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淑湘先生認為,語文教學存在少慢差費的主要原因,其一就是把語文教學限制在狹小的課堂內,有限的課本內。事實亦然,語文教學一旦脫離思想和生活,被當作純技術訓練,就會變得極端程式化,刻板化,學生消極應付,教學效果甚微。高三學生更是苦不堪言,要想運籌帷幄決勝于高考之中,就必須脫離題海,回頭是岸。高考語文復習必須打破課堂教學的封閉模式,擴大學語文和用語文的時空范圍,在實際運用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一、語文離不開生活
生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的源泉,回歸生活已成為近年高考語文的主流。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薄斑^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時時是語文,生活處處是語文,我們要善于從生活中學習語文,我們教師要善于從生活中提取語文教學的內容和方式,變“應試語文”、“課堂語文”為“生活語文”。讓語文教學生活化,給語文教學注入生活內容和“時代的話水”(于漪語),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生活并磨礪人生;讓學生是日常生活語文化,讓學生養成事事、時時、處處吸收與運用語文知識,在社會生活中培養語文能力的習慣。
二、新課標讓語文走向生活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增進課程內容與學生成長的聯系,要引導學生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以適應現實生自活與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高三學生毫不例外,我們要教會學生從日常生活中不斷積累語文知識,在語言運用中提高自身的語文水平,要教會學生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要教會學生學會關心國內外大事,準確迅速地捕捉信息,就涉及的事件和觀點做出自己的評判,學會對在今中外的文化現象做出分析和解釋,從而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認識閱讀、寫作水平。
三、高考語文其實就是考生活
2004年,是高考改革年,有11個省市單獨進行高考命題,可謂史無前例;16套高考語文試卷,妙題薈萃,精彩紛呈,特色各異,但無一不是導向生活。
語言的積累和運用,知識系統繁雜,命題范圍廣泛,考生往往認為此極塊難有建樹,有的甚至消極待之,然而仍有規律可尋,那就是用以反映鮮活的現實生活。命題材料攝取從伊拉克戰爭到雅典奧運、世界抗艾滋病會議,從汽車行業到影視業,從雅思博思考試到網絡技術,從反腐倡廉到生態環保,從“315”到“幸運52”,從廣告詞到對聯……從中我們看出,今年高考語文16套卷的語言積累和運用板塊都體現了“三個走向”:一是走向社會,二是走向社區,三是走向傳統文化。
閱讀板塊亦然,從“白鶴梁”“我國傳統醫學”到“人體干細胞”、“CPEB”,“氣冰”,無不體現出時代最前沿的科技。從《大地山河》《白鶴集的回憶》到《認識自我》《春從心生》《老家》……無不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
古詩文閱讀鑒賞,看似遠離考生生活,其實仍是為了吸取古人之優長,用古人的生活來豐富今人的生活,讓中學生走近傳統文化。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以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目的。孟嘗品性正直,有才能受愛戴,桑懌有勇有謀,仗義廉潔……諸如此,無不閃耀著人性的光輝,無不對學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2004年高考作文更體現了語文即生活這一特點!跋嘈抛约号c聽取他人意見” “看到自己與看到別人”“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人文素養與發展”“材與非材”“忙”……都體現了這一驚人的一致性,人本身成了思考的中心,顯而易見,命題者的目的是讓考生思維趨于理性,關注自身的價值和觀念。高考作文從2001年、2002年對誠信與道德的期盼,到2003年、2004年對情感與本我的思考,愈來愈深入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個人修養,這是符合人對自身的認識規律,也符合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只有忠實于新課標的基本目標,才可能在高考中游刃有余。其一,注重梳理,加強積累,構建語文知識體系,并將其與語文能力、學習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諸方面進行整合,形成語言運用的能力,其二大量閱讀古今中外優秀作品,政治的,經濟的,哲學的,宗教的,文學的,科幻的……品味其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并從中體味大自然和生活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提升審美能力。其三,在閱讀過程中,與文本展開對話,注重語言、文學和古今中外文化現象,學習從古人的生活中,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獨立探究的能力。其四,在不斷積累和廣泛閱讀的基礎上,搜集整理素材,隨時練筆,力求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以提升個性寫作的能力并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
[回歸生活--近年高考語文的主流]相關文章:
1.非主流語錄
2.主流的同義詞
5.有關非主流的語錄
7.非主流傷感說說
8.非主流簽名精選
10.非主流傷感心情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