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田鷺跡--小鷺的博客
第一課時
今天教學卡夫卡的《騎桶者》。
我這堂課對作者不作任何介紹,對文本背景也不作任何介紹,只是引導學生死死地閱讀討論文本本身。下課鈴響了,有學生說,我們正聊得有意思,怎么就下課了?
一進入課堂,我只是說,卡夫卡的文章,我們讀得很少,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他的《騎桶者》。相信同學們對這標題就有自己的想法,讀了文章后,對文章本身將會有更多的想法和理解或者不解。為了理解更為深入,我們再把全文齊讀一遍。就這樣,我們認真地齊讀了一遍,還沒有等我開口,就有同學開始說了。
“這個老板娘好像比老板壞多了。怎么就把我扇走了?”一位同學這樣說。
“好像也不是老板娘壞,他只是‘揮動著手’,只是‘用圍裙把我扇走’,這好像是‘我’太沒用了,不能全怪老板娘。做生意的人,當然為自己想啦,她只是冷漠了一點而已。”原來是一位溫州籍的同學在反駁,同時聽到了有同學的“噓噓”聲。
其實我讀著也覺得,這里作者對老板娘也沒有很大的譴責。再者我想激起同學們的爭論,不至于陷入平時的思維套路,一看到此類文章,總是認為作者批評什么,揭露什么,卻不細讀文本。于是我就說:“我好像也有這位同學的感覺哦,誰能給我找找理由嗎?”
看我這么說,還真的有同學站起來替我說話:“我也覺得,文中的‘我’自己有問題,你看,老板娘只是‘用圍裙把我扇走’,不是明擺著是‘我’太經不起‘扇’了嗎?她又沒有拿掃帚什么的趕你。這里似乎讓人覺得‘我’太渺小了,渺小得很小的風一吹,就什么都沒有了。”
“我也覺得文中的‘我’太渺小了。”又有一個同學站起來補充說,“你看第一自然段‘我這回前去,必須像一個乞丐,由于饑餓難當,奄奄一息,快要倒閉在門檻上,女主人因此趕忙決定,把最后殘剩的咖啡倒給我;同樣,煤店老板雖說非常生氣,但在十誡之一“不可殺人”的光輝照耀下,也將不得不把一鏟煤投進我的煤桶。’這是‘我’在去借煤前的所想,其實也是他當前的夢想,概括說只有兩點,其一是‘最后殘剩的咖啡倒給我’,其二是‘把一鏟煤投進我的煤桶’,后面還講了,哪怕是‘一鏟最次的也行’。這說明他的夢想很卑微,但是卻無法實現,這就是‘我’太渺小,‘我’是小人物,就好像前面我們學過的《在橋邊》中的‘我’一樣,理想僅僅是在‘姑娘’過橋時停下來美美地欣賞兩分鐘,在這兩分鐘里不數人,但這么卑微的愿望還是要無奈地被打斷……”
我充分肯定了這位同學的理解以及聯系前文的閱讀方法后,我提醒同學們注意這里“我”出發前的所想。
于是,有學生又說:“其實‘我’比較了解煤店老板和老板娘的一些情況,第一段里還有一句說‘可是煤店老板對于我的通常的請求已經麻木不仁’,他對自己的夢想不能實現也是有一點心理準備的,也可以說,老板他們原來也不見得好。”
“這里‘我’既然知道通常情況下已經麻木不仁,那么我采取了哪些特殊措施?”我為了學生的思考深入下去,追問道。
“書上說了有兩點,一個是騎著煤桶去,表明的確沒有煤了,讓他們相信‘我’,另一點就是盡量表現得可憐一點,包括‘像個乞丐’‘奄奄一息’以及說話的語氣,希望博得他們的同情。”
這時,另一個同學舉起手來要發言,他說:“我覺得,這里的‘我’也不能全怪老板娘,其實天氣也太壞了,你看,小說第一段第二句就這樣寫道:‘窗外的樹木呆立在嚴寒中;天空成了一面銀灰色的盾牌,擋住向蒼天求助的人。’還有第三句‘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爐,我的面前是同樣冷酷的天空’。這些都表明小說的基調是灰暗的冷色調,預示著人物命運的不好。”
“這位同學很敏銳,抓住了小說的調子,剛才他所說的幾句,最關鍵的是哪幾個詞呢?”為了使大部分同學的理解細化,我作這樣的追問。
“‘呆立’‘嚴霜’‘銀灰色’‘盾牌’‘冷酷’等。”剛才那位同學補充道。
“是的,這些詞把灰暗的悲慘的基調渲染出來了。這里有一個比喻很特殊‘天空成了一面銀灰色的盾牌’,但這面盾牌不是抵擋寒冷的,卻是‘擋住向蒼天求助’的。所以這么說,小人物我的命運在于作者,的確沒有完全怪罪于‘老板娘或老板’,似乎只是讓我們對小人物的不幸給予同情。”
“對老板娘他們的譴責應該是有的,文章第二段寫‘我’看到煤店老板家‘為了把多余的熱氣排出去,地窖的門是開著的。’與我的處境形成對比,他們比‘我’好多了,但最后連最次的煤都沒有給‘我’一鏟。不是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佛陀’嗎?他們尤其是老板娘怎么救見死不救呢?還是太自私了。”
“我覺得她對她老公又很好,很體貼,”另一位同學似乎又發現了什么,急于補充說,“95頁中間段這樣寫道‘他的妻子卻已經走到了他的身邊,拉住他的手臂說:“你待在這兒。如果你還固執己見的話,你救讓我上去。想想你昨天夜咳嗽咳得多厲害。只為一件買賣,而且只是一件憑空想象出來的買賣,你就忘記了你的妻兒,要讓你的肺遭殃。還是我去。”這里可以明顯感覺到她對她丈夫很好,人并不壞。”
“作者寫這一點單是為了表達他們夫妻的恩愛嗎?”
“哦,讓我聽到了,這樣還更加襯托出‘我’的凄涼悲苦,更加感覺自己的不幸。”剛才那位同學若有所悟地說。
“我覺得,這里是否還有老板娘對老板的不放心?表面是關心丈夫,內心其實是怕丈夫心軟把煤賒給‘我’?”又有一位同學補充說。
“同學們覺得有道理嗎?”我把問題拋給學生,其實經這位同學這么一說,我也覺得是如此。還有同學想對老板和老板娘到底有沒有聽到我說話提出了質疑,但下課鈴就響了。所以就有了學生說,我們還沒有聊完呢。
對此堂課也沒有作小節,就下課了。現在回想起來,課堂氣氛總體是不錯的,大多學生多動起來了,也的確思考了。但總覺得這樣自然的生成的教學內容有些零亂,我在課堂中的調控作用沒有體現出來,偶爾的次把調控,似乎倒起反作用,沒能很好的把課引導正道,反使課堂不流暢了。呵呵,這一方面與我此課備課備得不夠充分有關,另一方面對于這樣自然生成的課堂缺乏嘗試,調控經驗不足,所以顯得力不從心。今后看來要好好注意,唯有如此,課堂方達行云流水的自然之境。
第二課時
為了學習指向比較明確,今天的課沒有像昨天那樣自由的漫聊,而是我向同學提出了問題:文中的我與老板或老板娘有沒有發生對話,其結果怎么樣,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通過閱讀,同學們讀出了我的“自卑和自尊”與老板娘的冷漠或者說是冷酷,是此次對話失敗的根源。其中我的“自卑和自尊”,在文中多有體現,尤其是“我極不尋常地高高飄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頂前”是“我自卑和自尊”的集中體現。最后,同學們認為,小人物我有如此處境的原因有三:其一是我的自尊和自卑,其二是老板娘的冷漠勢力,其三是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背景。
最后,學生就此文對我們有些什么啟發談了自己的感悟。
[《騎桶者》教學敘述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4.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5.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10.幼兒騎大馬活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