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農村初中
“聽、說、寫、讀”作文教學法
黃石鄉中心校 何小慶
我國經濟社會正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教育也不斷向前發展。新形勢下的課程改革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迫切要求和主要形式。農村初中作文教學難,已擺在突出位置,新課標要求拋棄陳舊的作文教學觀念,大膽創新,注重學生個性發展,著眼于學生素質的提高,為此作者提出“聽、說、寫、讀”四字作文教學法。
一、美化情境,“聽”出“愛”情
作文教學,和其它學科教學一樣,首先要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生氛圍,讓學生在“境”中去感受美,從“聽”中去“愛”作文。創設作文情境包括多種形式,如觀察、訪問、參觀、收集作文材料,動手做一做、畫一畫、編一編、演一演等,其中這些形式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學生就離不開聽;教師還可以找一些適合學生年齡特點,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優秀范文讓學生聽,讓學生產生羨慕、“忌妒”感。同時讓學生在“聽”中去感受人與自然的美,從而愛上作文,也只有讓學生產生了“愛”的沖動,學生才會有膽量開口“說”。
二、強化訓練,“說”出“真”情
新課標要求:不但要培養學生能寫的本領,更要培養學生能說的本領。過去我們往往把口頭作文當成是書面作文的過渡,于是只在小學階段重視說話訓練,認為實踐階段學生能寫了,就不重視“口語交際”,于是就導致了以下一幕:
我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口語交際”時,遇到了一個非常頭痛的問題:平常一個個看似活潑、可愛、愛說愛笑的孩子們,可到了關鍵時候,個個都成了啞巴了,一聲不吭,九問十不答,真令我著急。一個極為平常、極為簡單的話題--“這就是我”,可學生無從開口。即便是有個別的學生開口了,說出來的“我”,卻不是真實的“我”。
這種情況下,教師首先要鼓勵、激勵學生開口說,并要勤于說;其次要引導學生說出真實的“我”。于是,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便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說,引導他們從身邊的小事說起,說真知、敘真情。
三、深化練筆,“寫”出“新”情
“充分發揮學生個性特長,張揚學生個性,推陳出新”是我們作文教學努力的方向。初中作文訓練要求學生能正確地、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并能大膽地寫出“新”意,就要學生寫放膽作文,在內容、作法、體裁、篇幅等方面都沒有統一的限制。這樣,學生也就沒有心理壓力,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根據自己的需要,從生活中提取材料,自由地譴詞造句、謀篇布局,尋找恰當的表達方式。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都可以在文章中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學生想寫、愛寫、樂寫。
我在教學過程中就深化學生練筆,做到了“小中見大”,要求學生每天一日記,每周一周記,每月至少一篇有新意的文章。這樣一來,生活中的新鮮事,都會給他們帶來大膽寫作的動機和樂趣;同時深化練習也避免學生抄、編、套和作文文風不正的弊端,學生從勤寫中寫出了“新”意。
四、優化評議,“讀”出“隱”情
一篇文章寫好后,評議一篇文章往往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關鍵。我通過教學實踐,發現:通過各種形式的評議,評出一篇文章的優點與不足,找出不足的原因及努力的方向,對提高寫作水平有很大的幫助。
由于農村初中學生受掌握知識量的限制,對自己的作品不能給予正確的評價,再加上“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等,說明也只有別人才能更好更正確地評議自己的文章。我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注重優化作文評議,通過開展師評、生評、師生共評、父母評等多種形式的作文評議,學生在反復讀“評議”的基礎上,認識到自己作文的不足,最大限度的排除“隱”情,明確努力的方向,最終寫成有新意的好文章。
[淺議農村初中聽、說、寫、讀作文教學法(人教版)]相關文章:
1.語文教學法論文
3.語文教學法的論文
8.寫荷花的作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