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應注重朗讀訓練
均縣鎮中學--明瑞濤
新課標崇尚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反對教師替代的繁瑣分析。同時又強調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但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卻存在著偏重寫的訓練,忽視其他方面訓練的現象。其中朗讀的訓練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而語文教學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朗讀、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
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專家說:“語文教學,若不進行朗讀示范指導和練習,也不能算完整的語文教學。”再看看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先生讓孩子們讀書,自己也讀得很有興致的描寫:“頭仰起,搖著,向后拗過去,拗過去”,沉浸在讀的情境之中。
由此可見,“讀”是語文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學們要在語文學習中“入門”,乃至“入室”,必須講求“讀”,務必在“讀多”、“讀對”、“讀好”上下功夫。
一.加強朗讀教學,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有位教師執教《鶴群翔空》,文中有一段描寫鶴群飛翔的優美舞姿、贊美鶴群的勇敢的文字:“這種景觀多么壯麗啊!上百只鶴恰似飄搖于颶風的鴻毛,輕盈飛揚;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渦,緩緩升騰。乍一看,鶴群排成圓形隊飛旋,似在游戲;仔細看去,每一只鶴都一點一點冉冉高飛。”
對此,老師沒有詳作分析、點評,只是在播放的輕音樂的伴奏下,配之以彩色的幾幅鶴群飛翔的畫面,讓大家輕輕吟誦,盡情玩味,反復體會文字所蘊含的意義,并展開豐富的聯想,從而進入美的遐思中。課堂內充滿了一種恬靜而又明朗,激情而又和諧的氣氛。很快,師生對鶴的敬佩感情進入高潮,并讓學生們陶醉。這種朗讀的效果顯然是不容置疑的,我想我們的語文課缺少不了這種氣氛。其實,朗讀除了齊讀有這樣好的效果外,其他的如:分組讀,分角色讀,個人讀,包括老師的范讀,都能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習情緒高漲,領受語文學習的情趣。
二、加強朗讀教學,可以增強記憶,加深識記的牢固程度。
閱讀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默讀所能記下的內容大概只有五分之一,而朗讀一遍則會對二分之一的內容留下較深刻的印象。這是因為相對默讀來說朗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默讀所用器官只有大腦和眼睛,且所視信息只有一次輸入大腦的機會,而朗讀過程剛要調動腦、眼、口、耳這幾個主要器官,所視信息將有兩次輸入大腦(看到和聽到)和一次輸出大腦(讀出)的機會,把學習、檢查和復習融合在一起,效果肯定要好。盡管朗讀的速度比默讀慢,但良好的記憶效果足以抵消這點差距。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一生堅持朗讀、背書,到八十歲時,他仍能背出圓周率小數點后一百位。所以說,長期堅持朗讀能使記憶更迅速、更牢固。
三、加強朗讀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
葉圣陶先生說:“語感是一種文學修養,使人們對規范語言的感受和語言運用中養成的一種帶有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的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眾所周知,學習英語常常要讀、要背,除了能增加詞匯量外,還有一個培養語感的問題。隨著考試對語言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少同學對文章中心的把握、問題重心的揣摩、詞句運用的作用,“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情況還屢見不鮮,個中原因,就是分析文章的能力還不高,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悟性”還不高。此時,我們有些同學就不能僅從分析文章的方法上找原因,更應當多多朗讀,這樣,會使你對語言文字有靈敏的感覺,并在此基礎上悟出文中所闡述的內涵,這樣在回答問題的語言上通順流暢,做到簡潔正確,明白無誤。
現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學作品都是經過精心挑選和編排的,注意到知識的系統性和科學性,有著生動活潑的語氣、節奏、句式、格調,蘊含著作者的情感意旨。因此,在語文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反復朗讀,通過朗讀、揣摩,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別林斯基曾說:“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但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卻聽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沒有想象,就無從對語言進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學生朗讀時,還要幫助學生憑借想象走進作品所描述的那個看得見、摸得著,能聞其味、聽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體形象的世界。同時,運用形象思維去感受語言文字的意蘊和情感。當然教學中朗讀的形式可以多樣,如齊讀、輪流讀、指名讀、引讀等等。總之,語感培養有著豐富的內容和方法,而朗讀則是提高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四、加強朗讀教學,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
“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促進語言與思維的統一發展。”而這一目標的完成,朗讀教學擔負著十分重要的任務。通過朗讀,把語言文字化作鮮明的視覺形象再現在學生面前,喚起學生的想象,讓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獲得語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鳴,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歷其事、如臨其境,從而受到教育和感染。
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二段的教學中,讓學生反復的集體或個別朗讀,讓死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從而喚起了學生的想象,眼前仿佛出現了菜畦、桑葚、何首烏等優美的景物,黃蜂、叫天子、蟋蟀等有趣的動物,學生沉浸在趣味無窮的情境中,也走進了作者心中的“樂園”。
實踐證明,學生感情朗讀的水平標志著形象思維的水平,感情朗讀能力愈提高,形象思維能力愈發展。所以,在實際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五、加強朗讀教學,可以提升文學素養。
同學們經常接觸的散文是作者對人或事物的一種美的發現,也是對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它蘊含著深刻的內涵、深邃的意境。讀這一類文章,我們可以通過有聲語言來品味,進行再創造。
不妨回味一下,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那種慈母般的父子情懷,樸質、清淡、素雅不加任何雕飾的語言怎不使你動容:
“……我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沒有任何雕飾,全憑自然感情的流露,平淡中見雋永,真是個“情動于中尚不能自已”。平淡質樸的語言需要通過朗讀,品味出文字背后的意蘊,有韻律節奏的語言更要讀,更要去細心體會、品嘗,感悟精神意象,久而久之,文學修養就自然會得到提高。
六、加強朗讀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
語文教材中絕大多數的范文是文質兼美的。如果說范文創造了“美”,那么教師就應當指導、幫助學生一起對“美”進行創造。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審美需要出發,用感情線牢牢地牽住學生,以情激情,有效地傳情播情,讓課堂充滿詩情畫意,引導學生處于自由、愉快、活躍的氣氛和抒情格調中,調動情緒,飽含感情地朗讀,從而讓學生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并從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提高審美的情趣與能力。
如教《春》一課,首先讓學生粗讀課文,理清文章總-分-總的結構,然后就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描寫春天的五個畫面: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讀前四幅圖時可用輕柔、舒緩的語氣,讀出對春的喜愛之情,讀第五幅圖時,則要加重語氣,讀出春給人以希望和力量。學生通過這樣的朗讀,就能感覺到江南春天的溫柔,同時也能感受到一種催人奮發向上的力量。這樣一篇優美的散文在反復誦讀中,學生記住了它美妙的詞句,體會并理解了其中的感情。
七、加強朗讀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讓學生在愉快的心境中高質量的學習,我們稱之為學習的高峰體驗。那么學生為什么會愛上一些老師的課,覺得學起來輕松有趣,恐怕就是該教師善于激發學生的這種課堂學習恐怕就是該教師善于激發學生的這種課堂學習高峰體驗,由此我很主觀的認為:一個真正成功的語文教師就是一個善于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的藝術家,而朗讀就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途徑之一?br>
課堂上,學生的情緒易受教師感染,特別是范讀時,聲情并茂,有時加上自創的動作,以豐富的表情,優美的聲音去感染學生,這樣自然就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樂于模仿教師的言行。這是一種激發學生興趣的朗讀方法--教師范讀法。
除此之外,還有朗讀競賽法、分角色朗讀、不斷鼓勵法等等都可以采用。
八、加強朗讀教學,可以提高學生“說”的能力。
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我發現有不少學生在發言、回答問題時聲小語低,吐字不清,而這些學生往往讀的能力較差。所以,若想“說”好,還得先“讀”好。
為了幫助學生克服不會“說”的弱點,在教學中,我從讀準字音入手,讓他們讀書時放聲朗讀,這樣一遍一遍由淺入深,不斷加強訓練,學生讀和說上口了,聲音洪亮了,口齒也比原來清晰了。
此外,還有一些學生回答問題時,語言平淡,語速過慢,比較羅嗦。因此在教學中,我抓住朗讀這一環節進行訓練,要求他們注意語氣的恰當運用。如陳述句,語調要平緩;疑問句,語調一般較高;感嘆句,語調一般較低等。從表達的內容來說,語音長而緩,一般用語莊重、嚴肅、悲傷場合;語音短而急,一般用于表達驚訝、興奮、激動之情。在教學中,隨時注意指導糾正,這樣學生就逐漸形成了良好的說話習慣。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言雖簡單,卻道出了語文學習的真諦。當然,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這就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能夠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真正使學生在朗讀中激發興趣、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形象思維。因此,朗讀訓練在語文教學中是很有必要的。
總之,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朗讀這個教學手段,有目的地、合理地、有重點地加強朗讀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興趣,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快的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更準確地理解作者的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可見,緊緊抓住“朗讀”這一手段,是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
[初中語文教學應注重朗讀訓練(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6.關于初中心情隨筆
9.初中教師節演講稿
10.初中作文專題訓練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