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強
近年來,高考語文試題十分注重文學性,特別是1998年的試題,全卷35個試題中,涉及到文學性的就有16道,占分IO4分。可以說,文學性占了全卷的2/3,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視。
一、文學性與知識性融為一體
在基礎(chǔ)知識及運用的考查中,設(shè)題目的在于測試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語言材料可以是文學性的,也可以是非文學性的。但1998年的試題中,文學性的語言材料比例增加,在考查考生能力的同時,增強了文學語言、文學性質(zhì)、文學活動的感染力。
第4題,考查的是關(guān)聯(lián)詞語知識,選材則是文學性的。“小說家應(yīng)盡可能把人物對話寫得流利自然,生動活潑,雖然不能完全像實際說話。”第10題,是考查標點符號運用,卻選了對清代小說家蒲松齡的評價材料,并且引了郭沫若的對聯(lián),“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試題誤為“畫人畫鬼高人一等”)。第5題,是考查成語使用,選項D引用的材料是文學活動,“北京大學‘五四劇社’為百年校慶排練話劇《蔡元培》”。第8題,考查句子的上下文銜接,選用的材料是曹禺《雷雨》和碧野《天山景物記》中節(jié)選的原稿和修改稿,這既增強了文學語言的感性與感悟,也明晰了連貫銜接的具體要求,達到了文學性與知識性的統(tǒng)一。第33題,仿照兩個比喻句,以“時間”開頭造句。原題中“書籍好比一架梯子”“書籍如同一把鑰匙”,已給予了我們比較多的形象意識,確實讓人感到了文學語言的感染力。
二、單獨考查文學常識、體裁,鑒賞的比重更穩(wěn)定、明顯。
1998年涉及到的古代作品有杜甫的《贈花卿》、李白的《秋浦歌》劉禹錫的《烏衣巷》楊萬里的《小池》(有些在名言名句考查中涉及到);現(xiàn)代作品有曹禹的話劇《北京人》、孫犁的小說集《白洋淀紀事》;外國作家、作品有惠特曼、莎士比亞的劇本《哈姆萊特》、普希金的《歐根奧涅金》德國詩人歌德。單獨考查涉及5道題,占11分。
三、當代文學作品的閱讀縮短了與考生的時間距離,涉及到初步的文學鑒賞
現(xiàn)代文閱讀前幾年的選文,以“五四”時期的居多,或因時間久遠,文字艱澀,而讓考生望而生畏;或因選文不具文學性、形象性,而讓考生失去了閱讀興致。而1998年的試題選取了當代散文家宗璞的散文小品《報秋》,86O字的短文,一下子抓住了考生的心。
①突出了時代感,縮短了作品與讀者的時間距離感。當代作家的作品容易觸發(fā)讀者的共鳴,這是顯而易見的。
②增強了形象感。盡管這是散文作品,但那玉簪花精神卻深深地感染了考生,“生命力強”“把陽光讓給別人”,這些都在無形中變成有形,拓寬了視覺領(lǐng)域。
③注重了文學內(nèi)容與表達技巧的初步鑒賞。1991年曾出過一篇外國散文作品《一座最美的墳?zāi)埂罚怀隽嗽u價鑒賞的考查。1998年試題中的第29.3O題,也突出了對文章內(nèi)容要點、觀點態(tài)度及表達技巧的初步鑒賞,收到了良好效果。
四、文學中的虛構(gòu)、想像,開始跨入高考作文的殿堂。
自1991年小作文(由“圓”想像成另一個物體)開始,“想像”這個文學方面的術(shù)語開始步入高考試題。之后,“鳥的評說”“小新背小牧”的想像式小作文驟然興起。《考試說明》也把“想像合理”列為一條考點,攝入考查范圍。而1998年的小作文《媽媽只洗了一只鞋》的續(xù)寫,則是在想像基礎(chǔ)上的進一步拓寬,重點考查學生的構(gòu)思能力與敘事表達能力。 五、抒情開始同其他四種表達方式站在了一起
國家教委頒布的《考試說明》中,沒有對“抒情”作要求,只是對記敘、描寫、說明、議論進行了解說。而1998年的語文試題,在大作文寫作要求②中這樣陳述:“可任意運用敘述。描寫、抒情、說明和議論幾種表達方式中的一種或幾種。”“抒情”作為一種表達方式,自1980年全國高考命題以來,第一次出現(xiàn)在大作文的要求中。這是高考命題人打破《考試說明》的束縛,讓體現(xiàn)文學性語言的表達方式--抒情,終于有了一席之地,與其他四種表達方式平起平坐了。可以說,“抒情”的出現(xiàn),是大作文邁向新境界的第一步。
[文學性:高考語文命題的一個重要特點]相關(guān)文章:
3.元曲的體式特點
4.特點的同義詞
7.看清自己很重要
8.水很重要教案
9.重要的反義詞
10.選擇重要性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