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九段
虞姬、項羽故事原型出于《史記》,但《史記》及《漢書》中都沒有記載今天流行之版本,甚至未提虞、項分別。唐人張守節《史記正義》引《楚漢春秋》項羽垓下歌的虞姬和歌,辭曰:“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楚漢春秋》為漢初陸賈所撰,現認為,南宋時此書已佚。但這首五言詩似也不應能產生于秦漢交替之時。恐唐人所見,已是偽托。然而,這首五言詩的內容就成為后世虞美人詞、曲、劇的主要創意。
至遲在唐代,虞姬已開始從項羽的歷史中獨立出來,有了自己的地位。唐教坊曲有虞美人之名;南唐李后主制《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詞,纏綿千古;虞美人草亦自宋代得名,《辭源》“虞美人”條引民間傳說,沉括作《虞美人曲》,此草枝葉皆動。但這一切都不表明,唐宋之際虞項故事已有了今天版本的雛型。
有關霸王別姬的可定原創版本,當推明代甄偉《西漢通俗演義》及沈采《千金記》。后者明確有《別姬》一幕,為第三十七出。大意為,虞姬求死,項羽付劍于彼,虞自刎后,項割其首懸于馬頸。清逸居士依據上述二本,別創《霸王別姬》,后由梅蘭芳、楊小樓改編居現代劇情,并成為他們的代表作。虞、項之別的民間流傳肯定又早于明代。《水滸傳》“魯智深大鬧五臺山”一回有歌諺曰:“九里山前作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順風吹動烏江水,好似虞姬別霸王。”這或許是可以見到的虞、項之別的最早紀錄。盡管司馬遷沒有記載此別,但可以根據項羽垓下突圍后的行軍路線地名標識,及肪地名標識,及后人對此路線的確認考證,推算虞項此別的時間地點。《項羽本紀》載,項王歌罷,虞姬和畢,“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于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沒有留下別姬的時間。顯然垓下非別姬之地。《史記正義》引《括地志》曰:“虞姬墓在濠州定遠縣東六十里。”此地即今安徽定遠,距項羽突圍之垓下(今安徽靈壁東南)路程不近。如虞姬自刎于垓下,項羽攜其尸身突圍于情于理不合。所以,虞姬或廁身于八百余壯士之中。那么,虞項又于何時別離的呢?據《項羽本紀》,項羽渡過淮河后,從者僅百余人,“至陰陵(《括地志》云定遠縣西北)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可以肯定,虞姬不在二十八人中。東城在定遠縣東南五十里,距虞姬墓葬又間隔一段路程。看來,虞、項失散的最有可能地點為大澤之中。項羽一行由北南下,田父所紿之左,正是向東。陷于大澤之后,虞姬未能跟上項羽。她和多數人一樣,仍按田父指示的方向東行,最終死在日后的墓葬附近。而其死亡形式,又不為人所能斷定。必須指出,前文“項王乃復引兵而東”之“東”,似為“南”之訛。只有往南,他才有可能抵東城。總之,霸王別姬的今天模式只是藝術,而非歷史。
(原載《揚州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年4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古史雜識之霸王別姬解(項羽之死)]相關文章:
7.《楊修之死》教案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