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1-24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教學目標: 

1.把握全文,了解馬克思為歷史科學、為無產階級所作的巨大貢獻。 

2.揣摩本篇悼詞的語言,體會平實的語言飽含的深情。 

重點和難點: 

1.把握全文的結構特點。 

2.揣摩在特定的環境和場合,以特定的身份發表講話時的用詞造句,理解其思想內容,感情色彩和表達作用。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導入并簡介背景: 

    人,作為“萬物的靈長”,感情豐富、復雜、細膩。崇高卑劣、生老病死,激發了人類強烈的情感。同時,人們也以各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價值判斷,悼詞就是人們表達哀悼的方式之一,而對于一個時代巨人的離去,這種方式就顯得尤為必要。 

    卡爾馬克思(1818-1883)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科學共產主義創始人,是飲譽世界的思想家、科學家、社會活動家,他以畢生精力創立了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影響了20世紀的人類生活,并將繼續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禮在倫敦海格特公墓舉行,恩格斯發表了這篇演說辭。 

    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兩人在巴黎相識。之后的40年時間里,他們共同戰斗,共同創造革命理論,共擬《共產黨宣言》,合作《資本論》。列寧在評價他們的友誼時說,他們的友誼“超過了古人關于人類友誼的一切最動人的傳說”,又說:“在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個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學者和現代無產階級導師。” 

二、解題: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從這個標題中的“墓前”和“講話”,我們看出這是一篇什么文章?是一篇以議論為主,悼詞性質的演說辭。 

    所謂悼詞,就是對死者表示哀悼的話。悼詞結構一般分三部分:開頭、主體、結尾 。 

      開頭--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紹死者逝世的時間,地點,原因,身份和職務。  

      主體--贊其功--評價: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績及生者對其功績的評價。  

      結尾--頌其德--悼念:對死者的悼念以及對參加悼念儀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文章總體結構把握:悼念--評價--悼念, 按一般的常規,與這種結構相對應的思想感情應該是惋惜(悲痛)--敬仰(頌揚)--悼念。 

三、整體感知:

1.理清文章的結構 

    第一部分(§1)      悼念    交代偉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2-§7) 評價    評說馬克思在理論和實踐的偉大貢獻--敬仰 

    第三部分(§8-§9) 悼念    頌揚馬克思品質的崇高--敵人的忌恨、人民的愛戴--懷念 

2.找出文章的關鍵句。 

     第二小節是主體部分的總綱,“對于歐美戰斗著的無產階級,對于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突出了馬克思在革命實踐和革命理論兩個方面的貢獻。 

     本文主要是頌揚了馬克思在革命實踐領域的貢獻。(依據--“因為馬克思首先是個革命家。”) 

3.先找出承遞性語句: 

    “這個人的逝世,對于……”--“不僅如此。”--“一生中能有這樣兩個發現……”--“他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但是……”--“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正因為這樣……” 

4.找出過渡性段落和總括性段落: 

         過渡性段落:第2段,第6段  

         總括性段落:第5段,第8段  

5.討論在恩格斯看來,馬克思一生的主要貢獻有哪些? 

    理論貢獻:發現了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物質決定精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發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特殊的運動規律(剩余價值) 

              其他許多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 

    實踐貢獻:出版進步報紙和許多富有戰斗性的小冊子 

              在巴黎等地各組織中的工作 

              創立偉大的國際工人協會 

      其中最偉大的貢獻是--創立國際工人協會。 

四、學習文章第一部分。 

 1.文章開頭第一句按悼詞的規范格式,寫了馬克思逝世的時間,但為什么要如此具體的寫出時和刻呢? 

    明確:“下午兩點三刻”:寫明具體時刻,表明馬克思的逝世對于整個世界的非同尋常的影響,是一個令人萬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時刻。 

2.“最”、“還”字能否刪去?為什么? 

    明確:“最”:選用這個程度副詞,突出了馬克思在思想界的無與倫比的地位和作用。 

         “還”字流露出未能在馬克思臨終時陪伴在他身邊的無限惋惜和遺憾的感情。 

3.“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中破折號起什么作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破折號表示補充說明,表達了作者對馬克思的無限依戀和對于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與深重的悲痛。 

4.“在安樂椅上睡著了”表現了恩格斯怎樣的品質? 

  “停止思想了”“安靜地睡著了”“永遠底睡著了”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含蓄而委婉底表現了恩格斯怎樣的心情?第一自然段中能否用“心臟停止跳動”代替“停止思想”? 

    明確:諱飾手法。諱飾,有叫做婉曲,委婉,是要表達的意思并不直截了當的說出來,而是用比較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給讀者的一種修辭方式。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臟停止跳動”,而用“停止思想”,這不單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諱飾”的手法,而是為了突出馬克思的偉大,因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失去了一個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階級的頭腦。 

5.朗讀第一部分:要求體會文章用詞的精確,深沉的哀悼情調。語速:低沉、緩慢。 

五、學習第二部分

(一)1.能否把第二段中的第二個“對于”、“不可估量”、“空白”分別換成“和”、“巨大”、“嚴重情況”? 

    明確: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兩個“對于”,從在無產階級實際斗爭中的領導作用和研究社會科學的成就兩個方面突出了馬克思的杰出貢獻;同時,表明了從兩個方面總領起后文的內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無法估計和衡量),因為后者程度最高,強調了馬克思逝世的損失之大,同時也贊揚了馬克思主義對于指導革命的偉大作用。不用“嚴重情況”,而用“空白”,因為前者語意含糊,而后者則說明了馬克思在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中的地位是沒有人可以取代的,這是對馬克思最確切、最富概括性的評價。 

2.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總領

(二)學習文章第6-7段。 

1.第六自然段在文章結構上起什么作用?它應該劃歸上文還是下文,為什么?(雙重過渡) 

2.馬克思“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但是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其中“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明確:“這”指代馬克思的“兩個發現”和“他研究的每個領域”的“獨到的發現”。但這“遠不是主要的”,“主要的”還是指“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也就是說,對比馬克思偉大的理論創造,他有著更為光輝的革命實踐。這里的“主要的”,表明對馬克思的功績的表述再次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3.“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這個過渡句作用是承上?啟下?既承上又啟下?為什么? 

    明確:這個過渡句是既承上又啟下。“承上”是說:由于馬克思不是為科學而科學,他追求科學“在歷史上的推動作用”,致力于科學的“實際應用”,表明他從事科學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為了指導革命實踐,所以說,“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但這句話又是下文的論題,即他的光輝的革命實踐的事實更印證著他對待科學的嚴肅態度和執著的追求,證明他“首先是一個革命家”。 

4.“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那么“然后是什么”?如何理解這一句話,能否把它們顛倒一個位置?  明確:從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去理解 

    (馬克思的墓志銘:歷史上的哲學家總是千方百計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解釋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你們能從這個墓志銘悟出第七段的內容嗎?--改造世界。) 

5.我們能否具體說說馬克思做了那些改造世界的工作?馬克思改造世界的具體事實可以概括為幾個方面?    

明確:宣傳群眾,組織群眾。 

6.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斷謂語“是”的主語是什么?賓語是什么?這一句中“第一次”說明了什么?為什么?這種方式或那種方式具體指什么方式? 

    明確:是”的主語是“使命”,賓語是兩個“參加……事業”(動賓短語)。“第一次”表明馬克思親身參加的偉大的革命實踐,同他的理論創造一樣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這是因為馬克思不僅“熱烈”地向群眾宣傳自己的科學理論(辦、編小冊子),而且“頑強”地領導著歐美戰斗的無產階級,最后“卓有成效”地創立了“偉士的國際工人協會”引導無產階級以戰斗的風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國際政治斗爭的舞臺,使無產階級從自發斗爭的階級進步到自為的階級。指不管是理論發現還是革命實踐,不管是宣傳群眾還是組織群眾; 

    兩個參加是從什么角度說的?--明確:兩個參加,第一個是從推翻舊制度說的,第二個是從建立新制度說的 

六、學習文章8-9段  

1.思考:“正因為這樣,所以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誣蔑的人”,其中“這樣”指代什么?兩個“最”體現在什么地方?馬克思對此抱什么態度?說明了什么?“萬不得已的時候”指什么時候? 

    明確:“這樣”是指馬克思的劃時代的理論創造和革命實踐。兩個“最”體現在兩個“無論”上,無論性質怎樣的政府,也無論什么色彩的資產者派別,都毫不例外地瘋狂地嫉恨他,惡毒地誣蔑他。馬克思對此“毫不在意”,當作蛛絲“輕輕抹去”,表明馬克思對敵人的極端蔑視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堅定性。“萬不得已的時候”指有損于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時候。 

2.馬克思逝世,“整個歐洲和美洲……千百萬革命戰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這與各國政府和資產者對他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照,這說明了什么? 

    明確:這個“對照”說明馬克思是無產階級最忠實的代表和導師,同時也說明他的理論和實踐給了各國資產者以致命的打擊,是資產者不可調和的敵人。這個對照與開頭呼應,深化了馬克思在科學理論和革命實踐中無與倫比的作用和地位。 

3.“擁護、愛戴”等詞能否顛倒次序? “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這里的“敵人”和“私敵”有何區別?為什么說“可能”? 

    明確:“私敵”是指以我為中心,以“我”的利害區分敵友,這是剝削階級個人主義的一種表現。馬克思沒有這樣的私敵,說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堅定地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全力以赴地與形形色色的敵對分子作斗爭,因而他有“許多敵人”。這些敵人都是無產階級的敵人。這個評價含蓄深刻,高度贊頌了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無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語氣表示肯定的含義。 

    從正反兩個方面進一步論證不可估量的損失。 

4.從議論文的角度講,文章的第八段是否多余?為什么? 

   “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的深刻含義是什么?為什么要用一個“將”字? 

    明確:思格斯最后莊嚴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業將永垂不朽”這句飽含深情和敬意的結語,雖是一般悼詞結語,但絕不僅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應全文,總結全文,是由馬克思的豐功偉績中引申出來的必然結論,體現了作者的心聲,也是億萬人民的心聲。 

    這是充滿信心的預見和憧憬--→當時,共產主義運動還剛剛興起--→恩格斯一個“將”字,便說明無產階級的革命事業必將蓬勃發展。 

七、總結全文。 

    文章通過對馬克思一生的評述,熱情贊頌了馬克思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所作出的偉大貢獻,表達了對馬克思的崇高敬意和深沉的悼念之情。文章結構嚴謹,邏輯嚴密。作為演說詞的主體部分,第二自然段通過兩個“對于”提出議論中心,第三到第八自然段分別從科學理論和革命實踐的貢獻進行正面論證,進而從敵我對馬克思的不同態度進行側面論證,第三部分得出結論。結構前后連貫,步步深入,層次分明而又渾然一體。 

    本文在表達情感上的特點:沉痛悲傷而又平靜深沉,悲傷卻不消沉,沉痛卻不壓抑,激勵人,鼓舞人。而這樣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準確而又富于感情的語言。 

八、布置作業  

 1.朗讀課文,體會情感。 

 2.完成練習冊。 

 

 附:板書設計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恩 格 斯 

      悼念    敘述(§1)----悲痛 

        ↓                       理論--科學家    

      評價    評說(§2-§7)                    →敬仰  

                  ↓             實踐--思想家    

      懷念    頌揚(§8、§9)敵人忌恨、人民愛戴--懷念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在馬克思墓前講話教案

2.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讀后感

3.《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4.日月水火教案教學設計

5.動物過冬教案教學設計

6.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7.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8.小數除以整數教案教學設計

9.我喜歡教學設計教案

10.成語故事教案教學設計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本免费亚洲视频 | 台湾久久三级日本三级少妇 | 天天看国产在线手机观看 | 日韩福利片午夜免费观着 | 夜夜爽天天爽一区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七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