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課本中選錄的文言文,多是古代文人墨客遺留下來的精品佳作,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載體,濃縮了我國古代圣賢先哲對宇宙、自然、社會以及人生的思維結晶,正是這些優秀的文化因子構建起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學習文言文不但能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同時也是繼承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建設精神文明、提高民族素質的重要途徑。
新課改后,初中語文教材中選錄的文言文比重約占教材內容的40%,文言文閱讀教學是現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可是大部分初中學生不大喜歡甚至厭惡學習文言文,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文言文用詞精煉、表意深奧,學生無法輕易走進作者表述的文字世界,自然學習難度較大;二是教法單調,許多教師教讀文言文,重內容講述分析、輕方法點撥介紹,從字詞的解釋到句子的翻譯,再到思想內容的概括以及結構的分析無所不及,學生在被動中接受文言知識,學習不得要領,因此導致效率低下;三是背誦內容多,學生易產生畏難情緒,并且文言文學習好壞和現實生活關聯不大,易產生了文言文“無用論”的想法。長此以往,文言文的教學,成了老師膩、學生煩的“困難大戶”。如何改變文言文閱讀教學的這種現狀,讓學生能夠輕松的、愉快的學習文言文,掌握好這把打開民族文明寶庫的金鑰匙呢,我進行以下幾方面的嘗試:
一、激之以趣
葉圣陶在《語文教學十二韻》中強調“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強調“興趣”的重要性,以便使學生樂學。學習興趣是一種巨大的學習內驅力,是學好文言文的誘因。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1、故事激趣。沒有孩子不喜歡聽故事,針對青少年好奇心強、喜歡幻想的年齡特點,我從故事入手,引導學生進入課文學習。其實每一篇文言文后面都能覓得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比如:學習韓愈《馬說》可以給學生講“伯樂相馬”的故事,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可以講一些古人勤奮學習的故事,如 “囊螢映雪”、“鑿壁偷光”、“頭懸梁、錐刺股”等等,有的文言文本身就是一個故事,如《陳涉世家》記敘了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偉大事跡,《隆中對》則詳細記載了歷史典故“三顧茅廬”中兩位主人公劉備和諸葛亮的第一次對話。即便是寫景、記游散文也可以給學生講作家的生平和人生經歷。故事可以教師講,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搜集,自己講述,既提高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又鍛煉了他們搜集材料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2、課型激趣。通過多變的課型來提高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有故事情節的,可以組織學生練習復述,或者指導學生把課文改編成課本劇進行表演,例如《木蘭詩》一文,可讓學生復述木蘭代父從軍的緣由、經過,及戰爭結束后木蘭輕辭富貴、策馬返鄉等情節,以加深了解木蘭巾幗英雄形象;有對話的,可以分角色朗讀,例如在學習《公輸》時可以四人為一小組分角色朗讀,通過試讀分析墨子、公輸、楚王三人說話時的心理變化,并根據他們的身份、地位、目的的不同,細心揣摩他們說話的語氣、語調,從而把握人物性格。介紹物品或描繪風景的,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畫圖或寫導游詞,然后為全班同學講解,如《核舟記》一文,介紹的是一件工藝品,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自讀、討論,按照課文內容畫一幅核舟的示意圖,并提醒同學們要仔細研究文中的說明,這樣學生在繪制的過程中,就可以逐步了解文意了;還可以通過小競賽、或綜合活動等形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無論哪一種形式,都要力求多樣,而且要經常變化,富有新鮮感,但是無論怎樣變化,都要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突出對閱讀方法和閱讀思維的訓練。
3、情境激趣。隨著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多媒體被廣泛的應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中,這為我們的文言文教學也提供了一些便利。我們可以用它們傳送一些視覺和聽覺資料給學生,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如朗讀課文時,可播放名家視頻朗誦帶,聽標準朗誦的同時欣賞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優質畫面,學生的情緒能不受感染嗎?而且一些文言文能從電影電視劇中找到他們的影子,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演員唐國強(諸葛亮的扮演者)的一段精彩獨白,就取自我們課本中的《出師表》。講課的時候如果我們播放這段視頻錄像,我想諸葛亮想報答先帝知遇之恩的情感,不用引導,大部分同學也會體會的很深刻。還有一些文言文成為流行歌曲的歌詞:岳飛的《滿江紅》、蘇軾的《水調歌頭》,李白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中的詩句也被借用,課堂上播放這些歌曲,既欣賞了優美動聽的音樂又背誦了詩歌,何樂而不為呢?
二、導之以法
古人說得好:“授人魚,供一餐之用;授人漁,則享用不盡。”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學生才能盡情欣賞古文世界中的珍品瑰寶。為此,我從以下幾點入手:
1、導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復朗讀,讀多了,讀熟了,就能增強語感,理解文章內容,掌握古詩文的語言規律,提高閱讀古詩文的能力。朗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和重要方法,應該加強多種形式的讀,配樂朗讀、單人朗讀、集體朗讀、分角色讀、跟錄音讀等。無論哪種讀法,都要求學生讀準字音,注意節奏和重音,讀出語氣、語調和感情。還可把現代文的教學理論引入文言文的教學中讓文言文的課堂豐富多彩:對精美、思想深刻的文章采用品讀的方式,讓學生沉浸在濃濃的意境中,讓課堂充滿詩情畫意;采用問題的方式,抓住文中關鍵詞句、段落和主要問題進行揭疑--析疑--解疑形式的探讀;除了培養學生淺顯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外,還加大閱讀量,讓學生通過閱讀形成一定的文化積淀,對相關的專題進行研讀,比如寫山水景色專題:在欣賞“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小石潭記》)時由此及彼,聯想到“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與朱元思書》),然后研討不同朝代不同作家的寫作風格,從而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
2、 導背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葉圣陶先生也講過:“熟讀史文,就是在不知不覺中追求語言的完美。誦讀的功夫,無論對語體對文言都很重要。僅僅分析研究,只是知識方面的事情,誦讀卻可以養成習慣,使語言不期然而然近乎完美。”這段話深刻地揭示了通過背誦來引導學生積累大量的優美詞句段篇,發展學生語文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語文學習規律。語文課程標準在文言文評價中重點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佳句,不但能豐富學生的知識底蘊,而且能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化遺傳的熱情。
初中生具備了一定的理解力,因此應逐步減少機械記憶,學會理解記憶。也就是說,背誦應該以理解內容為前提,在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根據文章的思路來背誦。背誦的方法很多,結合筆者及同行們的一些教學實踐,在此略舉幾例,僅供參考:(1)按照寫作順序背誦。文章的寫作順序主要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等。如《扁鵲見蔡桓公》可以按時間順序背誦:扁鵲見蔡桓公-→居十日,扁鵲復見-→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居五日……桓侯遂死。(2)根據課文線索背誦 。文章的寫作線索有寫人線索、敘事線索、抒情線索等。《桃花源記》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展開記敘,從他逢桃林、入桃花源寫起,以他出桃花源再尋未果而告終,按照這一線索就比較容易記憶。(3)抓住關鍵詞語背誦 ,這里所說的關鍵詞語,一是指句段的領頭字,因為有些領頭字有誘發思維、幫助記憶的作用;二是指容易聯想背誦內容支撐點的關鍵性動詞。如背誦《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歷數擔當重任的人遭受艱難情狀的句子,可以抓住“苦”、“勞”、“餓”、“空乏”、“拂亂”等詞語。根據這個思路,不但有助于記憶,也有利于今后對材料的提取、運用。(4)利用課文畫面背誦。 有些課文景物描寫如詩如畫,人物刻畫栩栩如生,讀了課文,文中的畫面在頭腦中就像電影鏡頭一樣,自然而然地出現,從而產生聯想記憶。如《醉翁亭記》二、三兩段,作者在這兩段中分別描繪了兩幅畫面,一是風景畫,即朝暮四季圖;二是風俗畫,即 “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若能將這些山水風光、游人活動、個人情感等畫面印記于胸,就能快速成誦。
3、導匯
“不動筆墨不讀書”。“重積累”,是我國傳統教育的一項成功經驗和優秀傳統。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積累”一詞出現了14次,它在要求“積累生活素材”之外,還要求“積累語言材料,包括詞語、格言警句、精彩語段。”學習文言文,積累也至關重要。因為文言知識比較繁雜,包括文言實虛詞,文言句式,文學常識等等,采用積累的方式,多次反復誦讀,將其內化,以便日后用到新的文言文學習中。積累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常用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等可通過制作卡片的形式積累;一些文言文特殊詞法、句法,文學常識及重要作家作品,可歸納整理,分類列表;文言文中的精彩語句、成語、警句、詩詞曲中的名句可摘抄。只有有意識地不斷積累,才能積跬步以至千里,聚細流而成江河。
文言文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學習文言文不僅可以使我們受到文學熏陶,而且對我們的寫作也會有很大的幫助。毛澤東主席曾說過,對于古代文化要采取“古為今用”的態度。我們學習文言文,就是要掌握方法,繼承古代的文化遺產。文言文閱讀教學,不僅僅是個教學方法問題,而且與教育思想、教學觀念密切相關。繼承是為了發展,借鑒是為了創新,文言文閱讀教學本身只有不斷變革改進,才能在現代社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當然,這些需要我們一線教師們長期的不懈努力。相信只要我們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學生,文言文閱讀課一定會成為學生樂學的殿堂,因為展現在學生面前的不僅是曲徑的幽遠,更有花木的繁美!
[風景這邊獨好--淺談文言文閱讀教學(魯教版)]相關文章:
9.教師閱讀教學教案
10.魯教版初中化學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