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讀、自探、自議、點撥
--《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實錄與評析
執教:遼寧省大連市長春路小學 王萍
評析:遼寧省教育學院 耿天玨
教學設計說明
教學實錄與評析
一、教學設計說明 《魚游到了紙上》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第九冊第三組的課文。課文記敘的是“我”去玉泉觀魚,認識了一位聾啞青年,發現他畫的魚栩栩如生,就像在紙上游動一樣,贊揚了聾啞青年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作者對這位身殘志堅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聾啞青年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為主要線索,寫成了這篇內容生動、具體的文章。
本文可以分成四段,教學時沒有按常規先分段,然后根據分好的段落一段一段地講解進行教學。而是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以學生提出的問題為線索,抓住重點的詞語來理解文章的段落、語句,完成學習任務,提高學生素質。
本文所在組的訓練重點是“注意積累材料”。通過本文的學習,不僅要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的,選擇了哪些材料,而且從中學習觀察和積累材料的方法:一是留心周圍的事物,做個有心人;二是認真觀察,多看、多聽、多問;三是勤于動筆。本課是本單元的開篇課文,滲透訓練重點尤為重要。通過這一訓練項目為后面學習讀寫例話作一鋪墊。教學時先理解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寫法,有效地幫助學生學會積累材料的基本方法(本課時主要是留心周圍事物,多看、多聽、多問),以此指導學生的作文。
本文準備用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理解內容,學習聾啞青年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學習作者積累材料的方法。第二課時:繼續學習作者積累材料的方法,讀寫結合。
這一課采用“自學輔導式”教學模式,課堂上力求師生關系融洽。通過學生自主讀書,自讀自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再讀書交流,合作學習。經教師點撥指導共性難點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學習寫法,指導作文。教學過程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激疑導入,明確學習目標。明確每課時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心中有數,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又便于學生檢查自己的學習任務是否完成,這樣把教路和學路有效地統一起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主讀書,整體感知,互相交流。課堂上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不懂的問題,并且通過再讀書自己解決問題。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再通過相互合作學習,嘗試解答。課堂上也應有生生互學的場面。組內解決不了的共性問題由小組代表寫在卡片上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在學生提出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共同梳理排序。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多給學生活動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克服課堂上教師活動多、學生活動少的現象。
3.學生不理解的共性問題,在梳理排序形成幾個重點問題之后,教師引導學生讀、思、議。學生讀書討論,互相合作學習,共同解決不懂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教者抓住共性的、重點的、難點的詞、句點撥精講,使學生由不懂到弄懂,不會到會,不會學到會學。在體會詞句內涵的同時,使學生情感的閘門大開,心靈也受到觸動,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以達到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效果。朗讀指導,在讀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讀出感情,加深印象,提高閱讀能力。
4.對本課重點“魚游到紙上和魚游到心里的關系”這一問題,先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再給學生充分發表獨到見解的同時,適時地利用電教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的導就應體現在此。
5.在自讀、精讀以理解全文內容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體會,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讓學生的感情在此處升華。
6.學習作者積累材料的方法。從讀學寫,在學生完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再讀課文,通過再次的合作學習,明確作者到玉泉觀魚,不僅看魚,而且還留心那里的人。使學生了解,這節課只是初步學習的,今后的學習還要逐步深入學習積累材料的方法,寫出更好的文章來。
7.第二課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寫一個人物的片段或寫一種喜愛小動物的片段。讀寫結合,以鞏固本單元的知識,培養學生注意積累材料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實錄與評析 返回本頁頁首
一、揭示課題,交代學習目標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七課--魚游到了紙上,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生:魚游到了紙上
師:(多媒體出示學習目標)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來完成以下學習目標。誰來讀一下?
生:(1)理解“舉止特別”“唯一”“忘我境界”“一絲不茍”等詞語的意思。(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聾啞青年的高貴品質。(3)學習作者積累材料的方法。
師:我相信,經過努力我們大家一定能夠完成的。有沒有信心?
生:有。
二、小組交流,提出問題,梳理排序
師:同學們課前已經做了預習,我們先來看看生字預習得怎么樣?(多媒體出示生字,指讀。)
生:(一人讀,再齊讀。)
師:我們都知道魚在水里游,怎么會游到了紙上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讀時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拿出筆來邊讀邊作上記號。
生:自讀課文。(給學生5分鐘自讀課文的時間)
[給夠時間,圍繞“魚怎么會游到了紙上”這一問題,讓學生自己讀書,引導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邊讀邊做記號。教師短短的幾句話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滲透了讀書的方法。]
師:下面就請你們在小組內先說說哪些問題你沒弄懂,如果小組內理解不了,等一會兒,老師發給你們膠片紙,把它寫在上面,我們大家共同來理解。請同學們現在開始小組交流吧!
生:(小組交流。把自己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小組內共同解決,組內解決不了的共性問題寫在膠片上。)
[小組交流是學生之間互相學習、橫向交流信息的一種非常好的形式。學生精神放松,無拘無束,能者為師,人人參與,調動了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投影儀顯示學生的問題:
(1)魚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2)青年怎么和魚融為一體?
(3)這位青年舉止特別在哪兒?
(4)這位青年特別在哪兒?
(5)魚先游到心里和魚游到了紙上兩者是什么關系?
(6)魚游到了紙上和魚先游到心里兩者是什么關系?
(7)魚游到心里怎么理解?
(8)魚先游到心里和魚游到了紙上之間是什么關系?
師:同學們提了這么多的問題,其中有重復的,咱們把它拿掉?
(教師梳理問題,拿掉前面重復的問題(4)(5)(7)(8)。)
師:現在還剩下這幾個問題,根據課文的順序,看看我們應該先理解哪個問題?
生:先理解“這位青年舉止特別在哪兒”這個問題。(教師隨機排序并畫上序號)
生:再理解“青年怎么和魚融為一體”。
生:第三個理解“魚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生:最后理解“魚先游到心里和魚游到了紙上兩者是什么關系”。
師:你們說得真好!
[每個小組的代表把不懂的問題提出來,這些問題具有共性,也是應該解決的重點問題。巧妙的是教師首先讓學生自己把問題寫在膠片上,自己走到前面用投影儀放出問題;然后教師幫助學生梳理問題,把重復的問題去掉;再啟發學生按照課文內容敘述的先后,調整了順序。教師精心設計的這個教學環節,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充分體現了主體意識。]
三、解決問題
師:下面根據排好的順序,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在書中找到有關的段落,抓住重點的詞、句進行理解,然后講給組內的同學聽一聽。請你們現在開始吧!
(給學生5分鐘讀書時間)
生:(討論學習)
[又一次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讀書,按照排好順序的問題,在書中找有關的段落,抓住重點的詞、句子進行理解。又一次發揮群體的智慧,小組討論,進行合作學習。教師非常善于調動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匯報學習情況)
師:我們理解“青年舉止特別在哪兒”,先得知道“舉止”指的是什么?(板書:青年)
生:“舉止”指的是動作和神態。
師:“舉止特別”呢?
生:動作和神態跟別人不一樣,與眾不同。
師:從哪兒可以看出來?
生:說他“特別”因為他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板書:忘我境界)
師:“忘我境界”是什么意思?
生:達到忘掉自己的程度就是“忘我境界”的意思。
師:課文中哪些詞、句可以看出青年達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呆呆地”是說看魚看得十分入神,可以看出青年達到了忘我的境界。(板書:看魚)
生:“靜靜地”“不說一句話”說明看魚看得專心,達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老是”說明經常是這樣的,并非是偶然的,所以舉止特別。
師:從你們抓住的這些重點詞、句可以看出青年看魚達到了忘我的境界,作者寫得多好啊!我們一齊讀讀,讀時突出那些重點詞、句,語速不要太快,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也來感受一下那忘我的境界吧!
[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共性問題,也是本課要解決的重、難點問題,組織全體同學進行討論,給學生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鼓勵學生發表見解,并不強求答案一致,充分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指導思想。]
師:青年看魚達到了忘我的境界,看看這幅圖,說說還從哪兒可以看出青年達到了忘我的境界?注意觀察青年人在做什么,他的動作、神態;再看看周圍人的神態、動作,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多媒體顯示青年畫魚的圖像,學生觀察。)
[采用多媒體手段,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師:誰能結合課文的詞、句說一說,還從哪兒可以看出青年達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從“唯一沒有任何反應”的“唯一”可以看出青年畫魚達到了忘我的境界。
(板書:畫魚)
師:“唯一”是什么意思?
生:是只有的意思。可以看出青年和別人不一樣。
師:誰還能再說說。
生:從“融為一體”可以看出,“融為一體”是說融合在一起,好像自己就是金魚。
師:這是達到忘我境界的一種表現。“青年怎么和魚融為一體”這個問題我們是不是解決了。(把這個問題拿下來。)誰能再補充?
生:“一絲不茍”的意思是一點兒也不馬虎,說明青年畫魚認真、全身心地投入,與別人不一樣。
[教師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緊緊抓住關鍵的詞、句子適時點撥、精講,使學生理解聾啞青年舉止特別是因為愛魚、畫魚達到了忘我的境界,與魚融為一體。]
師:(小結)正因為青年看魚、畫魚達到了忘我的境界,所以我們才感到他的“舉止特別”。這個問題你們弄懂了嗎?(把第一個問題拿下來)
師:接下來我們來理解“魚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誰能把你們討論的結果說給大家聽聽。
生:先在心里出現了一個印象,牢牢記住。
生:青年要很多次去看,結果才畫出這么好的金魚。
師:(小結)青年通過反復觀察,把金魚的每個部位、每個細微的動作都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里,他的心里裝的都是金魚鮮明、生動的形象。這就是“魚游到心里”的意思。(拿下這個問題)
師:我們最后來理解二者之間的關系這個問題,要理解二者的關系,必須知道每句話的意思。魚游到心里的意思已經知道,咱們先來理解“魚游到了紙上”這句話的意思。
師:“魚游到了紙上”是誰說的?
生:(齊說)小女孩。
師:在書中找到,我們一起讀這句話。
生:(齊讀)
師: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生:青年畫魚認真、生動,所以小姑娘說魚游到了紙上。
生:是說青年畫魚畫得像真的一樣。
師:哪個字可以看出青年畫魚畫得像?
生:從“游”字可以看出來。
師:一個“游”字告訴我們青年畫的魚像真的那樣在紙上游動,這是小女孩對青年的一句贊嘆,用這種贊嘆的語氣練習讀讀好嗎?(生練讀)
(師指名讀,生齊讀。)
師:小女孩一句贊嘆的話讓我們感到青年那忘我的精神終于有了回報--魚游到了紙上,所以作者要以此為題。(指題目,學生齊讀。)
師:“魚游到了紙上”的意思清楚了,“魚游到心里”也理解了,現在誰能說說他們之間的關系。
生:先在心里深深記住魚是怎么游的,才能畫好金魚的動態。所以游到心里是原因,游到紙上是結果。
生:如果魚不光游到心里,就不能把金魚畫得那么生動,小姑娘就不會說魚游到了紙上。
生:青年經過反反復復地看,有了金魚生動的形象,才能有最終的結果--魚游到了紙上。
師:青年通過反復的觀察,把金魚的每個部位,每個細微的動作都深深地刻在心里,正因為有了魚先游到了心里這個前提,才有了最終的結果--魚游到了紙上。(教師邊多媒體演示,邊說二者之間的關系。最后把這個問題拿下。)
師:這些問題我們全都理解了,你們真行!經過前面讀書自學,提問,討論,我們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從中可以看出這是怎樣的一個青年人呀?
生:是一個愛魚愛到了忘我境界的人。
生:從中可以看出青年是一個勤奮專注的人。
師:你們說的都對,是一個勤奮專注的青年。(板書:勤奮專注)
[“魚游到了心里”是“魚游到了紙上”的前提,“魚游到了紙上”是“魚游到了心里”的結果,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教師抓住這些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巧妙地點撥了一個“游”字,讓學生體會青年人勤于觀察,刻苦練習,達到忘我境界的專注品質,進一步理解了內容。]
師:多么好的一個青年人,為了畫好金魚忘了吃飯,忘了回家,忘了時間,忘了自己,我被他勤奮、專注、忘我的品質深深地打動了,我相信你們一定也有同感,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站起來帶著這種敬佩之情放聲朗讀。
生:(全體起立朗讀課文)
六、學習作者積累材料的方法
師:做任何事情只要像青年那樣全身心的投入,就一定會取得成功。青年畫魚取得成功,得力于反復觀察積累了很多有關金魚的材料,心中有魚才能落筆生輝。作者寫這位勤奮、專注的青年,同樣得先進行觀察。作者采取了什么樣的方法進行觀察的呢?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結合課文的內容說說。
生:青年的外貌描寫是作者看到的。
生:青年聽周圍人的議論一段是作者聽到的。
生:作者還用筆同青年交談。
師:(小結)同學們說得真好,作者到玉泉觀魚,不僅看魚,還留心那里的人,發現了一位青年舉止特別,他就多次跟蹤觀察,看他怎么看魚、怎么畫魚,同時注意聽聽別人的議論,當發現他是聾啞青年,又采取筆談的方式進一步了解。作者就是通過看、聽、問等觀察方法積累材料(板書:積累材料),把這些材料加以整理,以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為主要線索,寫成了這篇內容生動、具體的文章。本組的訓練重點是“注意積累材料”,今天我們只是初步學習,以后的學習還要逐步深入學習積累材料的方法,寫出更好的文章來。
[教師注意遵循閱讀教學“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原則,在指導學生理解內容的基礎上,落實本單元的讀寫訓練重點“注意積累材料”。教師啟發學生,適時點撥,讓學生理解作者通過看、聽、問等觀察方法積累了材料,水到渠成,非常自然地加強了讀寫之間的聯系。]
總評:
教學設計很有新意,充分體現了主體意識和訓練意識。
1.教學目標明確、適當,體現了年段特點。
上課開始,教師將學習目標展示在學生面前,不僅引導、規范了學生的學習行為,同時激發了學生為達成學習目標主動探究問題的積極性。
2.教學過程科學、優化。
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發現問題,質疑問難,在小組內討論;經過討論仍然有不理解的問題再一次提出來,老師引導全班同學進行梳理;然后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比較、分析、理解。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讀、自悟、自解、自練,主動學習的過程。學生真正居于主體地位。
3.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合理。
教師在揭示課題時問學生:“魚是在水里游,怎么會游到紙上呢?”并用彩色粉筆在“游”字下面重重地畫了個“…”符號,留給學生一個懸念。在引導學生反復討論、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大屏幕顯示出幾條金魚游動的姿態,教師邊演示邊做小結。一個“游”字,畫龍點睛,學生比較輕松地理解了“魚游到了紙上”與“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同時悟出了課題的深刻含義,水到渠成地歸納出中心思想。
4.讀寫結合,突出讀寫訓練重點。
本組讀寫訓練重點是“注意積累材料”,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舉止特別”“融為一體”等詞語時,有意識讓學生體會聾啞青年勤于觀察、刻苦學習,看魚、畫魚達到了忘我的境界,因而能畫出鮮明、生動、活靈活現的魚。教師又進一步引導學生讀書思考:“作者是怎樣觀察,怎樣選擇材料寫出這篇文章的?”讓學生悟出作者到玉泉觀魚,發現一位舉止特別的青年,就跟蹤觀察,通過看、聽、問等方式,積累了很多有關聾啞青年的材料,加以整理,以“愛魚達到忘我境界”為主線,寫成這篇文章。學生完全是在自然狀態下弄懂了什么是積累材料,怎樣積累材料,感受到積累材料之重要。強化了語言文字訓練,突出了本組讀寫訓練重點。
5.加強了讀的訓練。
教學過程體現了語言文字的訓練,特別是讀的訓練。自讀課文給以足夠的時間,全體學生帶著問題反復讀書,邊讀邊思,真正地讀書,不是走形式,培養了學生的讀書能力和讀書習慣。當理解了內容,學生為聾啞青年忘我、專注的品質所感染,情感的閘門打開的時候,教師適時地指導學生朗讀,渲染了氣氛,加深了內容的理解,潛移默化地進行了思想教育。可以看出教師在改革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探索素質教育方面做了大膽的嘗試,有所創新,效果比較好。
三、執教教師簡介 返回本頁頁首
王萍,29歲,小學高級教師。她熱愛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刻苦鉆研業務,銳意進取,努力在語文教學中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課上,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潛能,讓學生能動地、自主地、積極地、全面地、高效地和創造性地參與學習全過程;課下,力求師生關系融洽,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充分展示自己的風采。從教近10年,語文課多次在省、市獲獎。1995年被評為遼寧省優秀青年教師,并連續三年被評為大連市優秀青年教師。1999年10月獲全國第三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一等獎。
[《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實錄與評析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魚游到了紙上教案
4.幼兒教案評析
6.幼兒教案活動評析
8.小班游戲捕魚教案
9.勸學教案教學實錄
10.幼兒園教案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