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教案
教學目標
1、 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蘊涵的寓意。
2、 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及句式結構。
3、 指導朗讀
4、 正確認識社會,正確認識自己,培養真才實學,報效國家。
教學重難點
疏通文意,理解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列舉和馬有關的成語。
2、解題!罢f”是古代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說”的語言簡明,寓意深刻,通常用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
二、疏通全文
1.范讀。(學生聽,劃出通假字)
2.生初讀,正音:祗 駢 槽櫪 一食或盡粟一石 邪通耶 食馬者
3、梳理課文,嘗試翻譯。
(1)結合注釋,自主嘗試翻譯。
(2)小組合作交流。然后分三組翻譯 。
馬之千里者 (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語后置的標志) 是馬也 (是,這;也,表判斷) 才美 (才華和美好的素質)鳴之 (之,語助詞,延長音節)
4.把握結構,疏通文意。
說是一種說明議論的文體。作者要借馬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請同學們在結尾處找找,哪句話最等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作者何以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呢?我們一起回過頭來看看前面的課文。
(1)先看第一段,我們請女生先把第一段齊讀一遍,聲音要洪亮
作者以開篇就亮出了一個觀點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真的是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嗎? 那么沒有伯樂,千里馬就怎么樣了呢?我們繼續往后讀。千里馬被埋沒了可悲可嘆,我們在讀時該帶著怎樣的語氣呢? (語速較緩,語意惋惜。)第一段寫了千里馬和伯樂的關系。(板書:伯樂不常有,不以千里稱也 惋惜 )
(2)第一段作者提出觀點,為什么說沒有伯樂,千里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作者是如何進一步闡述他的觀點的。男生讀第二段,找出體現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的句子。堂堂千里馬,怎么會“食不飽,力不足”。恳驗椤榜R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結果就是“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憤怒。)這段寫無伯樂,千里馬被埋沒。(板書:食馬才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憤怒 )
(3)最后一段是對上文的總結,齊讀。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點,是什么句式?(排比) 文章通過哪些動作行為和語言來表現食馬者的虛妄無知的?(把不識馬者的虛妄無知的嘴臉刻畫的入木三分。)最后發出感慨:并非沒有千里馬,而是食馬者“不知馬”有眼不識千里馬。反問,把責任歸結到食馬者不知馬。讀的時候要讀出嘲諷的感情。(板書:其真無馬邪 其真不知馬也 嘲諷 )
三、了解寓意,深入探究
1、是什么促使韓愈寫《馬說》呢?是目睹了千里馬的遭遇有感而發還是另有所指呢?教師簡介韓愈寫此文的背景。請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
背 景 :韓愈初登仕途時,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請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門被守門人擋在門外。盡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
《馬說》中伯樂、千里馬和食馬者分別喻指什么?寄托了什么寓意?用了什么寫法?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意。板書:托物寓意)
2、韓愈將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無奈,對食馬者的憤慨在文中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那么他將馬盡千里之能的渴望寄托到誰的身上呢?世有伯樂然…,千里馬的有無關鍵在于有無伯樂。
四、 拓展延伸
1、你們記得《天下無賊》中賊的頭頭黎叔說的一句話嗎?“21世紀什么最寶貴?人才。”學了這篇課文之后你們覺得在韓愈生活的那個時代,什么最寶貴?伯樂,沒有發現人才的人,就不可能人盡其才。
2、法國雕塑家羅丹說過一句話:這個世界,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發現美的眼睛。結合本課的內容把它改寫一下,應該怎樣說?
3、結合現實思考:你認為伯樂對千里馬起決定性作用么?“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進程中,無數的崗位需要大批德才兼備的人才, 今天,再也不是那個人才被埋沒的時代,作為學生我們應怎么做?
板書設計:
┍伯樂不常有━━ 不以千里稱也 (痛惜)┑托
│ │物
馬說┝食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 (憤怒)┥
│ │寓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嘲諷)┙意
[《馬說》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雜文馬說優秀教案
6.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7.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10.《為學》教學設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