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教案(魯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12-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第一課時教案

教學目標

1. 認識孫權、魯肅、周瑜、諸葛亮的形象 

2. 解史料剪裁從屬于作者歷史觀的道理

3. 把握常用文言句式、常用文言詞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要求學生說出《史記》的體裁特點(紀傳體通史,分為本紀、世家、列傳、書、表)。讀“自讀提示”,指出《資治通鑒》是編年體通史。《赤壁之戰》的材料則來自紀傳體斷代史《三國志》。

二、介紹時代背景。東漢末年,朝政紊亂,宦官和外戚斗爭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農民起義--黃巾軍起義。各地軍閥乘勢而起,擴大自己的軍事實力,爭奪地盤,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三、難點、重點分析

(一)常用文言詞。次:①臨時駐扎。例:引次江北。②次序。例:余船以次俱進。當:①抵擋。例: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②應當。例:當橫行天下。③會。例:操當以肅還付鄉黨。方:①方法、計謀。例:助畫方略。②將要。例:方與將軍會獵于吳。③剛。例:操軍方連船艦。④方面、地區。例:挾天子以征四方。⑤古代計算面積用語,正方形(各邊長度相等)。例:地方數千里。計:①出計、謀劃。例:今為君計。②計謀。例:備用肅計。將:①將領。例:命猛將統兵數萬。②統帥、帶領。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③將要。例:將順江東下。④扶持。例:出郭相扶將。⑤助詞,無義。例:宮使驅將惜不得。蹶:①跌倒。例:一蹶不振。②使受挫。例:必蹶上將軍。立:①站立。例: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②使成。例:足以立事。③即、立即。例:公子立自責,似無所容者。乃:①是。例: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②于是。例:乃罷會。③才。例:騎乃得過。④乃至。例:蒙沖斗艦乃以千數。夷:①削平。例:今操芟夷大難。②平坦。例:夫夷以近,則游者眾。③古代我國少數民族名。例: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走:①快跑、逃跑。例: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②使逃、驅趕。例:可燒而走也。卒:①士兵。例:以疲病之卒御孤疑之眾。②死。例:魯肅聞劉表卒。③終于。例: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二)容易誤解的語言現象--二字相連卻并非雙音詞。①地方(土地縱橫各……)[例]地方數千里。②妻子(妻和兒女)[例]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③北面(面向北)[例]北面而事之。④交通(相交而后通達)[例]阡陌交通。⑤無論(不要說)[例]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⑥于是(在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

四、討論分析第一部分。第一層(1、2段):在曹操大軍壓境的情況下,魯肅、諸葛亮策動孫劉聯盟。①魯肅向孫權獻策并勸說劉備聯吳抗曹(第1段);②諸葛亮使吳,勸說孫權聯劉抗曹(第2段)。第二層(3、4、5段):孫權接受周瑜、魯肅的主張,決心抗曹,計劃出兵。①東吳內部“和”“戰”兩派意見分歧,魯肅再次說服孫權,堅定抗曹決心②孫權召回周瑜,周瑜分析敵我力量對比,促使孫權決策抗曹(第4段);③周瑜進一步分析曹操兵力,促使孫權出兵與劉備并力抗曹(第5段)。

五、教師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講讀第1段。

1.學生齊讀第1段。

2.歸納這一段的內容要點。(①魯肅向孫權獻策;②魯肅勸說劉備與孫權聯合抗曹;劉備采納魯肅意見,進住樊口。)

3.分析第1點內容。引導問;魯肅為什么要去荊州?是不是為了吊唁劉表?孫權為什么同意他去?魯肅的戰略目標是什么?用什么策略達到他的目標?他的近期目標是什么?討論小結

4.分析第2點內容。引導:魯肅的“說辭”有什么特點?劉備為什么采納了魯肅的建議?劉備欲投吳巨,是不是他的真實意圖?魯肅是怎樣取得劉備信任的?討論小結:①魯肅勸劉備“自結于東”是為了對付當前的大敵曹操,符合他的戰略策略思想;②劉備的“投吳巨”之說純系遁辭,他當時唯一可依靠的力量只有孫權;③魯肅與諸葛亮“共定交”,表現了他的誠意。

5.小結第1段:孫、劉聯盟是魯肅的本謀,這表現了魯肅的政治遠見,他一直是這一聯盟的維護者。這一聯盟的建成對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起了重要作用。

二、講讀第2段。

1.學生齊讀第2段。     

2.歸納這一段內容要點(①諸葛亮智激孫權;②諸葛亮對劉、孫、曹三方力量對比的分析以及對形勢發展的預測。)

3.分析引導:諸葛亮第一段話“海內大亂……禍至無日矣”的要害是什么?(勸孫降曹)先指出孫、劉與曹操“共爭天下”暗含什么意思?為什么要夸大敘述曹操的威力?怎樣表示求援之意?哪一句話擊中孫權的要害?答孫權“何不遂事之”一問,妙在哪里?討論小結:①強調“共爭天下”,君臣之分未定;②針對孫“內懷猶豫之計”以“北面事之”相激③以田橫“守義不辱”劉備“不為之下”為孫樹立對抗的榜樣。

4.分析第2點內容。就下面兩個題目作簡要說明:

(1)諸葛亮對劉、曹、孫各方實力的分析。劉--關羽水軍一萬,劉琦一萬。曹--主力已疲,不習水戰、降卒不服。孫--兵數萬。

(2)對未來形勢的預測:破操后天下三分。5.小結第2段:諸葛亮以友軍代表身份向孫權進言,保持了不卑不亢的態度,他針對孫權尚未最后決策的情況智激孫權,初步實現了聯吳抗曹的目的,說明他是一個卓越的外交家和戰略家

三、講讀第3段。

1.學生齊讀第3段。

2.歸納這一段的內容要點。(①曹操下戰書;②迎降派的觀點;③魯肅勸孫權勿迎。)

分析:曹操這封戰書的意圖是什么?

(威嚇孫權:“奉辭伐罪”表示師出有名;“旌麾南指,劉琮束手”說明所向披靡;“水軍八十萬”宣揚實力。)小結:企圖“不戰而屈人之兵”。試歸納張昭等人主張迎降的理由。(①政治因素--曹操“挾天子以征四方”,拒之不順;②地理因素--操占荊州,與吳共有長江之險;③軍事因素--實力相差懸殊。)從這里看出什么問題來?(曹操的戰書起了作用;東吳內部意見分歧。)引導:魯肅所說的“大事”是指什么說的?孫權既然同意他的意見,為什么不作決斷?“魯肅獨不言”說明了什么問題?他的話為什么立即得到孫權的贊同?孫權的那番話說明了什么問題?討論小結:①魯肅在關鍵時刻向孫權陳說迎降唯獨對他不利,希望他“早定大計”;②孫權主戰,但對內部意見分歧持慎重態度。(可附帶提一件史實:破曹后魯肅先回,孫權持鞍下馬歡迎他。)

四、本課小結。①曹操以咄咄逼人的口氣致書孫權,企圖不戰而屈人之兵,驕矜之心溢于言表;②東吳迎降派一時占上風,使孫權難以作最后決斷;③魯肅“逮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第三課時

一、講讀第4段。

1.學生齊讀第4段。

2.過渡問:①“肅勸權召瑜還”的目的是什么?(增強主戰派的力量。)②“拔刀斫前奏案”意味著什么?(孫權作最后決斷。)

3.歸納本段內容要點(①周瑜分析敵我力量對比;②孫權作最后決斷--出兵抗曹。)

4.分析。先誦讀周瑜的話“操雖托名漢相……保為將軍破之”。要求指出哪些話是駁斥迎降派的(開頭至“而可迎之邪”)、哪些話是分析曹操的劣勢的(“請為將軍籌之”至結尾)。引導:周瑜的觀點跟投降派是針鋒相對的,他指出孫權方面有哪些優勢?他的觀點跟諸葛亮、魯肅在大體上是一致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可就周瑜的用語“橫行天下”“除殘去穢”“操自送死”“將軍禽操,宜在今日”等提出問題,進行比較。討論小結:①孫權的優勢:政治上--為漢家除殘去穢;地理上--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軍事上--兵精足用,英雄樂業。②曹操的劣勢:有后患,不習水戰,天時不利,軍糧不足,士兵不服水土。

5.分析。孫權的政治眼光、好勝的性格;“內懷猶豫之計”“甚失孤望”作比較,指出這最后的決斷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6.小結這一段。①周瑜一出場就顯示出他在孫權決策中的作用,使主戰派完全壓倒了迎降派,東吳內部歸于統一。②孫權當機立斷,顯示了他是一位天才領導人,他的好勝性格也進一步表現出來。

二、講讀第5段。

1.學生齊讀第5段。

2.歸納本段內容要點(①周瑜再陳方略;②孫權再表決心)。

3.問:周瑜為什么夜見孫權?(孫權雖作最后決斷,但信心不足,周瑜深知這一點。)周瑜這段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雙方兵力對比和能以少勝多的道理,揭露曹操的虛聲恫嚇和不可克服的弱點。)

4.問:孫權說的“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反映了什么問題?(主張迎降的人很多。)哪些話反映了東吳的弱點?(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說明兵力不足。)“卿能辦之者誠決……孤當與孟德決之”這段話反映了孫權當時是怎樣的心態?(對勝利還沒有絕對的把握,但有決一死戰的決心。)統觀孫權說的這些話,他的目的是什么?(跟周瑜推心置腹,對周瑜表示絕對信任,這就為周瑜在指揮作戰中發揮最大的才智創造了條件。)

5.小結這一段。先提出問題:上文寫孫權拔刀斫前奏案,已作最后決斷,下面再接著寫領導人事安排(即“遂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助畫方略”這句話),行文豈不更加簡練?為什么要加上周瑜和孫權這一番對話?(表現周瑜的精明以及孫權和周瑜之間的親密關系--這也是東吳獲勝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講讀第6、7段。

(1)這兩段話內容的重點是什么?(火燒曹營--決定性的戰斗。)次重點是什么?(曹操敗退時的狼狽情形。)略寫的是什么?“進,與操遇于赤壁”寫了什么?(略寫進軍過程,交待決戰地點。)“初一交戰……瑜等在南岸”交待了什么?(略寫初戰,交待兩軍方位,為下文”東南風急”,風助火威作鋪墊)。“操乃留征南將軍曹仁……引軍北還”交待了什么?(戰敗后曹操的部署。)

(2)在赤壁之戰中,像黃蓋這樣的部將當以數十乃至上百計,為什么作者只提黃蓋一人?(在決戰中以火攻破曹,源于黃蓋倡議,有大功,非同尋常。)關于劉備,為什么只用一語帶過?(決戰中的主力是東吳部隊,劉備僅處在配合地位。)由此總結出“史筆”的特點:詳略分明;評價人物在歷史過程中的作用,寓褒貶于敘事;在敘事中顯示歷史事件發展過程的必然規律。

四、總結選材和布局特點。

 

[《赤壁之戰》教案(魯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3.人教版高一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

4.高一數學必修2教案

5.高一必修一英語教案

6.高一必修五數學教案

7.高一數學必修四1.5教案

8.高一必修四數學教案

9.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10.魯迅《社戲》教案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在线观看激情AV更新 | 中文日韩欧免费视频 | 日韩综合在线视频小说 | 五月婷婷亞洲綜合色色 | 免费人成国产网页在线观看 |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