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材簡析
《靜夜》是初中三冊的一首具有古典詩歌韻味的新詩,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面對當時中國的現實,詩人感到失望、痛苦、苦悶。第一節寫實,語言簡練,對仗工整,瑯瑯上口,詞句貼切,描繪了一幅動態、柔和、寧靜、朦朧的靜夜景,抒發了對故鄉的思念,流露出淡淡的愁傷;第二節想象,以設問開始,以反問結束,聯想一幅凄婉動人的鮫人對月流珠的圖景,抒發追尋情,表達了憂國情、愛國情。通過本詩的學習,使學生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領悟詩歌的意境,豐富想象,陶冶情操,獲得美的享受。
二、 教學目標
1.能力目標:使學生體會聯想和想象的表現作用,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學習詩的凝煉,含蓄的語言及修辭方法;學習朗讀,培養對詩歌的愛好。
2.情感目標: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體會詩人所飽含對光明、理想、祖國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進而達到純熟的境界。
三、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使學生體會詩所飽含對光明、理想、祖國的情感
2、使學生理解詩的凝煉、含蓄的語言以及修辭手法
難點:使學生體會聯想和想象的表現作用,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 教學過程設計
1.師生互動,創設寬松的教學氛圍
老師激情導入,設計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中的一休最喜歡做的一個動作--兩手大母指按在太陽穴,閉上眼睛,靜靜地輕揉。學生的心弦被扣動,有表現自己才智的欲望,營造了民主、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
2.復習引入新課
問:《天上的街市》表現了作者追求怎么樣的生活?(自由、幸福) 表達了作者怎么樣的情思?(光明的向往)
板書:靜夜
同學們能背一背與之近似的同名古詩嗎?(《靜夜思》)
學生回答:能
現在請一位同學有節奏、有感情的背誦李白的《靜夜思》
問:詩人看見了什么?(月光)詩人由月光聯想到什么?(白霜、故鄉) 李白思的是什么?(故鄉、親人);郭沫若的《靜夜》與李白的《靜夜思》都表達了一種在靜謐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詩又表達了怎么樣的情懷呢?請大家打開書,齊讀課題。
3.放錄音,整體感知
低沉的音樂、輕柔、舒緩的節奏,把學生帶進詩中所描繪的朦朧的寧靜的靜夜中,仿佛見到了模糊的天河岸邊有鮫人對月流珠。
4.模仿聲音,齊聲朗讀
老師糾正字音、重音、節奏。
附板書:模糊(mó)(hu), 鮫(jiāo),怕會有/鮫人在岸
5.學生自由朗讀
分組討論,自由、合作、探究地學習,想想哪些是寫實的詩句?哪些是想像的詩句?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師生討論歸納,板書
6.配樂范讀,領悟旋律
配以低沉的音樂,輕柔、舒緩的節奏,老師融情于景的激情范讀。
問:①聽了老師的朗誦,你們感悟到了什么旋律?(學生討論、歸納:憂傷、迷惘、追尋……)
②哪些詩句充滿了憂傷?(學生討論、歸納:月光淡淡、籠罩著村外的松林、白云團團、漏出了幾點疏星)
③請同學們用散文筆法敘說書中的靜夜景,(學生討論、歸納:淡淡的月光就是淡淡的憂愁,故鄉的松林啊,依稀在夢中,點點落在筆下,可能身處他鄉的緣故,仿佛看到了故鄉的月光、松林、白云、疏星、勾起了詩人對故鄉親人的思念。因此,這幾句要念得充滿了淡淡的憂愁)
請同學們帶著淡淡的愁傷齊讀第一節
④哪些詩句充滿了迷惘、追求?(天河何處?遠遠的海霧模糊。怕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
老師引導學生想象畫面:凄婉的鮫人流珠。
討論、歸納:異鄉的月光令人思接萬里,故鄉的印象充滿了淡淡的愁傷,為什么?詩人聯想到那銀亮壯觀的天河被海霧籠罩、隔斷、感到困惑、迷惘、追尋,這里的天河指銀河嗎?不,是詩人所熱愛的美麗的祖國。祖國災難深重,令詩人痛心憂傷,詩人怕祖國的前途茫茫,想到多情的海霧似有泣--遠遠的海霧模糊,由此,又產生了一個令人痛心的想象--怕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
⑤鮫人真的是指魚嗎?這淚為什么而流呢?
師生討論、歸納:鮫人指的是詩人這類愛國青年,他們看到祖國的現實,天河的無處尋覓,只能遙望茫茫的大海,像傷心的鮫人佇立岸邊,對月深思,思鄉淚、愛國淚、憂心淚,化成一行行詩行,這也可視為詩人的“流珠”吧?這也可視為詩人眷懷祖國,感懷世事的心靈投射吧?
請同學們帶著這種情感朗讀第二節,讀出聯想的迷惘追求。
7.學生范讀,審美陶情,融為一體
學生領悟了詩的旋律,意境,張開想象的翅膀,一遍比一遍讀得入調,體會親切,在反復的誦讀中,欣賞景物,陶冶情操,感悟了詩中的情感,這樣的情感怎么說呢?(學生討論、歸納)
板書:表達了詩人憂國思鄉之情
8.全班齊讀全詩,賞析寫作特色
學生在有感情朗讀中,揣摩作者的語言。疊韻詞“淡淡”“團團”寫出景物的朦朧美,令人感到淡淡的愁傷;動詞“籠罩”,以動襯靜,寫出動態、柔和、寧靜、朦朧的夜景;“疏”與“漏”的照應,寫出了幾顆星透過云層無意而自然顯露出來,讓人看到一絲光明;“怕”字寫活了海霧似有情似有泣,詩人的憂與愛感動海霧中的鮫人,使人領悟到鮫人流的不是淚,而是心血、真情,語言精練、含蓄、深刻,表達得淋漓盡致。
學生在朗讀中,理解了詩人修辭的妙用,第二節以設問開始,以反問結束,令人懸念在心,言盡而意未盡;詩人引用鮫人的典故,顯得凄婉動人,真切表達了詩人憂國思鄉情。
9.全班齊讀第一節,領悟寫景美
學生練習:模仿第一節寫景,寫一段《校園月色》,用比喻、擬人、對比、疊字等修辭手法,發揮想象、聯想。
寫作之前,老師范讀《荷塘月色》片段:“月光如流水,如牛乳,如輕紗,是動態的,柔和的,朦朧的,花和葉籠罩在夢的意境中,楊柳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灌木黑影峭楞如鬼一般,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10.抽幾個學生朗讀自己的寫作,師生共同點評。
五、 作業:收集信息,拓展學習
讓學生課外收集郭沫若的詩集,如《女神》、《星空》等;賞析他的《夕暮》;閱讀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孫莉的小說《荷花淀》,體會現代作品中寫月光、月影、月色的妙筆。
六、 板書處理
板書用精煉的語言對教學內容高度概括,反映教學思路,突出教學重點,以文中的主要詞句為點,文章脈絡為線,幫助學生理解詩人寫景抒情,聯想豐富,以求自身的情感體驗去領會全詩的意境,體會作者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匠心所在。
附板書:
月光 海霧
寫實 松林 聯想 天河 想象 表達詩人憂國思鄉之情
白云 鮫人
疏星
一、課文悟讀
《靜夜》是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小詩。這首小詩寫于詩人留學日本時期,隱含了詩人當時較為復雜的思想感情。
首先,詩人描繪了一幅極其寧靜、美好的月夜晚景圖,將讀者引入到一個“平和潔凈”,的美好世界。這一描繪,既是詩人眼中的實景,更是詩人所向往的人間美好的生活。因此可以說,這一景象中流露出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種情緒的流露,與《女神》詩集中的一些篇什比較起來,顯得委婉、含蓄。
其次,反映了詩人更明慧的生命沉思。詩人由眼前之景,聯想到天河,從而引出鮫人泣珠的神話傳說。往深層次想,天上的鮫人對月流珠,不正是詩人對月深思時的心情嗎?當時,正是“五四”運動退潮后的低沉時期,面對現實,應該怎么辦?盡管詩人沒有說出,但從引用“鮫人泣珠”這一神話傳說看,詩人的用意十分明顯,即使沒有什么更好的辦法來拯救祖國,就是流下的淚也要變成珍珠,來報效祖國。從這里,我們不應只想到詩人的哀傷、無奈、惆悵的情緒,更要看到這種蘊藉的情感中,包含著對祖國深深的眷戀之心,對現實有著更深的思考。詩人后來的作品及行動,也都說明了這一點。
再次,詩人引用傳說,寫的是一個令人感嘆的凄美場面,讓讀者從中更能體會出其情之悲、其意之切,使得這首小詩更富于感染力,詩歌形象更具體。
總之,這首詩在立意上具有美妙的藝術魅力。同時,在藝術形式上,也是匠心卓異,如詩歌表現出的音韻美。八行二節詩,節奏勻稱、韻腳間隔回環,詩句錯落有致;句式間隔對應,參差中又有齊整美,其寧靜、典雅,很有古典詩詞的風味。
二、亮點探究
1.詩的第一節描繪的實景有何特點?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探究學習:
詩的第一節寫的是人間的月色和晚景。短短的幾句,描繪了一幅極其寧靜、美好的月夜晚景圖,把人帶進一個“平和潔靜”的世界。這幅晚景圖,包含著詩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聯系作者寫這首詩的時代背景,就不難理解這一點。在結構上,為第二節詩展開聯想營造了氛圍。
2.第一節中“漏出了幾點疏星.”中的“漏”字為什么用得好?
探究學習:
辛棄疾有“七八個星天外”的佳句,此句中的“漏”字同樣用得妙。從描寫的實景看,天上是白云團團,說明云并未鋪滿天空,星星自然顯露,也說明疏星只是點點,而且,“漏”字與“疏”字相呼應,更顯示了星星的點綴之美妙。從詩意看,詩人將星星人格化,人間風光美麗,星星似也不甘寂寞,也要來看一看依稀夜空下的人間美景。
3.詩人為什么要提出“天河何處”的疑問?
探究學習:
聯系《天上的街市》來思考,就不難理解這一疑問,美麗的天河,不僅有許多動人的傳說故事,更是詩人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是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去處。于是面對眼前黑暗的現實,詩人不由感嘆起來,這美好的自由世界,哪一天能到來呢?看來,“天河何處”的疑問,不僅是聯想和想像的觸發點,而且折射了詩人復雜的思想情緒。
4.你能從詩人引用“鮫人泣珠”的傳說中,探究出詩人所“泣”的內容嗎?
探究學習:
詩的第二節是詩人的想像,團團白云似海霧般讓天宇朦朧,正是這種迷離的景象,觸動了詩人的情感,于是想到了“鮫人泣珠”,鮫人為何會對月流珠呢?這是詩人藝手留白。我們可以聯系詩人當時的心境、處境,當時的社會現實,來填補這未說出的內容--是懷戀親人,期待著即將來到的甜美的團聚;是思戀家園,期待著它們走出愁霧早見清朗;是孤獨、無望,期盼美好自由溫柔的人間--總之,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著詩人對祖國、對家園、對人民的一片深情。不同的人讀著會聯想出不同的美好答案。
5.能將“鮫人泣珠”的傳說換成傳統中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嗎?為什么?
探究學習:
不能換,一是與《天上的街市》中的引用重復,缺乏新鮮感;二是牛郎織女的故事,雖也是悲劇性的,但與“鮫人泣珠”的故事內涵有區別,不能集中反映詩人對現實的深沉的思考;三是牛郎織女的故事與全詩所寫的清幽、典雅的意境和韻味不大協調一致。
三、選題設計
1.從“鮫人泣珠”看郭沫若詩中神話傳說的引用特點。
研究方法:
(1)搜集郭沫若詩中引用的神話傳說。
(2)比較這些神話傳說的內涵,進行分類。
(3)分析詩人引用的方式。
參讀書目:
詩集《女神》《星空》等;
唐駿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
《郭沫若詩詞鑒賞》,河北人民出版社。
2.從《靜夜》看《星空》中小詩的藝術特色。
研究指向:
(1)結構上的精美。
(2)詩句的勻稱,音律的和諧悠揚。
(3)語言的平易、親切。
四、備教卡片
《靜夜》在寫法上有美、雅、奇三個特點
①音韻美。這首詩不長,僅8行2節,節奏勻稱。第一節詩1、3行,2、4行分別押韻,韻腳間隔回環,詩句錯落有致。詩的1、2行及3、4行兩兩對應,句式整齊,旋律基本相同,有一種齊整的美。第二節1、2、4行押韻,句式結構與第一節相反,具有一種音樂的流動莢。全詩語言優美流暢,充滿了幻想色彩。
②環境雅。第一節詩寫景。淡淡的月光,籠罩著翠綠的松林,還有旁近的村莊。月色白而淡,是一種朦朧的美;松林綠而濃,有一種蒼勁之美。夜空明凈,月朗星稀,抬頭還可依稀瞧見團團白云,更有幾點星星點綴天幕,似從白云縫隙漏出……而這種“雅”的氛圍,是一種俗心難成的無言的教化。
③想像奇。詩人面對縹緲的星空,浮想連翩。晴夜高穹,銀河該在何處?站在村邊松林遠遠望去,只見一片白色迷蒙,如煙、似霧,虛幻空靈。而銀河岸邊,只怕有一位鮫人對月傷心,泣淚而成珠。寫作本詩時,已是“五四”運動退潮后的低沉時期,思想上的苦悶與矛盾,內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讓詩人怎能不鮫人泣珠、杜鵑啼血!
[靜夜(人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4.靜夜思的古詩教案
5.語言靜夜思教案
10.古詩靜夜思教案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