《荷塘月色》4--6段。
(生齊背)
師:背得不錯,看來大家課后都認真復習了。今天我們來學習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請大家把書翻到35頁。
(生翻書)
師:關于李樂薇,相信大家了解得比較少,我覺得有必要介紹一下。李樂薇是臺灣著名作家,其語言含蓄、華麗、雋永,善用各種修辭來增強文章色彩,最善描寫光線的陰暗變化與事物的各種色彩,我們學習的時候要注意體會。
師:我相信大家都預習了文章,今天這節課我們的任務是誦讀文章,通過反復誦讀,初步體會作者優美的句子和隱藏在句中的情感。下面請大家花兩三分鐘的時間快速瀏覽全文,找出你認為寫得最美的句子,呆會兒我請幾位同學談談自己的看法。要求:不能籠統的說每一句都好,一定要找出自認為最好的。
(生看書)
師:好,時間到。哪位同學先說說看法?
生:我認為第一句好,“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出神地勾勒了小屋的地理位置和周邊的環境。
生:我認為“也許那是上帝玩賞的牡丹或芍藥”寫得好,云、霞是上帝玩賞的事物,很有情調。
生:我認為“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無際的水面飄過一片風帆,遼闊無邊的天空略過一只飛雁,是單純的底色上一點靈動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點生氣,一點情調”寫得好,用兩個比喻,使小屋更加生動了。
生:我認為“樹的動,顯出小屋的靜;樹的高大,顯出小屋的小巧”寫得好,作者通過兩組對比,一動一靜,一大一小,更突出了小屋的別致。
生:我認為“我外出,小屋是我快樂的起點,我歸來,小屋是我幸福的終點”寫得好,它讓我體會到作者心情是非常愉快的,幸福的,我似乎也被深深感染了。
師:剛才大家都說得很不錯,但是我也發現問題了。我們班的男同學有點像一首歌的歌名
--《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
(生笑)
師:因為剛才基本上是女孩子在說。男同學應該是大方的,怎么顯得比女孩子還害羞啊?女同學,你們要不要男同學說說自己的看法?
女生:要!
師:他們如果不說怎么辦?
女生:罰他們。
師:怎么罰?
女生:罰唱歌,表演節目!
(生笑,男生開始找尋語句,一會兒--)
生:我認為“樹的美在于姿勢的清健或挺拔,苗條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寫得好,它既寫出了樹的外在美又寫出了樹的內在美。
師:外在美、內在美分別是什么?
生:“清健或挺拔,苗條或婀娜”是外在美,“活力、精神”是內在美。
(師贊揚)
生:我認為“我的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隱若現,凌空而起,姿態翩然。本質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卻像鳥一樣,蝶一樣,憩于枝頭,輕靈而自由”寫得好,這顯出了小屋的朦朧美。
生:我認為“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綻開了一些,好像層山后退了一些”寫得好,作者把小屋比喻成花芯,在花的中間,周圍的環境非常清楚了。
生:我認為“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入霧,山也虛無,樹也飄渺”寫得好,它給人一種朦朧美,恍若仙境。
……
師:真不錯!你看,只要我們自己去探究,就有收獲。希望以后大家繼續努力。下面讓我們來聽一聽配樂朗誦,在音樂的幫助下,再次認真的體會作者的語言。
(放配樂朗誦,幻燈片變換圖片)
師:好的,剛才我們聽了配樂朗誦,也看到了不斷變換的圖片。當然我不可能知道李樂薇的小屋究竟是什么樣子,所以大家也能明顯的看出來我的圖片并不完全一樣,我也是這里找一張,那里找一張,展示出來,只是想讓大家有一個比較具體的感受,實際上我們盡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去想象你自己心目中的小屋。
師:我們剛才聽了配樂朗誦,覺得他讀得怎么樣?
生:好!
師:光覺得別人讀得好是不行的,我們要自己能讀出味道來。我想請大家輕輕地把前三段齊讀一遍,“山如眉黛”預備起。
(生齊讀)
師:好,讀得真好!剛才你們那種輕柔的聲音,讓我覺得非常的漂亮,我似乎看見了美麗的小屋了。就是這種感覺,現在我想請大家隨便抽出自己最喜歡的段落來朗讀,哪位同學先來?
(生先是在座位上找尋,輕讀,暫時無人舉手)
師:哦,不敢讀啊。沒關系,不管你讀成什么樣子,只要是你發自肺腑地讀了,就是好樣的。這也是鍛煉我們膽量的最佳時候,要珍惜這樣的機會啊。
生:我讀第三段
(生讀)
師:不錯,大家鼓鼓掌。
(生鼓掌)
生:我讀36頁倒數第五段。
(生讀,讀完后大家又鼓掌)
生:我讀36頁第三段。
(生讀,讀完學生笑)
師:大家為什么笑?
生:讀得太少了,才一句話。
師:那怎么辦?
生:罰他讀長的一段。
師:哦,那是第幾段?
生:倒數第四段。
師:好!這位同學,是大家罰你的,可別怪我哦!
(大家笑。被罰學生吐舌頭,不好意思的樣子,然后認真地讀,雖然幾處讀得不連貫,但他最后得到的掌聲是最熱烈的)
(下課鈴響。)
師:今天我們就上到這里,請大家回去再仔細地體會文章的語言,找出弄不懂的句子,明天上課的時候提出來,我們一起來探討。好的,下課!
自我總結:
本節課我覺得自己有一些失誤之處,最明顯的是介紹作者時加入了自己的見解,學生容易認同,如果是課后讓學生自己談體會,覺得李樂薇的語言怎么樣,效果應該更好,而我卻先說了,這種做法還是不行的,研究性學習應該注重學生的體會,不應該強加老師的看法。
我的空中樓閣第二課時實錄
師:昨天我們聽了《我的空中樓閣》的配樂朗誦,自己也讀了課文,下課的時候要求大家回去后再仔細地研度文章,把自己弄不懂得字詞句找出來,現在哪位同學先提問?
(生思索片刻)
生:“小屋的光線既富于科學的時間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學性”弄不懂。
生:“這棵樹是小屋給予人另一種印象,使小屋顯得含蓄而有風度”不懂。
生:“天地相連的那一道弧線,是另一重無形的圍墻”不懂。
(師反復再詢問幾次,生不再提問)
師:那好,既然沒有別的問題了,那么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幾個問題。問題是大家提出來的,我想請大家先互相討論一下,討論好了再談看法,好嗎?
(生開始討論,比較熱烈,師走進生中間,詢問并互相交流)
師:剛才看見大家討論得很熱烈,我也不由自主地參與其中,有幾個同學問我“含蓄”是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
師:哦!你知道,那就請你說說看。
生:含蓄就是不直接表達出來,就像一個人用扇子遮住半邊臉一樣。
師:就像一個人遮住半邊臉一樣,很好的比喻,大家同不同意他的看法?
生:同意!
師:是的,含蓄就是不直接把自己的感情、情緒等直接表露出來,像人遮住了半邊臉,你不能直接看到全貌。好,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剛才同學們提出來的三個問題,哪位同學先說自己的見解?
(生暫時無人舉手)
師:這樣吧,我們分成兩個大組,這邊四個小組為一大組(甲組),那邊四個小組為一大組(乙組),兩大組的同學可以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并反駁對方的見解,如果你認為他說得不對,你就臭他!
(生笑)
乙組生:我解釋第一個問題。我認為作者之所以說小屋有科學的時間性,是因為小屋早上和晚上的光線弱,說小屋有浪漫的文學性,是因為早晨有朝霞,傍晚有晚霞,顯得很美,就很浪漫了,有文學性。
甲組生:我反駁他的觀點。如果說光線是早上和晚上弱,我們的教室也是這樣的,如果小屋可以看見朝霞和晚霞,我們在教室里也看得到,又怎么能說有文學性呢?
師:哦,你的意思我明白了,你是說如果是這么一個普通的特征,作者就沒必要花這么多的筆墨去描繪它了,是嗎?
(生點頭)
師:好,他提了反駁意見,那么這邊四組的同學們怎么看呢?
(無人應答,剛才反駁的學生又舉手)
生:我說說我的觀點。作者說小屋有時間性,我認為是他前面打了一個比喻,說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樣。早晨光線照射不進來,所以就像被花瓣包住了,而中午光線強了,小屋的光線很強了,就像花瓣開了,到了晚上,太陽落山了,小屋沒有那樣強的光線了,所以又像花瓣合攏了。而文學性,就因為光線富于變化,就顯得有文學意味了。
師:恩,請坐。乙組的同學有沒有別的看法?
(無人應答)
師(開玩笑的):別人已經出招了,就得支招啊,可不能應弦而倒啊。
(生笑。還是無人應答)
師:既然沒有同學反駁,就以甲組同學的為準。
師: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再看后面的問題。
不好意思啊,那天上完課,晚上馬上寫回憶,寫到這里就干其它的事去了,后面的就忘了。大概就是每個問題學生自行回答,最后一致同意誰的見解,那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學生如果回答得不到位,我再引導,讓學生進一步思考,進一步探討。
作業:
發課文結構分析資料,讓學生回去思考,哪一種最好,如果認為都不對,那么你認為應該是怎么樣的?
附結構分析資料:
我的空中樓閣的結構分析
分析一
小屋和山的關系(遠觀、全景)
小屋和樹的關系(近觀--局部--遠觀)
小屋的花園和山上的云霞
小屋的空氣和光線
小屋與外界的關系
夜晚的小屋
分析二
遠觀 全景
近觀 立足小屋四周
更近觀 立足室內
從空間上說,由遠及近,由室外到室內;從時間上說,由白天到夜晚
分析三
全景 遠觀
局部 近觀
局部 遠觀
空間上,遠觀近觀相互交織,由室內到室外,再由室外到室內;描寫的角度也有變化,由純粹的寫景到注重人的內心感受。
東方雪評:
一、涵詠工夫與課堂節奏。文章是應該好好來讀來品味的。課文自然需要慢慢的來品味。像《我的空中樓閣》這樣的美文,自然少不了對它望聞問切一番。這樣的文化按摩,實在是必要的,道理也不需要多講了。我們看到潘老師在課堂上讓學生對美句美段反復推敲,仔細咀嚼了。從學生找出的了句子和評析結果來看,應該完成了自己的教學預想。然而我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潘老師的問題設計并不很高明--我們只看到學生各自去找“認為寫得最美的句子”,這里的“美”并不能激發學生的研讀興趣。是不是可以改為“畫一畫那空中樓閣”,然后拿到講臺前展覽,簡單說說自己繪畫的依據。或者先改寫成一篇300字左右的說明文,然后進行比較。這樣語言的問題是不是更能凸現出來?課堂上是有節奏的。教師設計的幾件事之間應該是有關聯的,我想至少不能平鋪直敘吧。畫-評-展-說-獎,這是我的一節針對課堂上的節奏。課堂也是有容量的。找句子,評點,自然也能提高學生的理解、鑒賞作品的能力,但會過于瑣碎,不知當否?
二、“唱歌”與“歌唱”
男生沒有唱歌,也就是說男生沒有受罰,在我們值得慶幸的同時,是不是也有些悲哀。學生為了逃避“唱歌”而拼命找句子???我想起了伏契克說的“沒有音樂就沒有生命”這句話了。
我想,這倒啟發我們可以根據文章的思想內容,小組進行歌詞創作,然后譜曲,或是自己唱出來。歌名就叫《我的家》,如何?
三、是誰給了他們背景?
我個人對臺灣的老李不太清楚。教參上可憐的介紹還讓我不得不懷疑其中有多少可以作為鑒賞文本的憑借。我想唯一的辦法就是走進文本,至于其他可以暫時不去理會。什么時候,我們把“知人論世”不再當作理解文本的標準時,我們可能真的擁有了自己的思想。
四、整體感知的問題
云老師說先要整體感知,不錯,學生讀完后,大腦中積聚的信息應該有了個整體的概念,該不該由教師明確,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環節提出來,視情況而定吧。我覺得潘老師的教后感中一句話說得好:不應該強加老師的看法。
對于這個,我舉雙手贊成。
[《我的空中樓閣》(課堂實錄)--潘雪陵(本站論壇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3.魯迅故鄉教案課堂實錄
6.水滸傳的教案和課堂實錄
10.巍巍中山陵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