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要用“美”來吸引學生,其宗旨就是在教學中實施美育。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在我國語文教育傳統上,美育思想源遠流長,從孔子的“詩教”主張到蔡元培的美育方針,都對美育思想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那么,什么是美育呢?美育,即審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它是培養提高人們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教育;是陶冶性情、凈化情感、美化生活的教育。當今的審美教育的任務在于培養一代新人的審美感受、審美鑒賞、審美創造的能力。在《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從語文學科的性質、特點出發,提出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明確規定了語文教學的美育任務。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呢?下面就這個問題淺談一下筆者的幾點拙見。
一、美“讀”:感受直覺的美
美讀是感知語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獲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徑。它能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把文中的人、事、情、物躍然紙上,讓學生感受到直覺的美,感受語言的魅力。所謂的美讀就是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吟誦課文,讀者如文中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在美讀過程中去與作者溝通、對話,去體味百態人生,去品讀點滴生活,在與作者的對話中感受文章,感知情性,獲得理解的提升。比如學習《背影》時,初看時,學生很難把握作者在平實的語言中那種真摯的情感,特別是初中的學生沒有這種親身的經歷,從小就一直在父母身邊長大,對父母的情感還不能完全理解,或者理解不夠深刻,就不能體會那種父親對兒子無私的愛和兒子對父親崇敬的愛。要求教師在示范朗讀時注意語氣的平緩和深沉,在平實的語言中讀出愛意。這樣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慢慢地體會父子之間那種難以割舍的真情。再比如讀李清照后期作品《聲聲慢》,由于李清照特殊的經歷,作品中充滿了難以言喻的對個人對國家的一種哀怨之情,在教讀時,讓學生在了解背景基礎上把握節奏和聲調,在反復朗讀中去體會作者顛沛流離、國破家亡的滄桑之語。美讀時,要注意要用普通話,讀音要抑揚頓挫,語調要有變化,要隨著文章的感情跌宕起伏,如此朗讀,自然會領受文章的美感。
二、美“感”:抓住情感的美
美感美感,情感是關鍵。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曾把美育稱作“情育”,可見情感對美育的極端重要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帶入文章特定的情境,讓學生產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的感受,再通過自身體驗,產生對審美對象肯定或否定的審美評價,在心理上產生感受,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使自己在對文章人物的審視和評價中得到性情上的陶冶,真正認識真善美假惡丑,凈化自己的心靈。比如在學習《故鄉》時,讓學生去比較兒時的故鄉和現時的故鄉,兒時的閏土和現時的閏土,讓他們在比較中體會兩種不同的情感:對故鄉似舍難舍,似分未分;對故鄉人似近非近,似親非親,認識它們背后的原因,在情感認識中去認識文章的內涵和意蘊,從而達到深刻挖掘文章中心的目的。再比如《岳陽樓記》,在學習時,讓學生領會悲喜兩重天的情感,悲境中的去國懷鄉,憂饞畏譏;喜境中的心曠神怡,寵辱偕忘。在對情感把握中,體會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這些情感的體驗來源于教師的“外”情移植和作品“內”情的感化。列夫托爾斯泰說過,要把自己體驗的情感傳達給別人,“使別人為這些情感所感染,也體驗這些情感”。在文學審美教育中,教師體驗的情感來源于對作品所蘊含的情感的體驗。這種體驗越深,傳達時就越能引發學生更深刻的美感。在美“感”過程中,要讓學生從字里行間把握作者的每一滴情感以及情感的變化歷程,做到心中有情,筆下有意。
三、美“形”:把握形象的美
俄國著名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形象在美的領域中占著統治地位”,“美是在個別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的思想”。美和形象聯系在一起,離開了形象就談不上美與美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緊扣文章的藝術或情境形象,通過對藝術或情境形象的分析來提升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從而提升審美境界。比如在學習《我的叔叔于勒》時,要注意分析文章幾個重點人物的形象,從盼于勒,趕于勒,贊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幾個情節中去認識菲利普夫婦的唯利是圖、自私冷酷的性格特點,從“我”的那一聲“先生”的稱呼中領會未泯的良知和一顆善良的心,從而領會資本主義的人情冷暖,把握作者筆下流動的“美”,無論人物是功利的還是非功利的,都能教會學生生活的真實,真實就是一種美。再比如《春》,通過作者對春形象的描繪,讓學生即使不在春天里也能感受春濃郁的氣息,春花、春草、春風、春雨沐面而來,領會花的爛漫,草的生機,風的溫和,雨的細爽連綿。讓春的形象再現眼前,展現一幅生機盎然的景象。春,又一次回到了身邊,這就是形象的魅力。好的作家總是讓形象在讀者眼前不停徘徊,通過把握形象來把握美,讓讀者也嘗試在生活來捕捉美。對形象美的把握越具體,就越能發現文章的“美”,作者的“美”,也使自己的審美能力得到大大提升,為自己創造美奠定基礎。
四、美“悟”:體會愉悅的美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種賞心悅目的快感。”這種愉悅感是一種舒暢透徹的感受,是一種呼吸新鮮自由空氣的感受。這種欲罷不能,欲說還休的感受只能在對文章透徹領悟基礎上才能顯現出來。它不夾雜任何的功利,它是“在審美的王國中,人類擺脫關系網的一切束縛,把人從一切物質和精神的壓力中解放出來”。它是文章解讀的最高境界,它可以讓你“三月不知肉滋味”,也讓你產生“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感嘆。如教讀王維《使至塞上》,其中的一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如果只是讓學生去直觀體驗,這還遠遠不夠,頭腦中光有形象,缺乏理性的思考,就很難達到感悟的境界。相反,如果讓學生自己去品味每一字,感悟每一個字所帶來的意象,然后去體會它“一字不能少,一字不能多”,如《紅樓夢》中香菱所言“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字,竟再也找不出兩個字來。”帶著這種感悟去閱讀,從而使閱讀進入一個嶄新的層面。在長期的積累中,學生已有的中國文學所特有的文化現象和文化心態就會對閱讀產生影響,在文學筆下,“梧桐的多情,丁香的憂愁;白楊的灑脫,楊柳的纏綿;牡丹的富貴,荷花的脫俗;鳳凰的高貴,杜鵑的悲涼”,這些情感和心態自會與文章融合一起,產生新的意境。當學生完成了這種感悟過程后,他們所得到的收獲是空前的。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人的力量和可能性是不可窮盡的。一個學生可能在一整年里都沒有把某種東西弄懂弄會,可是終于有那么一天,他懂了,會了。這種‘恍然大悟’的內在精神力量,是在學生的意識里逐漸積累起來的,而且我們做教師的人,是在用自己的信心幫助它的積累。”
語文教學為美育開辟了“英雄用武之地”,美育使語文教學生動活潑、富有情趣。今天,我們的時代需要美,我們的生活需要美,我們的心靈需要美,我們的教學需要美,所以我們的任務就是要陶冶美的心靈,釀造美的甘泉,播下美的種子。如果語文教學沒有一條美育的清泉,就不能綻開學生心中美麗的花朵,結出豐碩的美麗之果。
[淺談美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2.淺談教學中的課件
4.幼兒教育美育論文
6.教師隨筆小學語文
10.中學語文教師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