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送友人》教學案例及反思(蘇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1-1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李白《送友人》教學案例及反思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誦讀、體會詩歌語氣并會背誦詩歌,了解李白的創作風格。

          2、能力目標:品味詩歌語言,分析其表現手法,領悟詩歌鑒賞方法。

          3、情感目標:感受詩人通過詩歌所抒發的思想感情,領會作者朋友的深摯感情。

重點與難點:通過品味詩歌語言領會詩人所運用的手法及抒發的感情。

教學方法:引導、交流、點撥。

課堂實錄(節選)

一、 導入新課:

    大家回憶一下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引導學生齊背)。詩人為何說“君問歸期未有期”?(停頓) “好男兒志在四方”古代許多文人立志遠圖,報效國家或羈旅他鄉,然而古代道路崎嶇坎坷,交通工具落后,親友之間一別多年再會難期,正所謂“歸期未有期”所以他們更重別離,因而備酒餞行,折柳相送,以詩相贈,來表達離愁別緒。所以,多數送別詩情調低沉,那麼,李白的是否也是這樣?咱們今天就賞析一首送別詩--李白的佳作《送友人》。

二、了解李白(引導學生回憶交流,略)

三、誦讀與品味:

1、學生自讀體會

2、引導學生展示

3、誦讀語調交流

老師: 誰來點評一下這首詩的語氣?

學生1:老師,我覺得這首詩雖然是送別詩卻毫無哀傷之意。

學生2:我也有此感覺,所以讀的時候應明快達觀一些吧。

老師: 從哪里看出來的?

學生2:描寫的景物空闊遼遠,“蕭蕭班馬鳴”中的“鳴”顯出一種豪氣,而“蕭蕭”豪邁中蘊涵著凄涼。

老師:你能給大家作個示范嗎?(此生讀詩)。

老師(面向大家):讀得如何?---全班掌聲響起。

老師:大家的眼睛很明亮,對你表示贊許。---下面咱們齊讀一遍,讀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情來,開始。

老師:看來大家感受比較深刻,讀得很好。大家是怎樣理解詩人情感的?(停頓)語言是傳情達意的工具,作者也是運用他們最精練的語言來表達其最深摯的情感,能否從其他的地方舉一些語言運用精練的例子?

學生3:“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

老師:好在哪里?

學生3:這里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春天寫活了,寫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機。

老師:說得好!還有嗎?

學生4:“僧推月下門”中的“推”與“敲”的故事。若用“推”就是說門是僧人自己關的,表現出他的孤寂;若用“敲”則說明還有其他人但是卻能產生以聲襯靜的效果。

老師:有道理,認識很深刻。

學生5:老師我能舉一個非詩歌的例子嗎?

老師:當然可以。

學生5:《風雪山神廟》中“那雪下得正緊”中的“緊”字,寫出了風的緊雪的急,還烘托出當時那種緊張的氣氛。

老師(微笑):看來你是一個細心而善于思考的人啊!(面向大家)其實他們剛才所說的是動詞和形容詞,究竟還有沒有其他的詞語?下面咱們就具體品味一下這首詩的語言。請再讀一遍這首詩,找一下詩中都有哪類詞語。

學生6:名詞、也有動詞、形容詞。

學生7:還有數詞和量詞。

老師:請舉例說明。

學生7:名詞有“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斑馬”、“游子”,數詞和量詞有“一”、“萬”和“里”。

老師:其他的呢?

學生8:動詞有“橫”、“繞”、“征”、“揮手”。

老師:這些詞都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呢?大家交流一下。(2分鐘)

學生9:青山和白水,比較明麗,然而孤蓬、浮云、斑馬給人飄泊不定之感,與游子相照應,但是我卻不明白,既然這樣,為什么還寫那色彩明麗的山水呢?

老師:大家說呢?(學生疑惑)。

老師(引導):李白是什么性格的人呢?

學生9:他是浪漫主義詩人,是比較樂觀的人。

老師:那麼,這首詩送別詩,有沒有哀傷之意呢?

學生9:沒有。這正表現了李白的豁達與樂觀

老師:所以這首詩雖為送別詩卻感而不傷這就是源于李白的達觀的高貴品格。

老師:那些動詞呢?大家認為哪些更好?

學生:“橫”、“繞”

老師:好在哪里?--(學生疑惑)。

老師(引導):首先要看這兩個動詞前后分別連接的是什么詞。比如說“橫”,前后連結的是名詞,綜合考慮,然后再跟“繞”的運用對比。

學生10:“白水繞東城”, 水是動的,那應該是“繞”把水的動態寫出來了吧。

老師:說得很好,“橫”呢?

學生8:“橫”描繪出了山的靜態。

老師: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學生11:老師,這樣看來,“一”和“萬里”也應綜合考慮了。也就是說在此一別就是萬里,有一種惜別之情,而“斑馬”又增強了這種感情。

老師:對。大家的發言很精彩。著首詩在同學們的積極探討下越來越清晰了,所以我們通過品味詩歌語言,就能夠了解詩人,就能與他們進行時空對話。其實這里所說的名詞就是詩歌中所說的意象,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意象語言,那么,什么是意象呢?大家已經體會到,它首先是客觀物象,其次還寄托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其實還有一類語言叫做情感語言,如“鴻雁不堪愁里聽”、“萬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愁”、“悲”還有常出現的獨“斷人腸”等,就直接蘊寄作者的情感。而其他的詞,如動詞、形容詞、數詞等,我們就稱他為特定詞語。鑒賞詩歌時,我們都應該認真品味。                               

                                       客觀物象  

                         意象語言     

                                        寄予情感

                         情感語言   如:其他詩歌中的“愁”、 

點撥與展示 :思想情感              “悲”、“獨”等。

                                

                         動詞,如:這里的“繞”、“橫”。 

                         特定詞語 數量詞,如:“一”、“萬里”。

                         形容詞,如:蕭蕭  

老師:那么,這首詩的表現手法能否體會出來?     

學生7:用了較多的意象,應是借景抒情吧。

老師:對,那么誰能夠從表現手法思想情感上對這首詩總結一下呢?

學生2:這首詩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老師(點拔):借什么景呢?也應具體說出來。比如借“孤蓬”、“浮云”、“落日”、“斑馬”表達了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然而詩中的“青山、白水”色彩明麗給人以感而不傷之意,表現出李白的達觀的高貴品格。

老師:下面就請同學們從品味語言入手去鑒賞下面一首送別詩---《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以表現手法和思想內容為重點。(以下首先學生自己品味,然后學生交流、展示,老師點撥、總結。)

回顧與反思

“詩歌與散文”新課程目標指出:“培養鑒賞詩歌和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可見,它對我們的要求是:一、培養鑒賞詩歌的興趣;二是使其獲得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那么,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怎樣辦呢?我認為應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感悟、品味、交流,在感悟品味中,培養其鑒賞興趣,在交流中逐步獲得審美情趣,并在這個過程中使其逐步認識鑒賞詩歌所運用的一般方法。

另外,從平時的學生做詩歌鑒賞題的情況來看,鑒賞無從下手,組織答案沒有語言可寫。其根本原因,一個是不知如何鑒賞,另一點就是鑒賞時沒有清晰的抓手。我想,運用這種課堂模式,就能夠彌補學生的這種缺陷,使其領會到怎樣鑒賞,從哪里著手鑒賞,鑒賞時有話可說,同時能夠培養其語言表達能力。

最后,應該說一下目標的設置了。當時綜合考慮新課標和學生現實狀況兩個因素,于是就設置了這三個目標,基本上是按先讀后品再背,最后鞏固拓展的方式進行的,其中以品味語言為中心,因為在品味語言時,其詩歌手法(表現手法學生已有較多認識)和思想內容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然后再經方法點拔使其徹底清晰。

 

[李白《送友人》教學案例及反思(蘇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送友人李白閱讀答案

2.李白《送友人》閱讀訓練附有答案

3.高中化學選修5《鹵代烴》教案設計

4.古代詩歌散文選修教案

5.文具安全教案及反思

6.小班《春雨》教案反思

7.認識6的教案與反思

8.教案活動反思

9.《Whose bag is this》教案及反思

10.《春天》教案與反思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免费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 | 伊人大杳蕉一本v视频 | 亚洲高潮在线播放 |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一区 | 真实的国产乱××××在线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