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更衣記》導讀

發布時間:2016-5-2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更衣記》寫于1943年。張愛玲正以一個女才子的形象紅遍了上海灘,并成為當時文壇富有傳奇色彩的著名作家。我們在品味張愛玲的《更衣記》時,也就分享了人生飛揚時刻的神韻了。

這是一篇相當獨特的散文,以6000字左右的篇幅寫出了服裝的“近代史”。它把滿清以來服飾的變遷娓娓道來,但并不拘泥于對于服飾本身的瑣屑描述,而是從不同時期的服飾特點寫出當時的文化氛圍和社會心理。由這篇文章我們可以很好地理解張愛玲特有的洞察世事的機智。注意文章如何評述滿清、民國各個時期的女裝,并比較在評述女裝和男裝上的差別。

  文章的另一特色是在取喻和用詞上的靈動和準確。如“極其寬大的衣褲,有一種四平八穩的沉著氣象”、“更為苛刻的是新娘的紅裙……行動時只許有一點隱約的叮當,像遠山寶塔上的風鈴”、“一雙袖子翩翩歸來,預兆形式主義的復興”等。注意細心體味。

文章通篇都在服飾的流行與共同的社會文化之間的關聯,但又把衣服說成是每個人“貼身的環境”,“我們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注意聯系結尾的“人生最可愛的當兒便在那一撒手罷?”,來理解張愛玲對于服飾、對于人生的態度。

※ 《更衣記》是張愛玲的一篇美文。美就美在從身邊的小事中寫出了歷史的厚重之感,行文流麗華美,在語言的從容、俏麗中顯盡機智和情趣。

這是一篇描寫服裝的散文。服裝是每個女性都津津樂道的話題,每一位女性對服裝都自有一套說法,一番實踐。然而要細數服裝花樣的變化,各種搭配的套路,卻非張愛玲莫屬。張愛玲從衣著服飾的變遷中尋出了它流變的淵源。比如說:衣服由寬大變為緊身,往往源于“政治動亂與社會不靖”,因為緊匝的衣服顯得“輕捷利落,容許劇烈的運動。”又如:民國初年,服裝崇尚輕便、純真,是由于“大家都認真相信盧梭的理想化的人權主義。”其實,緊身衣也好,輕便裝也好,經張愛玲這一番史筆的解釋,便讓人覺得衣服不再簡單了。一件衣服不僅僅是人們生活的日用品或裝飾品,它更是一個時代的氛圍,一定社會歷史時期人們的心態和審美習慣的縮影。人們向來以為時裝和美只與女人有關,因為它們和女人一樣無足輕重,可張愛玲又從中看到了不僅僅屬于女人的世界:“在政治混亂期間,人們沒有能力改良他們的生活情形。他們只能夠創造他們貼身的環境--那就是衣服。”服裝的變化常常是社會、朝政安定與否的先兆或標志,服裝是一種文化。服裝又豈是小女子的獨門心思呢?一種歷史的厚重之感躍然紙上.

讀張愛玲的作品,你會發現只要一觸及服裝,文字就神采飛揚。

更衣記》顧名思義是專門描寫服裝的更新換代,自然是張愛玲的拿手好戲了。于是,行文中有掩飾不住的歡悅之情,充溢著行家里手的品品點點,時而古今對照,時而中西相比,讓人目不暇接,倘佯在服裝的大觀園里,留戀忘返。我們不妨領略一下張愛玲對服裝難言喜好的心情,對服裝獨到的鑒賞眼光:“你把額角貼在織金的花繡上。太陽在這邊的時候,將金線曬得滾燙,然而現在已經冷了。……回憶這東西若是有氣味的話,那就是樟腦的香,甜而穩妥,像記得分明的快樂,甜而惆悵,像忘卻了的憂愁。”在張愛玲的筆下,衣服是色、香、味、情面面俱到,鮮活鮮活的;說起服裝的細節,張愛玲顯然對中國衣杉上繁縟的點綴品不滿,她寫到:“惟有世界上最清閑的國家里最閑的人,方才能夠領略到這些細節的妙處。制造一百種相仿而不犯重的圖案,固然需要藝術與時間;欣賞它,也同樣地煩難。”出言不遜卻精妙得當。

文章歷數近代服裝的演變,就如同撰寫一本近代服裝史,縝密而平實。張愛玲巧妙地把個人的直感搓揉進去,不僅把清末以來服裝演變的過程從容道來,將服裝的品種,穿著的習俗說得頭頭是道,而且顧盼生姿,錯落有致。

更為難得是,《更衣記》的語言充滿了智慧。智慧是一種靈氣,一種不拘泥、出手不凡的才氣。它往往使平淡顯得超俗,遲滯變得暢快。語言的靈氣更給人柳暗花明的感覺。像寫男人與女人對衣服的感覺,張愛玲就處理得非常機智。男人常常以“妻子如衣服”來貶斥女人,張愛玲并不正面辯難,只平靜地一筆:“多數女人選擇丈夫遠不及選擇帽子一般的聚精會神,慎重考慮。”機靈地一擊,令文章妙趣橫生。

[張愛玲《更衣記》導讀]相關文章:

1.名著導讀論語教案

2.名著導讀論語的教案

3.西游記導讀課件

4.論語導讀讀后感

5.領導讀書心得體會

6.張愛玲的隨筆

7.張愛玲的語錄精選

8.張愛玲名言名段

9.張愛玲生活語錄

10.文學名著《復活》導讀及閱讀建議摘抄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精品视频 | 无遮挡国产精品网站 | 最新亚洲精品国自产在线 | 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视频不卡 | 中国三级久久精品三级 | 亚洲永久精品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