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鴨蛋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9-14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標:通過朗讀從平淡而有味的語言中感受作者的故鄉情結

教學重點:深層品味故鄉情結--對故鄉的熱愛,對童年的追想,對民俗的回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課間多媒體展示一條謎語:航空信   (打一中國城市名)以此來激勵學生(以激趣為目的)。

一滴水,可以看見大海;一粒沙,可以了解歷史;一個節日,可以知曉一個民族的風情;那么,一個鴨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汪曾祺先生的世界,一起來品味《端午的鴨蛋》。

二、整體感知,感受故鄉情結

(教師)咸鴨蛋誰沒有吃過?可是有哪位同學就此寫過一篇文章呢?作者為什么寫鴨蛋?小小鴨蛋寄寓的是作者怎樣的一種情感?請大家帶著問題快速閱讀課文,要求給每個小節標上序號,劃出不認識的字詞。

教師巡視,解答學生的疑難字詞。

(教師過渡:看來我們似乎已理解了作者在文中的感情,那么作者是怎樣來借小小鴨蛋表露他的故鄉情結?)

三、品味故鄉情結--對故鄉的熱愛

(教師)汪曾祺先生曾說:“探索一個作者的思想感情,必須由語言入手,并始終浸在作者的語言里。”讓我們再一次走進汪曾祺的文字。從文中找出能充分體現汪老對故鄉熱愛的詞句,并讀一讀。

1、用“           (文中的詞句)寫出了作者         (的感情)”回答,并試著讀一讀。

(在學生分析不到位時,可提示學生:作者還有哪些話沒說出來,意猶未盡呢?請學生揣摩、領悟作者的心理感受:別的地方的鴨蛋哪里有我們高郵的鴨蛋好,還是我們高郵的鴨蛋是真正的鴨蛋。)

(適當進行朗讀指導:語氣親切,語調平和,語速不急不緩,感情應該是有一點超然,略帶一點甜蜜。)

2、在集體品讀了平淡的語言中蘊涵的感情之后,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二、三節。

(教師小結)作者時時以外地的咸鴨蛋的劣反襯家鄉咸鴨蛋的好。在如大白話一般的平淡語言里我們分明感受到了作者熱愛故鄉的拳拳之心。

3、我提醒大家一句,不知大家注意到了這個詞沒有--“我們”、“我”。在剛剛同學們找到的這些句中,處處可見“我們那里的”、“我的”、“我們那窮地方”,為什么用“我們”?能不能去掉“我們”?〖親切、自豪,把自己也融入其中。〗

(追問)“我們那窮地方”,作者稱家鄉是“窮地方”,是嫌棄家鄉太窮嗎?這一句為什么說也體現作者的家鄉情?(有困難的可以小組討論一下)

四、品味故鄉情結--童年之樂,民俗之趣

1、(教師)同學們在初讀課文時還讀出了作者對童年的記憶。請大家找出能表現童年樂趣的細節,試著讀出來,品味童年之樂。

2、(教師)請你描述一下高郵的人們過端午節的場景。(可以根據文本,展開想象)

(教師)詩人說,童年啊,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笑。作者的童年因著每個端午的每個細節而成為了詩,成為了夢,成為了永不褪色的畫卷 。

五、文如其人,簡介汪曾祺

(教師)汪曾祺散文一草一木皆有情,又緣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豁達與樂觀,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

(多媒體介紹:汪曾祺的一個小故事)

六、拓展閱讀,進一步感受汪曾祺作品中的故鄉情結(可根據時間安排或作為課外閱讀材料)

鏈接汪先生的散文,進一步感受他文章的情感特色。

《咸菜茨菇湯》 《炒米和焦屑》

學生小組合作活動:小組中閱讀《咸菜茨菇湯》,討論這段文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七、結束語(布置作業)

(老師小結)咸鴨蛋誰沒有吃過?可是有哪位同學就此寫過一篇文章呢?讀了《端午的鴨蛋》一文后,我們要回視自己的生活,介紹自己童年時代最難忘的有關過節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附:拓展材料:

咸菜茨菇湯  

        汪曾祺

一到下雪天,我們家就喝咸菜湯,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為雪天買不到青菜?那也不見得。除非大雪三日,賣菜的出不了門,否則他們總還會上市賣菜的。這大概只是一種習慣。一早起來,看見飄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湯!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們那里過去不種白菜,偶有賣的,叫做“黃芽菜”,是外地運去的,很名貴。一般黃芽菜炒肉絲,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這時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擔的買來,洗凈,晾去水氣,下缸。一層菜,一層鹽,碼實,即成。隨吃隨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細、嫩、脆、甜,難可比擬。

咸菜湯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氣,咸菜已經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經發酸,咸菜湯的顏色是暗綠的。沒有吃慣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湯里有時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湯。或者叫茨菇咸菜湯,都可以。

我小時候對茨菇實在沒有好感。這東西有一種苦味。民國二十年,我們家鄉鬧大水,各種作物減產,只有茨菇卻豐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難吃。

我十九歲離鄉,輾轉漂流,三四十年沒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幾年,春節后數日,我到沈從文老師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飯,師母張兆和炒了一盤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兩片茨菇,說:“這個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認他這話。吃菜講究“格”的高低,這種語言正是沈老師的語言。他是對什么事物都講“格”的,包括對于茨菇、土豆。

因為久違,我對茨菇有了感情。前幾年,北京的菜市場在春節前后有賣茨菇的。我見到,必要買一點回來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愛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個人“包圓兒”了。

北方人不識茨菇。我買茨菇,總要有人問我:“這是什么?”--“茨菇。”--“茨菇是什么?”這可不好回答。北京的茨菇賣得很貴,價錢和“洞子貨”(溫室所產)的西紅柿、野雞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湯。

我想念家鄉的雪。

炒米和焦屑

                                                       汪曾祺

    ⑴小時讀《板橋家書》:“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覺得很親切。鄭板橋是興化人,我的家鄉是高郵,風氣相似。這樣的感情,是外地人們不易領會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買了,咯咯地嚼著。四川有“炒米糖開水”,車站碼頭都有得賣,那是泡著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專業的作坊做的,不像我們那里。我們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別處一樣,切成長方形的一塊一塊。也有搓成圓球的,叫做“歡喜團”。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說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結的,是“散裝”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來,是自己家里炒的。

    ⑵ 說是自己家里炒,其實是請了人來炒的。炒炒米也要點手藝,并不是人人都會的。入了冬,大概是過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篩子,手執長柄的鐵鏟,大街小巷地走,這就是炒炒米的。有時帶一個助手,多半是個半大孩子,是幫他燒火的。請到家里來,管一頓飯,給幾個錢,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們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齊,沒有零零碎碎炒的。過了這個季節,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著。一炒炒米,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了。

    ⑶裝炒米的壇子是固定的,這個壇子就叫“炒米壇子”,不作別的用途。舀炒米的東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個香煙罐頭。我的祖母用的是一個“柚子殼”。柚子,--我們那里柚子不多見,從頂上開一個洞,把里面的瓤掏出來,再塞上米糠,風干,就成了一個硬殼的缽狀的東西。她用這個柚子殼用了一輩子。

   ⑷我父親有一個很怪的朋友,叫張仲陶。他很有學問,曾教我讀過《項羽本紀》。他薄有田產,不治生業,整天在家研究易經,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個人用蓍草算卦。據說他有幾卦算得極靈。有一家,丟了一只金戒指,懷疑是女傭人偷了。這女傭人蒙了冤枉,來求張先生算一卦。張先生算了,說戒指沒有丟,在你們家炒米壇蓋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時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這樣準,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壇蓋子上呢?不過他的這一卦說明了一件事,即我們那里炒米壇子是幾乎家家都有的。

   ⑸炒米這東西實在說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預備,不過取其方便。用開水一泡,馬上就可以吃。在沒有什么東西好吃的時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來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點心。鄭板橋說“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說其省事,比下一碗掛面還要簡單。炒米是吃不飽人的。一大碗,其實沒有多少東西。我們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橋所說“佐以醬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現在歲數大了,如有人請我吃泡炒米,我倒寧愿來一小碟醬生姜,--最好滴幾滴香油,那倒是還有點意思的。另外,還有一種吃法,用豬油煎兩個嫩荷包蛋--我們那里叫做“蛋癟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這種食品是只有“慣寶寶”才能吃得到的。誰家要是老給孩子吃這種東西,街坊就會有議論的。

   ⑹我們那里還有一種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鍋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們那里,餐餐吃米飯,頓頓有鍋巴。把飯鏟出來,鍋巴用小火烘焦,起出來,卷成一卷,存著。鍋巴是不會壞的,不發餿,不長霉。攢夠一定的數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來。焦屑也像炒米一樣。用開水沖沖,就能吃了。焦屑調勻后成糊狀,有點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⑺我們那里的人家預備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來還有一層意思,是應急。在不能正常煮飯時,可以用來充饑。這很有點像古代行軍用的“糒”。有一年,記不得是哪一年,總之是我還小,還在上小學,黨軍(國民革命軍)和聯軍(孫傳芳的軍隊)在我們縣境內開了仗,很多人都躲進了紅十字會。不知道出于一種什么信念,大家都以為紅十字會是哪一方的軍隊都不能打進去的,進了紅十字會就安全了。紅十字會設在煉陽觀,這是一個道士觀。我們一家帶了一點行李進了煉陽觀。祖母指揮著,特別關照,把一壇炒米和一壇焦屑帶了去。我對這種打破常規的生活極感興趣。晚上,爬到呂祖樓上去,看雙方軍隊槍炮的火光在東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陣一陣地亮著,覺得有點緊張,也覺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飯,這一晚上,我們是沖炒米、泡焦屑度過的。沒有床鋪,我把幾個道士誦經用的蒲團拼起來,在上面睡了一夜。這實在是我小時候度過的一個浪漫主義的夜晚。

    ⑻第二天,沒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⑼ 炒米和焦屑和我家鄉的貧窮和長期的動亂是有關系的。

[端午的鴨蛋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汪曾祺端午的鴨蛋教案

2.《端午的鴨蛋》課件

3.小班教案《認識雞蛋和鴨蛋》

4.《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5.日月水火教案教學設計

6.動物過冬教案教學設計

7.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8.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9.小數除以整數教案教學設計

10.我喜歡教學設計教案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 | 亚洲精品天堂久久 | 日韩AV一本二本在线观看 | 在线亚洲精品国产二区图片欧美 | 三级三级久久三级久久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四区五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