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 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
2.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篩選整合信息。
3. 體會文章所傳達的思想意義:做學術研究要嚴謹。
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篩選整合信息。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文章是跟狗有關的,看看這些小狗。課前已經布置大家去收集有關狗或者犬的成語、熟語。現在我們先讓大家來說一說,看你們都找到了哪些?(生回答)從大家所收集的資料來看,狗在我們的中國文化中還真占著很重的地位,而且我們還發現一個特點,凡是講到狗的,大都不是贊揚的。既然如此,為什么作者還說狗是說不盡的呢?作者正是從他自身的親身經歷入手,來感受這個“說不盡”。
二, 學生自讀,思考探究
(1) 問題一:閱讀文章1-4段,找出體現中西方對狗不同態度的關鍵詞
(小組討論)
西方:挖空心思 驕傲 自豪 驕寵
如嬰兒般 如情人 摟 親吻 愛撫
中方(我):驚異 惡心 不幸 恐怖
絞盡腦汁 虛偽
過渡:生齊讀第4段,思考:是否只有作者一個人對狗有這樣的看法呢?
不是,而是一種漢民族的集體無意識,是民族的。
(2)問題二:在中國,我們對待狗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找出關鍵句)
第一種: 狗在漢語的原始意味就包括著卑賤的意思。
善良的漢人對狗的成見很深
體現:狗的成語,熟語都是貶義的。
第二種:在漢語的語義形成的初期,狗和雞鴨龍馬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很受寵愛的。不走極端的漢人,有時對狗比西方人更寵愛。
體現在:狗屬于十二生肖之中,把自己的孩子稱為“阿狗”之類。
小結:由此可見,不僅在中西方存在著對狗的不同態度,就是在中國人之間,對狗的態度也是有所不同的,難怪作者要說是“說不盡的狗”。
過渡:那作者為什么要提起這個說不盡的狗的話題呢?難道作者就是在單純的寫狗嗎?
(3)問題三:作者提起這個話題的原由是什么?難道只是為了寫狗嗎?目的是為了說明什么呢?(開頭提出原由,結尾闡明目的)
明確:不是,作者提起這個話題的原由是香港嶺南大學翻譯系請作者作個報告,講一講比較文學,作者深感不易,由此以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理解作為例子作為證明。所以作者論述的應該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造成的翻譯文學,比較文化這些學問最難。 從而提醒我們做學問要嚴謹。
三, 總結:
本文以翻譯最難作為引子,通過中西方對狗的不同態度的對比,指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即使是面對同一事物,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由此得出做翻譯文學,比較文化的困難,從而評判做學問的不嚴謹,提醒我們做學術研究必須具有嚴謹的作風。
四,作業布置:
收集有關“中西文化差異”的主題方面的資料(如:“日常談話中的文化差異”,“中美飲食文化差異”,“顏色在東西方的不同運用”等等)結合資料,談談自己的看法。
板書設計:
翻譯最難 引子
說不盡的狗 (中西的區別) 自身 例子
(中國本民族的不同) 民族
翻譯難,比較文學之難,治學嚴謹 結論
[說不盡的狗(粵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