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深刻與偉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識評價魯迅。
2、思考怎樣看待像魯迅作品這樣的“經(jīng)典”的問題。
3、了解這篇回憶錄的藝術特色。
教學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70年來,崇拜魯迅的人說他是位斗士、勇士、先驅(qū)、導師、革命家,說他是憤怒激烈、疾惡如仇、“沒有半點媚骨的人”;厭惡魯迅的人,則說他心胸狹窄、不知寬容、睚眥必報、有失溫柔敦厚的人。總之,這些正反兩面的印象與評價,都仿佛魯迅是個很兇、很嚴厲、不通人情的人。那么魯迅先生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
在中小學,普遍存在著老師怕教、學生怕學魯迅課文的現(xiàn)象,“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這則由來已久、流傳甚廣的校園民謠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學生對魯迅課文的頭痛。魯迅的一生,是在同舊中國專制統(tǒng)治勢力的堅韌抗爭中,不斷地被被誣蔑,歷盡艱辛度過的。魯迅說過:“我一生中,給我大的損害并非書賈,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幟鮮明的小人,乃是所謂‘流言’。”魯迅生活的幾十年里,生活、學術、政治,各方面的流言,無中生有,捏造事實,橫加罪名,惡意傳播,連年不斷地襲擾著他,嚴重地傷害他的身心。流言的陰影,圍困籠罩了魯迅的一生。這些流言并沒有使魯迅的歷史價值稍有減損,相反,更使后人看到魯迅的偉大。檢點歷史,是對魯迅最好的紀念。
二、介紹魯迅生平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yī)學院學醫(yī),后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fā)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后在杭州、紹興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fā)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后,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xù)創(chuàng)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 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等專集。
其中,1921年12月發(fā)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后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tǒng)治和政治*。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fā)舉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后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shù)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后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充實了世界文學的寶庫,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語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三、關于回憶錄
回憶錄主要記錄個人所經(jīng)歷的生活或所熟悉的歷史事件,也有主要記述自己所交往過的他人的事跡的。回憶錄主要就是對回憶的整理和記錄,和一般傳記相比,不見得很連貫和完整,但作者常常拿帶著某些感情來敘述,對某些事件或者生活細節(jié)的呈現(xiàn)可能更加生動、親切。
四、對魯迅的接受情況的問卷調(diào)查
以前大家都學過魯迅的哪些作品?你對魯迅有什么樣的印象?在你印象中魯迅僅僅是一個文學家嗎?你是否真的理解和喜歡魯迅?除了老師對魯迅的介紹,你對他還了解多少呢?
這是一個課前實踐性的題目,要求調(diào)查中學生對魯迅及其作品的接受情況。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把印象中的魯迅形象和傳記中的魯迅形象進行對比。
關于目前中學生對于魯迅的接受情況的問卷調(diào)查
第一部分 魯迅印象
1、你對魯迅有什么印象?( )
A、一個愛罵人的作家 B、一個不卑不亢的、睿智的、人格高尚的戰(zhàn)斗者
C、偉大的思想家、作家、革命家 D、20世紀最偉大的中國作家
其他:
2、關于以下對魯迅的形容,在你認為對的后面打勾( 可多選):
○深刻 ○博愛 ○是非分明 ○平易近人 ○孤獨 ○敏感 ○刻薄
○固執(zhí) ○執(zhí)著 ○清醒 ○冷峻 ○自私 ○病態(tài) ○其他
你的依據(jù)是什么?
3、你印象最深的魯迅的一句話是什么?為什么
答:
4、你從什么地方了解魯迅的?
A、課本 B、魯迅的傳記
C、詞典 D、其他讀物上
5、你覺得是什么原因造成你對魯迅那樣的形象?
答:
6、你希望進一步深入了解魯迅嗎?為什么?( )
A、希望 B、不希望
C、無所謂
7、你覺得怎樣才能更深入了解魯迅呢?( )
A、閱讀魯迅傳記作品 B、閱讀魯迅與朋友的書信集
C、閱讀同時代人對魯迅的回憶和評價 D、從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中尋找信息
E、閱讀魯迅論敵的回憶錄
第二部分 關于魯迅作品
1、你讀過魯迅的哪些作品?請列在下邊。
答:
2、你最喜歡魯迅的哪些作品?為什么?
答:
最不喜歡的作品是哪些?為什么?
答:
3、你對語文課上對魯迅的評價和對他作品的分析同意嗎?
A、完全同意 B、大部分同意 C、大部分不同意 D、完全不同意
如果不同意,那么主要是因為:
4、你認為閱讀魯迅的作品在當代是否有意義?
A、非常必要 B、比較重要 C、可有可無 D、沒有意義
如果你認為沒有意義,那主要是因為:
5、你認為魯迅在中國現(xiàn)代作家中的地位如何?
答:
6、毛澤東說:“而魯迅,就是這個文化新軍的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zhàn)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shù),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誠、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新文化的方向。”
可以看出,毛澤東對魯迅的評價,仍是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下的。魯迅的業(yè)績,是貢獻給這支文化生力軍、文化新軍的。他是這支文化新軍的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無論是作為偉大的文學家,還是作為偉大的思想家,偉大的革命家,都是就魯迅在這支文化新軍中的貢獻而言的。說他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是說他是中國這支文化新軍進行文化革命的主將。
你是怎么看待這種看法的?
答:
第二課時
一、針對問卷調(diào)查的結果進行討論
1、讓學生談對魯迅的印象
2、教師根據(jù)問卷結果得出學生對魯迅的印象
3、引導學生閱讀魯迅回憶錄,要求與自己印象的魯迅做比較
二、整體研讀課文,思考回答
1、閱讀提示
①注意這篇回憶錄中所寫的鮮活的魯迅,并與自己印象中的魯迅做比較。
②這篇回憶錄中哪些精彩的描寫讓你印象最深刻?為什么?
③這篇回憶錄是怎樣捕捉和描寫魯迅的生活細節(jié),表現(xiàn)魯迅什么樣的個性?
④閱讀課文后,除了作家的印象,你覺得魯迅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結合課文具體事例加以體會。
2、學生閱讀
第三課時
一、探討與歸納
1、學生探討,填寫下表:
生活中的魯迅 蕭紅眼中的魯迅
①人之子的魯迅
②人之夫的魯迅
③人之友的魯迅
④人之主的魯迅
⑤生活之主的魯迅
2、教師總結如下:
①人之子的魯迅 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兒子
②人之夫的魯迅 一個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③人之友的魯迅 一個辛勤培植晚輩作家的情義深重的慈祥寬厚的長者
一個追求真理堅持真理的戰(zhàn)士
一個不卑不亢的學者
④人之主的魯迅 一個美滿家庭的家長
一個和藹寬厚的平易近人的平等待人的老人
⑤生活之主的魯迅 瀟灑、輕松、極富生活化、幽默、風趣、好玩
二、小結
魯迅不是神仙。魯迅與我們是最為貼近的。細讀魯迅,你會感到它仿佛是針對當下中國的問題在發(fā)言,而又具有歷史的高度和深度。魯迅是活在現(xiàn)實中國的,每一個愿意并正在思考和關注社會、人生、文學問題的青年,都能夠和他進行心靈的對話。
過去,人們把魯迅復雜化了,今天我們要把復雜的魯迅簡單化,也就是還原一個可親可愛、可敬可學的魯迅。
魯迅應該是個非常有趣的人。“在廈門大學教書的時候,魯迅對我祖母深懷思念。不料,卻有頭豬當著他的面啃相思樹葉。魯迅一時氣極,就和那頭豬展開了一場搏斗。”而周令飛還曾聽父親說起,魯迅50多歲定居上海的時候,曾經(jīng)一路轉著圈踏著華爾茲的舞步入座吃飯,逗引得滿桌哈哈大笑。“夏日的深夜,他喜歡開著窗子伏案寫作。有時候,看到有人溜到自己樓下的墻角里來尿尿,他就會用橡皮筋和紙團做成彈弓,彈在那人的屁股上。”
三、藝術特色
作為一篇回憶錄,這篇課文在語言和結構等方面有什么藝術特色?
1、以細膩的感覺捕捉傳主的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展現(xiàn)出一位偉人性格的豐富性。
2、文筆浪漫而又抒情。
3、“我”是事件的見證人,也是事件的評論者。
[魯迅:深刻與偉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魯迅《社戲》教案
6.祝福魯迅教案
8.魯迅祝福的教案
10.《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