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情感、人文精神和智慧火花的學科。評價一堂語文課是否成功,要看知識、技能的傳授,也要看過程、方法的指導,更要看情感、價值觀在課堂教學中的體現。而從目前的教育現狀來看,那種只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或者也注重方法、過程的指導,而忽視情感教學的現象比比皆是,導致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只能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那么,教師應該如何注重語文課中的情感教學呢?
一、 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任務應該是引導學生與作者、作品進行對話。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在進入課堂教學之前,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以飽滿的熱情出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老師的激情,自覺地調整好自己的精神狀態,投入課文的學習。然后,教師再用充滿感情的導語把學生引入預定的情境。如《春》的導入語我們可以這樣設計:“我們一想到春天,眼前就仿佛展現出陽光明媚、春風和煦、綠滿天下的美麗景色;一提到春天,我們就會感到有無限的生機、無窮的力量!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雅士用飽含深情的筆墨描繪過多姿多彩的春天。今天,我們就來領略一下朱自清筆下的春天的美景。”這樣,我們就可以把學生引入到生機盎然、活潑生動的課堂氣氛中。另外,教師還要充分運用好“范讀”這個手段,可以老師自己讀,也可以讓學生朗讀,能夠輔以配樂朗讀則更好。最重要的是,范讀時一定要感情充沛,抑揚頓挫,把學生一步一步引入到教師預定的教學情境中。
二、 師生互動,交流情感。
語文教學的過程,既是學生與作者、作品思想感情交流的過程,也是學生與老師思想感情交流的過程。在這個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由于受知識、閱歷等各方面的影響,往往不能獨立、及時、準確地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就需要教師穿針引線,循循善誘,逐步引導學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首先,教師要倡導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教師置身于學生之間,要聯系師生雙方的生活經歷,調動學生各種感覺器官,與學生一起領略作品的魅力。另外,教師要充分利用好社會這個大課堂,引導學生到豐富的社會生活和課外閱讀中去搜尋與作品有關的情感體驗,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要互相交流各自的情感體驗。這樣多角度地把握作品內容,自然就能夠與作者的思想情感產生共鳴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注意用富有情感的、充滿感召力的語言誘導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興奮、激昂的情感氛圍中。
三、 拓展想像,升華情感。
想像力,直接關系著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富有想像力的學生很容易在情感、價值觀方面得到提升。所以,作為語文老師,要充分地引導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結構和生活體驗,運用聯想和想像,把作者描繪的書面文字在頭腦中還原成一幅幅生動的圖畫,從而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進而達到領悟作者表情達意的目的。如學習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把這首曲中描繪的“枯藤”、“昏鴉”、“瘦馬”等九種景物,在頭腦中還原成一幅凄涼憂傷的秋景圖,在“夕陽西下”的蒼涼背景中,體會“斷腸人”刻骨銘心的思鄉之情。再如都德的《最后一課》,在討論分析完課文內容后,教師可以這樣提問:“假如我們生活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占領了我們的家鄉,他們不讓我們學漢語,只能學習日語,你會有什么感受呢?”然后,讓學生換位思考,暢所欲言。這樣,學生的思想情感自然就能和文中主人公“小弗朗士”的情感融為一體了,從而深刻地領悟到作品字里行間流露的愛國主義深情。
總而言之,語文課是感情的花圃,情感的苗床。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的情感教學,使作者、作品、學生、教師四方面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使語文課成為學生情感體驗和升華的樂園。
[淺談語文課中的情感教學]相關文章:
1.情感中的優美句子
2.淺談教學中的課件
3.語文課教學計劃
10.語文課程教學小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