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想]
文學名作是語文教材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歷來是閱讀教學的重心所在。而解讀文學名作的文藝理論性文章學生讀得不多。如果說文學名作本身是感性而鮮活的,學生會愛不釋手,自覺投入,那么我們不得不考慮到面對理性而呆板的文藝評論,學生可能會眉頭緊鎖,產生畏難情緒。因此,我想緊抓名作本身,以血肉豐滿的小說為平臺引出學生對作品的原始解讀,再順其自然引向小說理論家伍爾夫對《魯》這一作品的解讀,從而把學生從感性的“讀”引向理性的“評”這個層面上。同時,緊扣課文,集中精力讓學生了解伍爾夫解讀小說的切入點--“小說家的透視法”,再聯系文中提到的讀者的透視法和學生解讀小說的過程來體味像伍爾夫這樣的小說理論家和文學批評家是如何解讀文學名作的,從而使學生獲益,覓得一些解讀名作的方法和技巧。最后讓學生以讀過的文學名作為例,進行兩種透視法的比較分析,從而提高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從教學論的意義上說,這是引導學生再次發現的一個過程,也就是用他們自己的視角,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名作及作者,讀出自己的心得,讀出自己新的見解,讀出自己的個性。這無疑是十分有意義的。
[教學目標]
一、讓學生概括《魯濱孫漂流記》的主要情節,并談談讀后的感想。
2狽錘雌范簾疚模把握作者伍爾夫解讀《魯濱孫漂流記》的基本切入點--“小說家的透視法”。
3倍員確治鱟骷業耐甘臃ê投琳叩耐甘臃ㄖ間的關系。
[教學重點]
目標2。
[教學難點]
目標3。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提前一周讓學生閱讀小說《魯濱孫漂流記》或播放碟片。
[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激趣
大家有過出外遨游,探險漂泊的夢想嗎?那么試想一下,你們都會有哪些經歷呢?(學生自由發言)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因不滿于當時社會的黑暗與動蕩,假想了“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世外桃源,盡管它與世隔絕,但居住其間的人卻“怡然自樂”。英國小說家笛福的名作《魯濱孫漂流記》中主人公魯濱孫因著一心要遨游探險的想法,幾次出海,最終流落荒島,關在那里經歷了長達二十多年的孤獨生活。如何來解讀這篇小說呢?英國意識流小說家、小說理論家和文學批評家伍爾夫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板書課題)
二、重溫原作,引入課文
1鼻胙生概述《魯濱孫漂流記》這篇小說的主要情節。
2(多媒體播放魯濱孫的航船觸礁這一情節)如果寫到魯濱孫九死一生,爬上荒島這一情節時,笛福請你為他往下續寫,你會如何寫下去?(請2-3名學生簡述續寫思路)
3彼伎跡何什么以上同學的續寫各不相同?為什么他們與作者笛福的思路也完全不同呢?
4蔽頤悄艽詠裉煲學的伍爾夫的文章里找到上面這一問題的答案嗎?(將問題引向本文)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邊讀邊思考以下問題:
1笨撾牡3段中說“《魯濱孫漂流記》是一個恰切的例證”,作者要用這部小說證明什么呢?
2斃∷導業耐甘臃ㄖ甘裁?它對我們解讀小說有什么作用?
四、課堂小結
《魯濱孫漂流記》是英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的小說經典之作。有著豐富創作經驗和嶄新的小說創作理念的小說家伍爾夫對其進行了獨具慧眼的解讀和評論。她告訴我們全面掌握小說家的透視法是我們解讀小說的良法之一。課下讓我們再讀文本,進一步了解作者是如何分析笛福的透視法的。
五、布置作業
反復研讀課文,思考課后練習題一、二。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說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說由于讀者的經驗和思維方式不同,他們對世界的看法,對小說情節及人物的理解都是獨一無二的。而我們要深入解讀一部文學名作,就必須爬到小說家的肩上,通過他的眼睛觀察。本節課,讓我們借助伍爾夫的慧眼來分析一下笛福的透視法。
二、深入分析,攻破難點
1鼻胍晃謊生朗讀第1段,其他學生思考:作者讓我們在探討作品的過程中,要有一場“孤獨的戰斗”,這場“戰斗”指什么?
2弊髡吒嫠呶頤僑綰尾拍莧〉謎獬 罷蕉貳鋇氖だ呢?
3奔體朗讀課文第2段,說說作者在這里舉哈代和普魯斯特要引出哪個概念?
4彼娜誦∽楹獻魈致郟鶴髡呤僑綰畏治齙迅5耐甘臃ǖ?
三、比較分析,加深理解
1鼻胝頁鑫鬧泄賾謐骷彝甘臃ê投琳咄甘臃ǖ姆治觶談談兩種透視法的關系。
四、拓展運用
1蔽囪П疚氖保大家是怎么解讀《魯》這部作品的?學了本文之后,作者的解讀對你有哪些啟示?對作者的解讀,你有哪些看法或補充意見?
2筆宰旁擻米髡叩慕舛練ɡ唇舛聊忝鞘煜さ奈難名作。
五、小結全文
雖然這篇文藝評論文行文較為含蓄,多用一些生動、形象的語言曲折地表達觀點,但透過作者伍爾夫的深入分析,我們知道了“掌握小說家的透視法”是解讀文學名作的一條良徑,今后同學們不妨一試。
[附]板書設計
讀《魯濱孫漂流記》
[讀《魯濱遜漂流記》(語文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