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教師對學生的稱謂藝術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途徑之(一)
內蒙古烏蘭浩特市第四中學侯朝暉
大多數教師都會認為,教師稱呼學生,不就是叫出他們的名字嗎?哪里來的藝術可言?從我的學習體會和教學經驗可知,如果你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你要想成為一個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師,你要想和學生打成一片,你要想和學生相處得融洽,你要想讓學生欣賞你,你要想讓學欣賞聽你的課,你在稱呼學生時,適當講究點“稱呼”藝術,會讓你感受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最近,我剛剛講過《論語》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在文中我體會了孔子與學生座談時和諧的師生關系,感受到了孔子的教學思想和人格魅力。其中,孔子對學生的稱謂,我覺得比較特殊,比如稱呼子路為“由”,稱呼曾皙為“點”,稱呼冉有為“求”,稱呼公西華為“赤”。他稱呼學生時,一般總是叫學生的“名”,不叫“姓”和“字”。由此,可以看出,大教育家孔子與學生相處的藝術,是與他講究對學生的稱呼藝術不無關系的。
假日里,我曾觀看全國特級語文教師錢夢龍講的《故鄉》示范課的錄像片,最令我難忘是,錢老師稱呼學生時的高超“藝術”。比如,當錢老師講到閏土拿香爐和燭臺這一情節時,他向學生問道:“同學們,你們有誰見過香爐和燭臺呀,它們是做什么用的?”一個同學舉手回答說,他在福州的鼓山見過,那是用來敬香祭祀用的。錢老師以贊賞的口吻對那位同學說:“你真是見多識廣啊!”。后來,當錢老師再提問到這位同學時,他就這樣說:“我們再請這位見多識廣的同學來回答!”。這位同學在錢老師賞識性的稱呼下,發言非常踴躍,課堂上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被他給調動起來了。通過特定稱謂對這位同學做出的激勵性提問,無疑像三月里溫煦的春風,催放了教室里滿園的春色。同學們都異乎尋常的熱烈而又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他們爭相舉手搶答問題,而錢老師則成竹在胸、游刃有余地駕馭著整個課堂,在意猶未盡、余味悠長的回味中,這節課不知不覺間便走到了終點。在此,我不得不佩服錢老師稱謂學生語言的藝術。我想:錢老師與學生的關系相處得那么融洽,教學效果那么顯著,這一定和他的這種科學的教學藝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由此,我又想起了我的學生時代。記得,我的班主任--林景臣老師給我留的印象很深刻。現在回想起他來,覺得他是我學習生涯中與學生相處得最為融洽的一位老師。他在教學時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他在稱呼學生時,(除了姓名是兩個字的學生外,)無論什么時候,都只稱呼我們的名,不稱呼姓,即使稱呼雙字姓名,語氣中都飽含著親切,充滿著關愛。回顧過去,往事歷歷在目,我至今還十分清楚地記得他叫我“朝暉!”時,那浸透著感情的語氣和讓人興奮不已的語調。這看似“尋常之舉”的做法,經他真誠的一番發揮,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不僅提高了教學效果,也融洽了師生間良好的關系,保質高效地完成了教育教學任務。
我說了這幾個例子,就是想要證明,老師對學生的稱呼,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有著非同小可的作用,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當代教師的楷模、特級教師錢夢龍老師和我的班主任林老師的教學經驗,無不給年輕的教育工作者以思想的啟迪和行動的指南。
因為,社會生活很講究人際交往,學生也是生活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之中,他們也需要溝通,也需要關愛,也需要情感,所以,對學生友好禮貌、平等相處就顯得異常重要。而“稱呼”是人際交往(師生交往)的起點,反映著人與人(師生)之間的關系,反映在教師的思想修養中。因此,禮貌得體的稱呼語,不僅可以激發和控制學生情緒,而且還可以溝通師生感情,融洽師生關系,進而增強教育教學效果。
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談談對學生藝術地使用“稱謂語”的一些體會和感受。
首先,教師稱呼學生的語氣語調,應隨著教育教學的不同目的而變化。或溫和(例如上課提問、生活交談、討論問題等);或嚴肅(例如批評學生);或激昂(例如贊賞學生)。但,不管你用哪種語氣和學生說話,都應充滿感情,充滿關愛。讓學生清楚地感覺到老師對他的關心和愛護。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關鍵還是要老師有關愛學生的真摯感情。
其次,采取恰當的稱呼形式也能增強“稱呼語”的感情色彩,如我高中時的林景臣老師只稱呼學生的名,不稱姓,就讓人感到無比親切。由此可見,特定稱謂具有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
教師對學生個體稱呼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叫姓名
這種方式除了在一些正式場合使用外,一般場合要較少使用。
(二)叫名字(雙字姓名除外)
這種方式多用于上課提問、平時交往、個別談心等場合,可讓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可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增強教育教學效果。
(三)叫雅稱
有些同學有好聽、文雅的綽號,如果你在一些娛樂、游戲、郊游等非教學場合對學生以綽號相稱,你會讓學生覺得:你們之間很平等、很親切、很融洽。
(四)叫特稱
可用學生的專長稱呼學生,如“我們班的書法家”、“我們班的美術家”、“我們班的學習大王”、“我們班的成語大王”等。這些稱呼,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起到激勵先進,鼓舞后進的作用。
然而,準確得體地使用特定稱謂也需要注意:
一、要遵循因人而異的原則。對什么同學,在什么情景下,使用什么樣的特定稱謂,老師都要仔細斟酌,才能有所取舍。
二、特定稱謂不可濫用。不經“心”的思考而使用特定稱謂,還有可能引發學生不自珍重特定稱謂的現象。
三、特定的稱謂要適時變化。學生是發展的,特定的稱謂也要適應變化的實際做出適宜的變化,才能讓學生在保持一份新鮮感的心理作用下,使鼓起的學習信心長盛不衰。
以上這些,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經驗總結,不知能否給大家以啟示,有不足之處,敬請各位予以指正和批評。
聯系電話:0482-8316636
移動;13847989954
QQ:334729701
[淺談教師對學生的稱謂藝術(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0.教師節學生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