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州市刁鋪中學 225323
[摘 要]:“做中學”是在素質教育大背景下興起的一種科學教育模式。本文將“做中學”與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比較,指出“做中學”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相對于傳統教學方法的優越所在。然后結合我國中學語文教育的現狀,闡明“做中學”是摒棄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應在中學語文課堂大力推廣。
“做中學”是指我國教育部和科學技術協會開展的旨在促進我國中小學科學教育發展,實現素質教育目標的一項重大教育改革計劃。這一計劃已經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開始了試點嘗試,雖然時間不長,但已初見成效,受到各界好評。
那么,“做中學”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教育模式呢?所謂“做中學”就是通過解決具體的問題進行學習。在這種學習方式中,提供的學習材料是一系列的問題,學習者的任務是利用已有的知識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學會解決其他類似的問題。就目前的研究論文及實踐成果來看,這種教學模式更廣泛地應用于動手要求較多的學科之中,如物理、化學、生物等理科類學科,而在語文、政治、歷史等文史學科領域則鮮有嘗試。是這些學科本來就不適宜實施“做中學”的教學模式呢?還是目前沒有找到一個切實可行的操作方式將這一先進的教學理念引進這些學科領域?本文就是想通過筆者在教學中的思考和嘗試,來探討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不會拒絕“做中學”!
行文至此,就不得不首先來回顧一下傳統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傳統的中學語文課堂一向以教師為中心,它視學生的學習為單向性接受,教師的授課為單向性注入,教師成為教學主體,而學生成為客體。這種觀念以為把人類已有的文化傳遞給學生便萬事大吉,根本未重視培養對象的獨立人格,忽視了學生的獨立性、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概言之,這是一種“傳授--承受”的教學模式。雖然,在新課改的勁風吹拂下,為了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更多教師開始引入“課堂討論法”,認為這樣就可以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但這種討論法依然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問題的提出者、引導者,由誰發言,如何發言都由教師確立。有些老師雖設計了一些較開放的討論題,但由于課堂時間有限,而教學任務又必須完成,往往是在學生興致正濃時突然剎車。因此,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質仍然是“學生的嘴說老師的話”,還是一個被動接受學習的教學模式。
那么,作為我國教育部大力推薦的“做中學”教育模式又是怎樣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呢?從教學方法論的角度,我們所說的“做中學”,是一種問題--發現教學法。與傳統的傳授--接受教學法相比較,這種教學法是指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通過對問題的獨立研究來發現、獲取知識的教學。這種教學模式的核心是要求學生通過對問題的研究獲得經驗和學習知識,以發展自己的創造才能。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突出了學生的主導地位。顯而易見,“做中學”的教學模式相對于以系統知識的傳授和教師主宰課堂活動為主要特征的傳統教學法有許多優點。從問題入手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進行獨立研究需要學生自己去計劃和探索,有助于提高他們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研究獲得的知識,理解得更深,記得更牢。
由此看來,“做中學”教育理念的到來必將給中學語文傳統教學模式帶來一次全方位的沖擊。而要把“做中學”這一教育新理念真正引進中學語文課堂,教師頭腦中首先要確立二個原則。
一是教師指導學習和學生研究學習相結合的原則。“做中學”強調學生的能動參與意識,但并不排除教師的學習指導,相反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學習指導要求。葉圣陶認為,語文教學的具體目標在于使學生“自能閱讀,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又認為,教學“無非是教師幫著學生學習的一串過程”。因此,“做中學”離不開老師的精心指導,尤其是剛開始起步時,老師更要提供一些精心設計的問題讓學生去研究,“扶”著學生走一程,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研究學習方法。
二是獨立研究和合作研究相結合的原則。“做中學”雖說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但往往要求學生自選主題,自我解決,這完全尊重了學生的能動自主意識,積極培養學生的個性。因此,個人獨立研究是開展這一教學模式的最基本形式。但由于當前學校圖書的藏量、學生個人文化的積累以及時間的限制等因素的制約,學生個人的力量往往難以解決復雜的問題。因此,學生之間必須充分交流、切磋,將自己的信息資源共享,最大程度地占有資料,相互啟發,相互爭論,從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識。
思想觀念更新了,我們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更新也就水到渠成了。對于一個中學語文教師來說,最令人頭疼的恐怕就是語文基礎知識的講解和積累了。一方面,其量可用浩如煙海來形容;另一方面,該知識點又枯燥無味,學生普遍興趣不高。于是,掌握這一知識點就成了一個痛苦的歷程:教師在上面講得唇干舌燥,學生在下面聽得昏昏欲睡。這次也許勉強記住了,幾天以后又十成忘掉了八成。期中考試時錯了,期末考試時可能還會錯。于是乎,師生一齊哀嘆,語文難教、難學。言辭激進者則又大肆抨擊目前的應試教育,指責學生負擔過重。但如果用“做中學”的理念來面對這一難題時,情況會不會是另外一種局面呢?在高三字詞專項復習告一段落后,我組織了這樣一次測試:全班分成若干個小組,每一個小組承擔出一份試卷的任務,并且附一份詳細的答案。然后我從中選取一份質量較高的試卷做考卷,考后的批改、賦分、評講也全部由命題者擔當。結果,這一次嘗試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自己主動積累基礎知識的興趣,學生掌握這一知識點的牢固程度也明顯高于往年。“做中學”的教學模式在中學語文課堂上初顯身手。
如何處理好課文是擺在每一個中學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棘手的問題。傳統的認識是把課文當成語言訓練的工具,有的還當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結果把語文課上成“思想政治教育課”,過多地強調文章的思想傾向,作家的階級成份,政治立場,忽視作品豐富的人文內涵。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作為教育對象的學生被訓練為做題和分解文章的機器,對語文課失去興趣。實際上,語文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其性質應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這種觀點現在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語文教育工作者認同。因而語文課是培養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質的重要渠道,應該看到語文課文豐富的內涵,應該根據文學作品自身的特點,啟發、誘導學生來學習,從而培養運用語言的能力,獨立思考的習慣、感受美的能力,促成完善的人格和成熟的信仰。“做中學”的教育理念正是從這一角度出發的一種全新的教育思想。依據這一理念,在教學高中第六冊的文言文單元時,我把單元作為一個整體來教學。本單元是司馬遷的專題,其中又有一篇文章是寫屈原的,這兩個人有相似的人生遭遇,卻又有不同的人生抉擇。于是,我在單元教學之前,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研究課題:借助工具書突破文言障礙,深刻理解課文,比較屈原和司馬遷不同的人生軌跡,評價二人不同的人生抉擇,從而樹立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一經提出,激發起學生極大的興趣。為了完成這一課題,學生以空前的熱情來研讀《報任安書》和《屈原列傳》,不懂的字詞查字典、問同學、求老師。到了正式講課,我只須把重點字詞和特殊句式稍加點撥,學生便能流利地翻譯全文。同時,學生還寫出了《生死抉擇》、《屈原,你該不該“死”》、《隱忍與茍活》等多篇高水平的研究報告,既掌握了基礎知識又陶冶了學生情操。“做中學”的教學模式又幫助我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嘗試。
作文教學更是“做中學”的一片樂土。一篇完整的作文教學過程,應該是伴隨著一篇文章的誕生進行“全程”訓練的過程。以學生寫出的第一篇文章為起點,針對這一篇文章,教師將寫作知識、例文參照、具體講評、范文賞析等一系列教學手段,有重點、分步驟地貫穿到學生認識和再實踐的活動中去,也就是讓學生審視自己的作品,分析比較,找出差距,一次次將自己的作品修改、完善,直到作品變了樣,自認為是佳作為止。這樣,從實踐始,到實踐終,學生真正參與到寫作活動中,并確實感受到進步,才算完成了以學生實踐為中心的訓練過程。這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不能離開學生的實踐。對此,我們可以采用學生自行批改和同學相互批改的方式,盡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作文教學活動中來。這樣,每次作文都能讓學生找到興趣,也能讓學生每一次作文都有收獲和提高。一年訓練下來,在暑假我只給學生布置了一道語文作業:給定若干參考題目,每人編著屬于自己的第一本書!自著,自編,自行設計,自己裝訂。結果,九月學生歸校,把一本本沉淀淀的作品擺在我的案頭,被我珍藏至今。“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又給了我一次難忘的記憶。
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在于讓學習者認識美、把握美、追求美、創造美。而“美”產生于勞動中,因此,只有真正動起手來,才是回歸語文教學真諦的必由之路。“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將會為每一個語文教師開辟出一片更為廣闊的教育新天地!
參考資料:
1、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
2、劉穎《語文教學,世紀末的尷尬》
3、刁瑞珍《中學語文教學論》
4、沫光雨《學生自主性發展與教師的關系》
5、繆水娟《開設語文專題研究課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6、劉智運《創新性學習--面向21世紀的學習理論》
[中學語文教學不拒絕做中學(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中學語文教學課件
4.中學語文教學計劃
7.關于做最美教師演講稿
10.中學教師節的校園廣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