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確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常見實詞”
的學習,我們可以以課本附錄中的“文言文常用實詞表”及課文注釋中的實詞為重點,把一個個的實詞置于一定的語境之下,即一個個的句子,根據上下文意限制判定該實詞的義項。
掌握實詞時,主要注意兩個方面:
1.古今異義
這一類實詞,從字面上看與今詞意義相同,而實際上意義不同甚至相反。學習、復習時可從詞義的擴大、縮小、轉移、褒貶色彩的轉換、名稱說法的改變以及單雙音的變化等方面進行辨析,防止以今義釋古義。
2.一詞多義
理解時要以本義為基礎,一是要掌握一個詞的常見義項,注意與現代漢語的區別較大的義項;二是掌握聯系語境推斷的具體含義的方法;三是注意古義與一詞多義的交叉現象。1
二、弄清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
學習時以考試說明提供的20個虛詞為重點。具體注意三個方面:
1.聯系語境
根據虛詞在句中所處的位置和前后搭配的詞語及上下文進行識記和辨別。
2.區分虛詞
準確判定虛詞和實詞同形的詞在句中使用的是虛義還是實義,不要誤虛為實。
3.特殊虛詞
a.把握“諸、盍、焉、耳、爾、旃、叵”等兼詞的用法及意義。
b.注意“者也”“也歟”“也已矣”“焉耳矣”“也乎哉”等虛詞的連用,重點一般落在最后一個上。要根據具體語境及全句的意思來考慮。
C.注意單音與復音虛詞的區別。如“于是”“然后”“可以”“從而”“其實”等雙音詞,
古漢語中應按兩個單音詞去解釋。
三、弄懂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1.不同的句式
主要掌握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成分省略句四類。
2.用法
用法指的就是詞類活用。詞類活用主要有名詞作狀語,名詞、形容詞作動詞,動詞、形容詞作名詞,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名詞、動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數詞的特殊用法七個方面。其中尤以名詞作狀語,名詞、形容詞作動詞,使動、意動為重點。
這部分在學習時,我們可以注意三點:一是掌握每種句式的基本類型,記住各個類型的標志;二是結合語境具體分析;三是突出重點。
四、正確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這是文言文閱讀考查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內容。正確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關鍵是注意以下四點:
1.準確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及用法,從文章整體及具體語境兩個方面弄懂實詞、虛詞的意義,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
2.弄懂復句中分句之間的語意關系。
3.抓住關鍵語句,把握中心句,弄懂蘊含豐富語句的表層與深層含義。
4.注意句子的比較分析,注意句與句之間的內在聯系,分析其意義上的差別。
五、檢查翻譯是否準確
檢查時,可從實詞的古今義及一詞多義。虛詞、通假字、文言句式、詞類活用、句子成分的補充、語序、互文見義等角度進行檢查,看翻譯是否落實、準確。
六、找準分析文章內容的角度
1.根據不同文體,理清基本要素。
a. 記敘性文字要理清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
b.議論性文字要理清論點、論據及論證方法等。
C.說明性文字要理清說明對象、說明內容和說明方法。
2.劃出層次結構,逐層歸納分析。
逐步對段落或層次進行分析,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
3.綜合分析,擴展視野,理解文章內容。
分析、綜合時注意充分利用文章題目、文中或文后注釋、文章出處、作者情況等信息,結合學過的有關知識作綜合分析,從而擴展視野,理解文章內容。
七、懂得如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觀點和態度
這是較高層次的檢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實際上是對文章表達的思想傾向的評析。
文章的思想傾向主要通過作者對文中所述事件的認識,所寫人物的態度,所論道理的判斷及主旨寓意的評價來表現。因此,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一方面要注意肯定其積極意義,另一方面也要實事求是地看到其消極因素。
通常,判斷積極與消極因素,可從下列五個方面考慮:
1.作者對人民的態度。
2.作者對統治者的態度。
3.作品在歷史上有無進步意義。
4.作者歷史的階級的局限性。
5.作品在今天有無現實意義,思想上有無值得借鑒之處,藝術上可否值得學習。
另外,對文章中的消極因素及作者不當的觀點,也要看是否作出恰如其分的評析。
想一想:文言文閱讀需要掌握哪些內容?有哪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
[文言文閱讀切入點(人教版高二必修)]相關文章:
10.李紱傳文言文翻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