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鑒賞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1-22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nbs p;在唐代,有一批詩人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征戰生活,形成了所謂的“邊塞詩派”,后人稱這些詩人為“邊塞詩人”。后來,反映邊塞征戰生活的詩作逐漸蔚然大觀,邊塞詩成為唐代這個詩歌王國的一朵奇葩。當然,我們尋常所指的邊塞詩,范圍要大一些,凡是表現軍旅生活的詩作都可歸為這一類。要理解、鑒賞這類詩歌,應該注意以下三個方面:1.把握時代特征,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邊塞詩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最能體現國運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對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對體會作品的內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幫助的。詩評家常稱贊“盛唐之音”,邊塞詩正是構成“盛唐之音”內容的一個基本方面。“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①。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王維),“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王昌齡)……豪邁,勇敢,一往無前,即使是艱苦戰爭,也壯麗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到了中晚唐,國勢開始式微,雖然詩人也仍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基調,但不免夾雜著多少悲壯,多少婉傷:“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到了宋代,國家在民族斗爭一直處于劣勢,外侮不斷,國難當頭,在邊塞詩中流露出來的感情,就更多地體現在報國無門的憤懣(陸游“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更多地體現為歸家無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盡管仍洋溢著一股愛國熱情,但和盛唐時代的邊塞詩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涼,更多一些惆悵。時代不同,邊塞詩的題材、 主題基本類似,風格也差別不大,卻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時代特征。2.推敲作品中蘊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邊塞詩題材的興起,是與詩人們的生活范圍有所擴展緊密關聯的。從邊塞詩中,我們看到詩人的眼界開闊了,詩歌的意境拓展了,詩歌的內容更顯得異彩紛呈。有對建工立業的渴望:“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有報效國家的激情:“誓欲成名報國,羞將開口論勛”(張說)。不少詩人在塞外軍營生活多年,如高適、岑參、李益等,他們的邊塞詩中的內容幾乎涉及到了邊塞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寫出征士兵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有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有反映帝王黷武開邊的不滿和對將軍貪功起釁的怨恨;有陳述久戍邊關對家鄉和親人的懷念;有驚異于塞外絕域那種迥異于中原的風光……我們在閱讀這些詩歌時,要能夠區別每首詩作思想內容上的細微差別。比如岑參的邊塞詩,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寫邊塞生活的豐富多彩。他也寫過一些在邊塞懷土思親的詩歌,如為后人傳誦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事情雖小,情意深厚。同時,我們還要體會到,躍動于邊塞詩中的種種矛盾:慷慨從戎和久戍思鄉的矛盾;衛國激情和艱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將和獻身精神的矛盾等等。3.體會不同的藝術風格在大量邊塞詩中體現出來的藝術風格也很不一樣,有的豪邁曠達,如前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有的雄奇壯美,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的豪壯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有的委婉清麗,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只有通過對詩歌字句的細細體會,才可能準確領會到由于不同時代、不同內容,以及不同詩人的不同藝術素養、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邊塞詩這個大主題下異彩紛呈的不同藝術風格。從軍行 唐楊炯烽火照西京j,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k,鐵騎繞龍城l。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m,勝作一書生。[注釋]j西京:此指長安,今陜西西安。k牙璋:玉制的兵符;鳳闕:漢代建章宮的圓闕上有金鳳,故稱鳳闕。l龍城:又稱龍庭,匈奴的名城,此借指敵人的重要都城。m百夫長:率領一百名兵卒的下級軍官。[解說]楊炯(650~693?),華陰(今屬陜西省)人,曾為盈川令,世稱“楊盈川”,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杰”,其詩擅長五律,風格豪放。《從軍行》為樂府舊題,大多為描寫征戰生活。此詩描寫唐高宗時期青年士子向往奔赴邊塞征戰立功的心聲,深刻反映了當時青年知識分子的時代風貌。[鑒賞練習]1.這首詩的頸聯分別是從哪兩個角度來描寫的?描寫的內容是什么?(答:是分別從視覺和聽覺來寫的。表現了出征戰士冒雪與敵人搏斗的堅強無畏精神和在戰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激烈場面。)2.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答:表達了他寧愿投筆從戎,馳騁沙場,保邊衛國的壯志豪情。)涼州詞唐 王之渙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j。羌笛何須怨楊柳k,春風不度玉門關l。[注釋] j孤城,指涼州,一說指玉門關;萬仞(仞,古代長度單位),形容山極高。k楊柳:指《折楊柳》曲(北朝樂府中有此曲),另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習俗,唐時最盛。l玉門關: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漢武帝置。[解說]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絳郡(今山西新絳)人,其詩以邊塞詩享有盛名,今存詩僅六首。這首詩中寫邊塞景色遼闊蒼茫,引人遐想征人出玉門關外的愁怨。后二句以“春風不度”不僅寫出了邊地的荒寒,且有借喻朝廷不關心戍卒之意,構思新穎,意境含蓄。后人評此詩說:“神韻格力,具臻絕頂。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風之不度,立言尤為得體。”[鑒賞練習]1.前人認為“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這兩句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壯闊蒼涼的“畫卷”,那么屬于這幅畫的主體部分是    ,背景分別是    (遠)、    (近)。(答:孤城,黃河遠上白云間,萬仞山)2.中以羌笛所奏《折楊柳》曲調表達征夫的離愁,卻為何又說“何須怨”?(答:這是自我寬解之語,“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國戍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塞下曲  唐王昌齡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①。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②。從來幽并客③,皆共黃沙老。莫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④。[注釋]①蕭關:古關名,在今寧夏固原縣東南。②黃蘆草:枯黃的蘆葦。③幽并:幽,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并,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隋書地理志》云:“自古言勇俠者,皆推幽并。”④矜夸:驕矜夸耀。紫騮:駿馬名。[解說]王昌齡(?──756),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開元末為江寧縣(今江蘇南京)丞,后貶為龍標縣(今湖南黔陽西南)尉,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其詩多寫邊塞軍旅、宮怨閨情,風格清剛俊爽,婉麗明快。《塞下曲》共有四首,此為第一首,前四句描寫邊塞景物,后四句,既肯定了“幽并客” 戍邊的艱苦精神,又批判了“游俠兒”只以駿馬矜夸的莽撞。[鑒賞練習]1.首聯寫景的作用是什么?(答:點明時令及邊塞的具體地點,渲染邊塞的荒涼冷落。)2.頸聯和尾聯作者運用什么手法?其目的是什么?(答:對比;贊揚戍邊戰士駐守邊塞不畏艱苦的精神,批判游俠兒只以駿馬矜夸。)從軍行(其四)   唐王昌齡青海長云暗雪山①,孤城遙望玉門關②。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③。[注釋]①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雪山:指祁連山。②玉門關: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③樓蘭:漢時西域諸國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羅布泊附近。[解說]《從軍行》共七首,此第四首。這首詩寫將士在艱苦環境中,堅持戰斗到勝利的豪情壯志。“孤城遙望玉門關”句是“孤城玉門關遙望”之倒文(其實青海距玉門關遙遠,是望不到的,此處只是想象之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二句,雄健有力,歷來為人們所傳誦。[鑒賞練習]1.詩中“黃沙百戰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請作具體分析。(答:“黃沙”形象點出邊塞戰場的特征,“百戰”極言戰事之頻繁,“穿金甲”是說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時間之長,戰斗之艱苦。短短七個字,高度概括了邊地之荒涼、條件之惡劣、時間之漫長、戰爭之頻繁艱難。)2.一、二句寫景對表現戍邊將士有什么作用?(答:通過境界壯闊、環境惡劣的景物描寫,襯托戍邊將士不畏艱難,守衛邊疆的豪情壯志。)使至塞上   唐王維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①。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②,都護在燕然③。[注釋]①屬國:典屬國的簡稱,秦漢時的官名,這里指代使臣,是王維的自稱。②蕭關:在今寧夏固原縣東南。候騎(jì):騎馬的偵察兵。③都護:都護府的長官,這里指河西節度使。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解說]此詩作于開元二十五年(737)。時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打敗吐番,王維以監察御使奉使出塞宣慰,并為幕府官判。詩中描繪了出塞時沿途所見景色,畫面開闊,意境雄渾,尤其是頸聯二句,歷來為人所稱誦,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鑒賞練習]1.頷聯中的“征蓬”、“歸雁”是指誰?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答:是詩人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像振翮而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2.請分析頸聯中“大”“直”“長”“圓”四字的妙處。(答:“大”字突出了邊疆沙漠浩瀚無邊的氣勢,“直”字表現了大漠中“孤煙”的勁拔、堅毅之美,“長”字突出了黃河橫貫大漠的景象及詩人的感受,“圓”字使得給人以傷感印象的“落日”化而為親切溫暖而又有些蒼茫。詩人不僅準確描繪了沙漠景象,而且巧妙地把自己孤寂的情緒融入了寫景中。)涼州詞   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①,欲飲琵琶馬上催②。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注釋]①夜光杯:傳說中白玉制成夜間泛光的酒杯。②催:通嗺(cuī),勸酒。[解說]王翰,生卒年不詳。字子羽,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原詩共三首,此為其一。邊塞環境荒寒,征戍生活艱苦,難得有那么一次歡聚的酒宴,怎么不令人興奮。詩中描寫邊地戰士在歡快激越的琵琶聲中,互相勸飲葡萄美酒的場面以及將生死置之度外而醉臥沙場的豪放、開朗的心態,具有激動人心的藝術魅力。[鑒賞練習]1.分析“欲飲琵琶馬上催”句的意思。(答:戰士們正欲飲酒時,樂隊奏起了琵琶,那急促歡快的旋律像是在勸人舉杯痛飲。“琵琶馬上催”,是著意渲染一種歡快宴飲的場面,因為在西域琵琶本來就是騎在馬上彈奏的。)2.三、四兩句,有人認為是悲傷之語,有人認為是豪放之詞,你同意哪種看法?請作簡析。(答:同意后者的看法。這兩句是歡宴痛飲時的勸酒之語,意謂:醉就醉吧,就是醉臥沙場,也請莫笑,我們不是早將生死置之度外了嗎?所以這不是厭惡戰爭,哀嘆生命的悲傷語,這里表現出來的是豪放、開朗、興奮的感情,是視死如歸的勇氣。)塞上聽吹笛   唐高適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①,風吹一夜滿關山②。[注釋]①《梅花落》,曲調名,“梅花何處落”是將“梅花落”三字拆用,意謂:何處吹奏《梅花落》。②關山:山名,在今寧夏南部。[解說]高適(700?──765),字達夫,郡望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與岑參并為盛唐邊塞詩派代表人物。詩的前兩句寫的是實景,“雪凈胡天牧馬還”,開篇就造就了一種邊塞詩中不多見的和平寧謐的氣氛,為全詩定下了開朗壯闊的基調。三、四句中將“梅花落”拆用,又構成了一種虛景。全詩虛實結合,構成了美妙闊遠的意境。[鑒賞練習]1.“雪凈胡天牧馬還”句所寫景物顯示了怎樣的氛圍?在全詩中有怎樣的作用?(答: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戰士牧馬歸來,這一情景顯示出一種邊烽暫息、和平寧謐的氛圍。這句詩為全詩定下了開朗壯闊的基調。)2.三、四句中將“梅花落”拆用,構成了一種怎樣的虛景?(答:“梅花落”本為羌笛聲,但現在仿佛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處飄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灑滿關山。)逢入京使   唐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①,雙袖龍鐘淚不干②。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注釋]①故園:指詩人在長安的家。漫漫:遙遠。②龍鐘:淚流的樣子,袖被淚濕。[解說]岑參(717──770)江陵(今屬湖北省)人,郡望南陽(今屬河南省),其詩多描寫邊地風光及戎馬生涯,頗具奇情壯采,與高適并為盛唐邊塞詩派代表人物。其七言歌行雄奇豪縱,五言山水詩清峻奇逸。此詩作于天寶八年(749),時詩人首次出塞,途中遇入京的使者,就此作詩。詩中寫初次離鄉遠行對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全詩立馬而吟,肆口而成,純為本色語,極平常而極親切感人。[鑒賞練習]1.詩人“雙袖龍鐘淚不干”的原因是什么?(答:因為詩人離開長安已多日,回首東望,長路漫漫,引起了對家鄉親人的強烈思念,因而潸然淚下,沾濕雙袖。)2.詩人劉熙載曾說“詩能于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請結合本詩的最后兩句,談談你的看法。(答:最后兩句,走馬相逢,沒有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就請你給我捎個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這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氣,不假雕琢,信口而成,卻又感情真摯。在平易之中顯出豐富的韻味,這是該詩的最大特色。)夜上受降城聞笛①   唐李益回樂烽前沙似雪②,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③,一夜征人盡望鄉。[注釋]①受降城:貞觀二十年,唐太宗曾親臨靈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由此得名;一說在今內蒙古五原縣西北。②回樂烽:回樂縣的烽火臺,在今寧夏靈武西南。③蘆管:即蘆笛。[解說]李益(748──829)字君虞,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其以七絕、七言寫的邊塞詩,慷慨悲壯。此詩作于貞元元年(785)后,時李益在朔方天德軍節度使杜希全幕中。前二句寫夜上受降城所見景色,后二句寫征人聞笛聲而引起的懷鄉之情。情景聲色融合一體,氣象闊大,意境悲壯,未有衰颯情調。故在當時就被推重,請人作樂傳唱。[鑒賞練習]1.詩的前兩句寫景,分別是什么角度來寫的?給人的共同感受是什么?(答:第一句是遠望,第二句是近看。共同感受是令人望而生寒。)2.分析詩中是怎樣把景色、聲音、感情三者融為一體的。(答:前兩句寫景,如霜的月光和如雪的沙漠,營造出征人思鄉的典型環境;第三句寫聲,萬籟俱寂,夜風送來凄涼幽怨的笛聲,引發了征人的思鄉之情;水到渠成,第四句直抒“一夜征人盡望鄉”。前三句是為第四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鋪墊的。全詩將詩情、畫意和音樂美熔于一爐。)隴西行①  唐陳陶誓掃兇奴不顧身②,五千貂裘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③,猶是春閨夢里人。[注釋]①隴西行:樂府舊題,屬《相和歌瑟調曲》。隴西,指今甘肅寧夏隴山以西的地方。②匈奴:此處借指當時入侵西北邊境的少數民族。③無定河:黃河中游支流,在陜西北部。[解說]陳陶(803?──879?)字嵩伯,長江以北人。此詩作年不詳。前二句以精煉概括的語言,敘述了一個慷慨悲壯的激戰場面,戰士英勇殺敵,犧牲慘重。后二句筆鋒一轉,逼出正意,征夫已成枯骨,妻子還在夢中思念親人,對比強烈,為后人稱道。王世貞贊此詩云:“用意工妙至此,可謂絕唱矣。”[鑒賞練習]1.分析一、二句中“誓掃”、“不顧”、“五千”的表達作用。(答:“誓掃”、“不顧”,表現了唐軍將士忠勇敢戰的氣概和獻身精神。“五千”表現了戰斗之激烈和傷亡之慘重。)2.詩的三、四句為后人所稱道,請分析其精妙之處。(答:“可憐”句緊承前句,“猶是”句蕩開一筆,另辟新意。“無定河邊骨”和“春閨夢里人”,一邊是現實,一邊是夢境;一邊是已成枯骨的凄涼,一邊是夢中相見的歡愉。虛實相對,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同時也凝聚了詩人對戰死者及家人的無限同情。)漁家傲北宋 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①,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②。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注釋】①衡陽雁去:衡陽,地名(今屬湖南);傳說,雁南飛到衡陽即止,衡陽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②燕然未勒: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后漢書.竇憲傳》載,竇憲出擊匈奴,追北單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刻石勒功”而還。【解說】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其詞具有婉約與豪放兩種情調。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24)任陜西住略安撫使兼知追州,守邊四年,這首詞即作于此時。詞的上闋重在寫景。去雁、邊聲、千嶂、長煙、落日、孤城構成了塞下特異的秋景;而邊境的荒蕪凄涼自在不言中,戰地情勢的緊張危急自可深切感受。下闋重在抒情。濁酒一杯,怎消得家在萬里之外的濃濃的思鄉之愁。但“燕然未勒”,要取得勝利,談何容易,還鄉之計更何從談起。耳聞羌笛悠悠,目睹白霜滿地,更添愁思無限,使人夜不能寐,將軍因此而熬白了頭,征夫也因此潸然淚下。【鑒賞練習】1.上闋寫景,這些景物有怎樣的特征?其作用是什么?(答案:荒蕪凄涼。渲染氣氛,為下闋抒情作鋪墊。)2.下闋“燕然未勒歸無計”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答案:希望取得偉大的勝利,卻又無從取勝,思念家鄉卻又有家難回的矛盾心情。愛國激情,濃重的鄉思,兼而有之。)搗練子①北宋 賀鑄砧面瑩②,杵聲齊。搗就征衣淚墨題。寄到玉關應萬里,戍人猶在玉關西。【注釋】①此調一作《杵聲齊》,因詞中有此句而得名。②砧:搗衣石。【解說】賀鑄(1052-1125),字方回,號慶湖遺老,衛州共城(今河南輝縣)人。外有征夫,內有怨女,這是封建兵役制度下產生的社會現象。這首詞從怨女的角度,展示了一幕人間悲劇。一位征人的妻子年復一年的搗衣,以至搗衣石都被磨得光瑩平滑,她與同伴那熟練默契的合作,那一記記有節奏的杵聲,傾注了她多少艱辛,多少思念。而就在寄征衣的一剎那,不禁淚隨墨下,因為丈夫還在萬里之遙的玉門關的西邊,歸期渺渺,生死難卜,相見無日。【鑒賞練習】1.聯系上下句的內容,理解“搗就征衣淚墨題”的意思。(答案:這一句道破題旨,點明搗就征衣的目的是寄給遠戍邊關的丈夫,但在想寫姓名,家書之際,想到丈夫遠在萬里之外,歸期渺渺,生死難卜,相見無日,不禁愁腸千轉,淚隨墨下。“淚墨題”三字,包含了她的無限辛酸苦痛。)2.有人認為,這首詞的末兩句“寄到玉關應萬里,戍人猶在玉關西。”與歐陽修《踏莎行》詞“平蕪盡處是泰山,行人更在泰山外”、李逋《今思》詩“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有異曲同工之妙,試分析這首詞末兩句的妙處。(答案:它采用了層深或加倍的手法,先把詞意推到頂點,然后再進一步翻出更深一層意思。即先寫玉關之遠,再進一層寫戍人所在地之遠,愈轉愈深,把這一家庭悲劇顯示得更加可悲,把悲劇中女主角傷離懷遠之情表現得更深更曲。訴衷情南宋 陸游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①。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②。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身誰料,心在天山③,身老滄州④。【注釋】①梁州:今陜西南鄭一帶。②貂裘:貂皮大衣。③天山:即祁連山,這里指抗金前線。④滄州:指隱士住的地方。【解說】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詩壇最著名的詩人之一。這首詞作于晚年退隱山陰時。上闋以“當年”二字楔入往日軍旅豪放生活的回憶,聲調高亢,“夢斷”一轉,折回到現實,形成強烈的情感落差,化慷慨為悲哀。下闋則更進一層抒寫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嘆,化悲涼為沉郁。【鑒賞練習】1.上闋“塵暗舊貂裘”句的詩眼是什么?請作分析說明。(答案:是“暗”字,一個“暗”字不僅寫出了畫面的暗淡,而且將歲月流逝,人事消磨,壯志難酬的惆悵心情融入其中,此外還與“匹馬戍梁州”的夢想形成對比,造成強烈的情感落差。)2.分析“心在天山,身老滄州”的表達技巧和思想內容。(答案:運用先揚后抑的手法,表現了作者奔赴抗敵前線,報效祖國,收拾舊山河的雄心壯志,與請纓無路,報國無門,有志向難申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沖突,這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悲壯沉郁的浩嘆,令人蕩氣回腸。)浣溪沙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塞①南宋 張孝祥霜日明宵水蘸空②,鳴鞘聲里繡旗紅,澹煙衰草有無中。萬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東,酒闌揮淚向悲風③。【注釋】①荊州:今湖北江陵。②水蘸空:形容天空明凈似水。③酒闌:行酒將近【解說】張孝祥(1132-1169),字安國,號于湖居士,歷陽烏江(今安徽和興烏江鎮)人,詞風豪放曠逸。本詞作于作者在任知荊南府兼湖北路安撫使時,上闋描寫途中要塞景色,明麗壯闊,但寫景中隱含著作者的感情色彩。下闋抒發感慨,萬里中原已在烽火北,禁不住悲痛傷感,故借酒澆愁,迎風灑淚。【鑒賞練習】1.分析“萬里中原烽火北”句的含義。(答案:這句話的意思是萬里中原已經淪陷敵手。因為荊州是作者駐守的邊塞,“烽火”是邊塞報警的設施。現在中原已在烽火北了,則中原的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此一提,其間該有多少難以訴說的悲慘傷痛。)2.全詞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答案:表現了作者對中原失地的懷念和傷痛以及一心報國的孤忠。)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①南宋 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②。八百里分麾下炙③,五十弦翻塞外聲④。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⑤,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⑥,贏得身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注釋】①陳同甫:名亮,字同甫,南宋詞人。②夢回:夢醒③八百里:指牛。麾下:部下。炙:烤肉。④五十弦:指瑟,這里泛指樂器。翻:演奏。⑤的盧:一種烈性快馬。⑥君王天下事:指抗金復國大業。【解說】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屬山東濟南)人。其詞風格沉雄豪放,獨樹一幟,與蘇軾并為宋詞豪放派代表。這首詞是寄摯友陳亮之作。全詞從內容上來看,從開頭到“贏得身前身后名”九句,寫萬里平戎,一氣奔注,豪壯淋漓,令人如親臨其境。最后一句“可憐白發生”陡然一轉,文勢極為矯健,忠勇憤激之氣在這頓挫中噴涌而出。【鑒賞練習】1.上闋“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句,表現了將士們怎樣的精神風貌?(答案:表現了雄壯的軍容和將士們高昂的戰斗情緒。)2.最后一句“可憐白發生”,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運用了怎樣的表達技巧?(答案:表達了作者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最后一句筆調陡然一轉,從理想的高峰一落千丈,跌回到冷酷的現實,壯與悲,理想與現實形成巨大的落差,從而形成強烈的對比,更好的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邊塞詩鑒賞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影視鑒賞教案

4.《鑒賞家》的教案

5.邊塞詩歌四首教案

6.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5教案

7.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8.人教版高一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

9.《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10.詩歌鑒賞形象的教案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一本大道香蕉在线精品亚洲 | 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中文高清香蕉网 | 亚洲国产91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 亚洲欧美人与动人物在线 |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