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玉》《王六郎》(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6-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標

1、了解蒲松齡生平及其《聊齋志異》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疏通文章大致內容,理清思路。

3、閱讀課文,分析文中人物的主要性格。

4、對比民間流傳的“水鬼與漁夫”的故事,體會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5、感悟作者歌頌的真摯的愛情和友情。

教學重點

1、分析人物的主要性格,感悟作者歌頌的真摯的愛情和友情。

2、對比民間流傳的“水鬼與漁夫”的故事,體會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分析人物的主要性格,感悟作者歌頌的真摯的愛情和友情。

2、對比民間流傳的“水鬼與漁夫”的故事,體會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預習作業

1、閱讀《世紀金榜》中《聊齋志異》的有關內容。

2、閱讀課文,疏通文意。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蒲松齡生平及其《聊齋志異》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 

2、閱讀《香玉》,疏通文意,理清情節。

3、分析香玉、絳雪的主要性格,感悟作者歌頌的真摯的愛情和友情。

一、導入

    畫人畫鬼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郭沫若)

二、介紹

1、介紹作者

蒲松齡,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 童年時跟著父親讀書,由于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鐘愛。他19歲初應童予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

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后,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歷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2、寫作背景

清代突出的社會矛盾是民族矛盾,滿清貴族入關后,中原人民的反抗始終沒有停止。在“康熙盛世”,從皇帝到滿族大臣,對漢族士子的懷舊情緒絕對不能容忍,制造文字獄,連寫“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的都要殺頭,在文字獄威懾下,知識分子噤若寒蟬。在這樣的情況下,長期鄉居,深受黑暗社會重壓,了解黎民苦難,熟悉科考制度種種弊端,他虛擬出鬼魂世界夢幻世界,寫鬼寫妖,他的“刺貪刺虐”才能入骨三分,這些幻想形式的采用,使得《聊齋志異》閃現出奪目的思想光輝和很高的藝術境界。

三、介紹《聊齋志異》有關常識

1、思想內容

“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來源非常廣泛,或者來自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來自借鑒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2、藝術手法

用傳奇法,而以志怪。(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聊齋志異》的基本樣式,就是歷史傳記和“傳奇”的結合。

體裁上,大部分作品與歐完整的故事、曲折的情節和鮮明的人物形象,具備短篇小說的體制。

3、創作意圖

    《聊齋自志》說:“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曰載筆,僅成孤憤之書”。 蒲松齡借虛擬狐鬼花妖故事以抒發情懷,寄托憂憤,是他長期處在孤獨落寞境遇中的精神補償,他是將這等自遣寂寞的詩意轉化為幻想故事。

4、“花仙系列”概說

    《聊齋志異》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寫人妖之戀、人鬼之親的作品,那些由花妖狐鬼幻化而成女性形象,容貌艷麗,溫柔多情,體現了作者對美好婚姻的向往。其中幾篇寫花仙的小說,包括寫牡丹花的《香玉》《葛巾》,寫菊花的《黃英》和寫荷花的《荷花三娘子》等四篇,而《香玉》和《黃英》是其中不朽的杰作。

四、梳理文章,把握情節

1、學生復述文章大致內容

明確:這是一個香艷而凄美的故事。一個姓黃的書生坐在嶗山下清宮里讀書。院里有幾棵耐冬和幾株牡丹。一天,黃生看見一穿白衣的女子在花叢中若隱若現,后來又看見一個穿紅衣的女子。于是他對白衣姑娘頓生愛慕之心。并且作詩數首以寄相思之情。終于感動女郎并與其成其好事。

   女郎告訴他,自己叫香玉,紅衣的叫絳雪。有一天,園里的一株牡丹被買走,黃生方知香玉是花精。后來,黃生得知牡丹枯萎死去,就作了50首情詩悼念香玉。

終于感動花神,讓香玉重生。在香玉柔弱生長的時候,絳雪就陪黃生讀書。最終,香玉完全恢復,和黃生過上了夫妻一樣的生活。10年后,黃生死去。他死前說,我死了會變成牡丹花下的一株紅色花芽,長五瓣葉子。果然如他所說。3年后,道士的徒弟把黃生化身的牡丹砍掉,隨后,園里的耐冬和牡丹相繼徇情而死。

2、閱讀課文,理清情節

開  端(1):宮中讀書,黃生邂逅二女郎

發  展(2):香玉不測,絳雪為友伴黃生

再發展(3-4):至情感天,黃生細心護牡丹

高  潮(5):香玉再生,二情依依再續緣

結  局(6):眷眷情深,黃生二女共生死

五、分析課文

1、文章主要表現了什么思想內容?

明確:文章表現了黃生與香玉之間生死不渝的愛情,又表現了他們與絳雪之間純潔真摯的友情。

2、文中是如何表現黃生與香玉之間至深的愛情呢?

明確:(1)亦真亦幻、曲折有致的情節--一往情深(至情)

黃生邂逅香玉,“愛慕彌切”,感動了香玉,兩人往來情感日深,“一日之去,如千里之別”。

香玉被人掘走,黃生作哭花詩50首“日日臨穴涕夷”,“冷雨幽窗,苦懷香玉,輾轉床頭,淚凝枕席”。展現他對一往情深的至情。

此情感動了花神,使變為花鬼的香玉,回到黃生身邊,黃生細心培植和呵護,一年之后香玉復生,“款洽一如從前”。

(2)充滿詩情畫意的細節描寫--無限情深

明倫對此評價:“種則情種,根則情根,苞則情苞,蕊則情蕊……無限深情,一時全綻。”

作者對香玉復生的情景作了精心描繪:“次年四月至宮,則花一朵含苞未放;方流連間,花搖搖欲拆;少時已開,花大如盤,儼然有小美人坐蕊中,裁三四指許;轉瞬飄然欲下,則香玉也。” 

作者以抒情的筆調,豐富的想像,嬌美的情態,使香玉復生具有濃郁的詩情畫意,將兩人情深意濃的愛情刻畫得搖曳多姿,升華到詩的境界,令人為之心靈震撼,感慨不已!

(3)想像神奇、超凡脫俗的生死盟約--為情死生 

黃生說:“我他日寄魂于此,當生卿之左。” 黃生離世前說:“此我生期,非死期也,何哀為。” 10年后黃生果然履行了自己的諾言,化為無花牡丹,陪伴香玉左右。對于死,黃生又有何哀?所以他欣然面對死亡,把死亡說成自己的“生期”。

這段神奇的描寫,此處令人想起了梁山伯與祝英臺“化蝶”的故事,使整篇小說呈現出詩一樣的美麗意境,也使愛情、友情所代表的人間至情成為一種美好的追求。

3、文中又是如何表現黃生與絳雪之間的友情呢?

明確:最初不愿與黃生見面,是因為她認為“年少書生,什九薄幸”。但是在對香玉的共同懷念中,在了解了黃生至情至性之后,她才與黃生交往。

    后來,絳雪有難,黃生立即趕去救助,他的至誠待友,終于贏得了絳雪最后以死相報。他們的友誼雖不是那么熾烈,卻也超塵脫俗,自然真誠。

4、蒲松齡是描繪妖鬼狐仙的高手,他筆下的香玉和絳雪兩個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點?

明確:物性與人性的完美結合。

(1)作者賦予香玉和絳雪以人的優秀品質。

香玉--率真開朗。她見到黃生的題詩后,主動前往相見黃生,笑曰:“君洶洶似強寇,令人恐怖;不知君乃騷雅士,無妨相見”

熱烈多情。“良夜更易盡,朝暾已上窗。愿如梁上燕,棲處自成雙。 ”“絳姐性殊落落,不似妾情癡也。”“但相憐愛,合好自有日耳。” “妾忍風雨以待君,君來何遲也!” 

絳雪--矜持莊重。她對黃生說:“妾以年少書生,什九薄幸,不知君固至情人也,然妾與君交,以情不以淫。若晝夜狎昵,則妾所不能矣。”

善解人意。“妾不能如香玉之熱,但可少慰君寂寞耳。” “日日代人作婦,今幸退而為友。” 

(2)作者捕捉香玉和絳雪的形貌特征。

香玉身為白牡丹,作者寫她身著“素衣”;花枝搖曳多姿,狀其“盈盈而入”;花易凋零,則寫“妾弱質,不堪復戕”;花遭風雨吹打,即“妾忍風雨以待君”;花香撲鼻,則“香風洋溢”。

5、小結

    文章通過描寫了黃生與香玉之間的生死不渝的愛情和他們與絳雪之間純潔真摯的友情,歌頌了人與人之間的至情,表達了對真摯愛情、友情的渴望。

六、思考探究

傳統的才子佳人小說的結局一般都是“大團圓”,哪怕無法“大團圓”,也來個充滿浪漫色彩的“化碟雙飛”或“鴛鴦相向鳴”,但小說在結尾處卻不這么處理,而是設計了一個凄婉的結局“一去而兩殉之”,有人認為這個結局雖震撼人心,但有畫蛇添足之嫌,你認為這樣安排好不好?為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參考:好。為了進一步表現這種“生死以之”的堅貞愛情和友情的力量。第一,借此表達“完美的愛情在世俗中不被珍惜的悲涼與無奈”的現實。第二,對黃生、香玉和絳雪來說,凸現了“只要至情在,死何異于生”的愿望。

七、文章結構特點(課文賞析P30.)

作者以“冷”“熱”“溫”三種色調結構全篇。黃生的孤寂是“冷”, 香玉的婉轉嫵媚,感情摯烈是“熱”; 絳雪為耐冬所化,友善清雅,貞操自持是“溫”。

八、布置作業

1、完成《金榜》練習。

2、預習《王六郎》,疏通文意。

板書設計

聊齋志異之香玉

黃生--香玉(愛情)

至情   “香玉吾愛妻,絳雪吾良友也”

黃生--絳雪(友情)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閱讀課文,分析王六郎的主要性格。

2、對比民間流傳的“水鬼與漁夫”的故事,把握文章主題。

一、導入

二、“水鬼與漁夫”的民間故事

一名溺死之“水鬼”與一名“漁夫”相交往,有一天,水鬼以“時間”到來為由,向漁夫表明其真實身份,并與之鄭重道別。因為在某時某地,將會有一名“代死”之人,取代他成為水鬼,他將從此脫離幽沉之水域,以“轉世投胎”方式,轉入樂道。漁夫雖然高興友人將要脫離劫難,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意欲一窺究竟。結果水鬼大多寧愿犧牲自己,放過了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但在“天道不爽”的殷殷垂鑒之下,終于獲得某種補償與回饋,成為神靈,承擔起庇護人世子民的責任。

賞析:民間故事的講述者是以“因果報應”的說法看待這件事,并以此宣揚“為善者,終必有報”的思想,達到“勸人為善”的教化目的。

三、復述《王六郎》大致內容

 (學生復述、補充)

參考:一名漁夫經常以酒來灑在地上來祭祀河中溺死的鬼。其他漁人一般沒什么收獲,只有他總是滿筐的魚兒。一天,一名少年來到漁夫這里,二人開始飲酒。這位少年自稱王六郎,喝著許漁夫的酒,幫著漁夫驅魚。

一天,少年忽然向漁夫表明其真實身份,并與之鄭重道別。因為在某時某地,將會有一名“代死”之人,取代他成為水鬼,他將從此脫離幽沉之水域,轉世投胎。  

漁夫為朋友將要脫離劫難而高興,第二天去一看究竟,結果王六郎寧愿犧牲自己,放過了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漁夫感慨萬分。王六郎由于正直、仁心,終于被升為神靈。

王六郎在上任之后,漁夫要前往探視故友。王六郎也托夢當地的百姓,要他們資助前來的漁夫,漁夫到達后,備受款待,并且也托夢給漁夫,在臨別之時卷起了羊角風,“隨行十余里”,表達了對朋友的思念和感激。

四、分析課文

1、閱讀課文,分析王六郎的性格特征。

明確:(1)知恩圖報,有情有義。

    因為漁夫經常“飲則酹地”。所以王六郎要報答漁夫,使得“他人漁,迄無所獲,而許獨滿筐”。表現了他的知恩圖報,重情義的性格特點。

在與漁夫相識之后,能夠真誠地告訴漁夫自己是在多年前,因為喝酒而溺死,而今是“水鬼”,可見他待人的真誠。

在于漁夫相識,交往之后二人友誼深厚。在去上任之后為了報答漁夫,他通過索要當地百姓的財物,資助漁夫“資斧”,雖然顯得很不厚道,但卻不是為了私利,而是要幫助朋友,可見他有情有義。

    在送別漁夫時,刮起了羊角風,“隨行十余里”。應該說著“羊角風”,寄托了他對朋友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2)舍己救人、善良高尚。

集中體現在王六郎放棄婦人代死這一部分。“果有婦人抱嬰兒來,及河而墮。兒拋岸上,揚手擲足而啼。婦沉浮者屢矣,忽淋淋攀岸以出,藉地少息,抱兒徑去。”

在亭午時分,一名婦人懷抱嬰兒前來,行至河畔,旋即失足墜入河中,在該婦人載沉載浮的奮力掙扎中,伴隨著河岸幼兒揚手擲足的高聲哭啼。結果是婦人沒有沉下去,而是“忽淋淋攀岸以出”,抱著兒子回去了。

當晚,二人照常來到河邊聚會。漁夫向他詢問了這件怪事。王六郎回答說:“女子已相代矣;仆憐其抱中兒,代弟一人遂殘二命,故舍之。”作為一個溺死鬼,當有人做替身時,自己本可以投胎復生,重新做人,然而在這“生死攸關”,他卻甘愿放棄這個機會,而是把機會讓給更需要生命的人--手抱嬰兒的婦女。可見王六郎的品德是非常的高尚,我們能不感到這個“水鬼”可敬嗎?

其實當婦女“沉浮者屢矣”的奮力求生狀,實際上也是王六郎內心波濤洶涌的心理掙扎的寫照。到底是“利人之死,求己之生”,還是“致人之危,求己之安”?王六郎必須立馬做出抉擇。讓婦人代替自己去死,雖說是“命中注定”的,但可能會“殘二命”,自己會帶著罪責投胎轉世;犧牲自己,放掉無辜的婦女,自己將面對“更代不知何期”的痛苦煎熬。當該名婦女“忽淋淋攀岸以出”之際,水面歸于平靜,我們知道王六郎已經作出了自己合乎道德的選擇。

2、文中是怎么體現二人之間的真摯友情的呢?

明確:漁夫在飲酒之前,一定以酒酹地,祝禱河中溺鬼。這一行為最初可能是出于對水鬼的恐懼,但他并不知道這一行為卻施恩于嗜酒的水鬼王六郎。正因為這一因緣,也是由于他們對酒的共同嗜好,使他們成為“情逾骨肉”的知己之交。

可能有人認為,一方供酒,一方驅魚,他們是互惠的利益關系,至多也不過是酒肉朋友。這種看法是錯誤的,我們從后邊情節的發展中可以看出,二人的交往絕對是君子之交。

首先,王六郎寧愿犧牲自己,放過了素昧平生的婦女的行為,許姓漁夫是極為認同的,他感嘆道:“此仁人之心,可以通上帝矣。”當聽說王六郎升為神祗時,稱贊道:“君正直為神,甚慰人心。”又表現出真心的喜悅。雖然語句不多,卻也表明二人情篤非常。

其次,王六郎上任之后,許氏“即欲治裝東下”,前往探視故友。這在常人看來,事屬虛妄,但許氏堅信不移。果然,到達鄔鎮之后,備受款待。而王六郎也通過托夢、送別的形式,寄托對朋友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由此可見,二人的友情是建立在對對方的認同、信任和關心的基礎上的,這是真正的朋友之情,是超越生死、地位和金錢利益的友誼。

3、本文和流傳的民間故事相比較有何不同?

明確:(1)民間故事的講述者是以“因果報應”的說法看待這件事,并以此宣揚“為善者,終必有報”的思想,達到“勸人為善”的教化目的。

(2)蒲松齡吸取了民間故事的營養,加以豐富的想像和創造,在“水鬼與漁夫故事”的基礎上,削弱了果報的因素,將王六郎與許姓漁夫的交往重加筆墨,改寫成了一篇人與鬼知己相交的故事。

民間故事大多敘述比較簡略,蒲松齡則增加了很多細節,曲盡情態。像王六郎為許氏驅魚的情景“果聞唼呷有聲”,聲音如在耳邊;“欻有羊角風起,隨行十余里”這一細節,把王六郎對許氏的留戀之情,描摹得神異而感人。

4、文章表達了什么主題?

明確:根據作者的改編創作和在文中的最后評論,他如此改編是有其現實針對性的。

蒲松齡一生窮困潦倒,以坐館為生,必是遍嘗人間的世態炎涼,對于“今日車中貴介,寧復識戴笠人哉”的勢利觀念也應有很深刻的體會。

在《聊齋自序》中,他這樣描述自己孤寂的心境:“驚霜寒雀,抱樹無溫;吊月秋蟲,偎闌自熱。”并發出了“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的吶喊,可見他對于真摯的友情,也是十分的渴望。但現實是無奈的,他只能通過自己的筆,通過王六郎這樣的正直之鬼和許氏這樣的下層勞動者,反應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優秀的道德品質,表達對友情的贊頌和渴望。

五、討論探究

王六郎在面對“投胎轉世”問題時做出了抉擇,而漁夫也在做同樣的抉擇。對于漁夫的最后決定,我們該怎樣看待?是贊同還是批判?(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參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面對此情此景,孰能無動于衷?掌握著主動權的王六郎在選擇,熟知內情的漁夫也在選擇。雖然漁夫內心的風暴要小得多。但是他知道事情的真相,良心驅使他必須在“拯救陌生女子”與“協助相善友人”之中,選擇其一。當最初“思欲奔救”,變成后來的“止而不救”,其間最大關鍵,在于對受困者之“識與不識”以及對朋友王六郎投胎復生的考慮。相信沒有人會去指責許姓漁夫的行為不當,因其所作所為,正是一般“人之常情”。

六、布置作業

1、完成《金榜》相關練習。

2、預習《“三言”》,疏通文意。

板書設計

知恩圖報,有情有義。

王六郎  

 舍己救人、善良高尚。

主題:對友情的贊頌和渴望

 

[《香玉》《王六郎》(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香玉劇社號》教案

2.高二人教版《長恨歌》教案

3.人教版高二語文下冊《雷雨》教案

4.高中化學選修5《鹵代烴》教案設計

5.古代詩歌散文選修教案

6.王六郎讀后感

7.《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8.高二物理選修3-1試題答案

9.高二選修1物理第四章單元測試題

10.高二選修《唐詩宋詞選讀》練習題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永久在线 | 中文有码视频在线播放免费 | 亚洲日韩国产综合中文字幕 |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无遮挡 | 在线播放亚洲最大日韩 |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丁香六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