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三則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理學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發展概況,辯證思考理學的歷史意義。
2、引導學生討論并把握朱熹在理欲問題、義利問題、讀書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教學重點:
了解朱熹關于理欲問題的思想。
教學時數: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 導入(兩者選一)
1、回憶《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有活水來。
2、我們經常從報紙互聯網上看到政府官員貪污受賄的真實報道。這些高官為什么會紛紛落馬呢?究其原因是無法抑制的人欲和貪欲將他們變成了魔鬼。那么古人對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朱子語類》三則,一起來聆聽朱老夫子的教誨。
二、作家、作品介紹
1、作家
朱熹,字元晦,號晦庵,著名理學家,教育家,宋代理學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則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學思想主要表現為理學思想。宋明理學是我國傳統哲學發展的最高形態,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學思潮,影響中國社會長達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學思想中,一個重要的哲學命題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飯,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過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認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對的兩個方面,即道德規范與物質欲望之間的關系問題,從孔子的“克己復禮”,到孟子的“舍生取義”,到宋明理學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都真實地反映了儒家在處理這種關系的態度與主張。
2、《朱子語類》
是朱熹與弟子問答的語錄匯編,其中密布著師徒間緊湊的對答,且以口語式的文體記錄下來,使朱子精深細致的哲學觀點變得極為平易而實用。
三、介紹理學產生時代背景和發展概況。
1、產生時代背景
朱熹繼承并進一步發展了北宋時期興起的理學思想,為理學思想體系初步確立了范圍及基礎。宋明理學發展到朱熹這里,才確立了獨特的學術規模與體系,奠定了確然不拔的基礎,并影響了此后學術思想的發展達六七百年之久。明清兩代一般士人所讀的書籍,如《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等,都與朱熹的思想有關。另外,為了維護理學的學術地位,朱熹不但反對不同于儒學的佛學、道教,而且還批判了儒學內部與程朱理學不同的其他學派。經過了朱熹的努力,理學從北宋時期一個普通的學術派別,發展為一個有力量、有影響的學派。但是,在朱熹晚年,由于他卷入了當時的黨爭,朱熹的學說也被禁為“偽學”。朱熹去世以后,黨禁解除,他的思想學說得到統治者認可,在南宋末期以至元、明、清時期,逐漸成為官方認可的正統儒學思想。可以說,理學的整個發展都與朱熹有著密切的關系。全祖望在《宋元學案晦翁學案》中從學術史的角度贊揚朱熹,說他“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矣。江西之學,浙東永嘉之學,非不岸然,而終不能諱其偏。”這是說,朱熹的學問極其廣大,極其精微,是宋代以前百代學術思想的總結。當時江西的陸九淵,浙東的葉適,他們的學問雖然也很突出,但與朱熹相比,總是有所偏頗。這個說法雖然是過去學者的評價,多有溢美之詞,但朱熹是理學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他的地位非陸九淵、王守仁所可比擬,這一點是我們應該承認的。
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與講學中度過的。儒家經典《易》《詩》《書》《禮》《春秋》,朱熹都有注釋和研究。另外,在歷史、文學甚至道教典籍方面,朱熹也有廣泛的學術興趣。在朱熹的所有著述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是《四書章句集注》。朱熹將《大學》《中庸》與《論語》和《孟子》并列,并用畢生精力為之注釋,據說直至去世前還在修改。朱熹在《四書集注》當中,不重訓詁,重在義理,以精煉的文字,闡述了他的理學思想,把《四書》納入了程朱理學的軌道,如他的門徒李性傳所說,這是一部“覃思最久,訓釋最精,明道傳世”之作。此外,朱熹還留有《文集》一百余卷,其中保存了他的一些學術論著、講義、政治文件、序跋、書信以及詩詞等。朱熹的門人九十多人記錄了他講學時的一些問答,后人分類整理,編為《朱子語類》一百四十卷。這些資料也是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依據。
2、發展概況
理學興起于北宋時期,周敦頤和張載是理學的真正奠基人,理學體系真正形成于程顥、程頤兩親兄弟,南宋是理學的發展的高峰,出現了朱熹、張栻、呂祖謙、陸九淵等重要的理學家。到了元代,程朱理學成為官學,明代中期,隨著朱學逐漸走向僵化,理學發展主要的內容是王守仁心學的崛起以及王學的廣泛傳播。明代后期,李贄、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人對宋明理學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宋明理學在歷經了六、七百年的發展以后,逐漸在思想學術領域衰落了。
四、具體研習第一則。
1、結合注釋,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數(shù)過:幾次 略曉:大略通曉 厭:通“饜”,滿足
得趣:明白其中旨趣 憒憒(kuì):昏亂不清醒
2、分析課文(師設疑)
(1)此卷主要講了一種什么樣的讀書方法?請結合具體的句子予以簡要分析。
熟讀、精思、不貪多
(只有通過熟讀,才能掌握書中的義理,即真味。從反復誦讀入手,才能真正把書讀通、讀透。他還特別指出讀書中的不好習慣,“讀之數過,略曉其義即厭之”,讀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說沒有弄懂書中的真趣。
(2)在你的印象中,還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談論此類讀書方法的?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
(3)對你學習的啟示有哪些呢?(學生說)然后在輕松的下面兩首詩的朗讀中結束教學。
于潛僧綠筠軒 【宋】蘇軾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無 題 【今】竹子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書。
無肉令人瘦,無書令人愚。
人瘦尚可肥,士愚不可親。
第二課時
一、導入第二則的學習。
一天有人問朱熹:“平時做事時知道哪是天理哪是人欲,可是行動時卻往往被人欲引了去,這是為什么呢?”下面我們來看看朱熹是怎樣回答的。
二、朗讀第二則,多種方式并用(一生讀,齊讀,自己大聲朗讀)
三、結合注釋,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蕪穢(wú huì):雜草叢生 交戰之機:交戰的關鍵
戰戰兢兢:害怕而發抖,或小心謹慎的樣子 仁:實現仁德
自家:自己 大段:仔細 以為:以……為
四、朗讀并思考理解文意(師設題生回答)
1、大路、小路指什么?人們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天理
小路:人欲
“無克己工夫”
(外物無官無盡地撼動人心,而人好惡的情感又不能加以節制,這樣很容易被人欲左右)
2、很明顯這一則圍繞天理,人欲而展開討論,圣人、賢人、普通人在理欲之間是怎樣選擇的?
圣人:自然存天理
賢人:先分辯再行動
普通人:克制私欲
(圣人在理欲問題上依天理而行,賢人比圣人稍差,普通人則在后天的修養中更加用力,時刻克己復禮,不為人欲所牽引,最后說:“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說明對于理欲之辨的問題要謹慎對待,這樣才能達到道德修養的最終目標。)
3、作為常人,我們該怎樣提高自己的身心修養?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五、朗讀二則三則。
第三課時
一、導入
朱熹的弟子問他:“現在應當讀什么書?”那么他是怎樣指導他讀書的呢?到底應當讀些什么書呢?讓我們來學第三則。
二、結合注釋,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切己:切身 說話:說教 睹:察看 剖(pōu)判:辨別,分析
喻:明白 不肖:不才,不正派 將:助詞,常用于動詞后,無實意
三、理解文意。
1、本則圍繞一個什么問題展開?
義利問題
2、怎樣闡述義利問題的?(引用了哪些名人名言)
義利來源于孔子所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把義利對立起來,看作是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孟子也說:“亦有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孔孟的這些說法是儒家關于義利關系的基本主張,朱子繼承了儒家重義輕利的傳統,并進一步作了闡釋。指出選擇“義”,便是向內,才能步入圣賢殿堂,選擇“利”,便是“向外”,只會趨向不肖之途,可見,義是天理之所宜,利則“人情之所欲”,義利問題是等同于理欲問題的。
3、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重義輕利”的觀點?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義且富貴,于我若浮云.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四、朗讀全文,師簡單總結
第一則:讀書方法→義理
第二則:天理、人欲
第三則:義、利
五、合作探究
閱讀這則新聞,談談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今天,怎樣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
7月17日報道國家級貧困縣--重慶巫山縣交通局原局長晏大彬因涉嫌受賄2226萬元,昨日在該市第二中級法院上堂受審。
晏大彬因受賄金額巨大而成為“重慶第一貪”;而其妻則因幫助洗錢,同時走上了被告席,成為因親屬貪污受賄被指控“洗錢罪”的全國第一人。該案將擇期判決。
今年1月14日晚,重慶南岸區銅元局派出所.接到報警求助,稱樓上房屋嚴重漏水,而該業主不在家,保安不能擅自進入他人住宅。民警隨后趕往這處小區。
警方人士趕到后,發現這戶居民的水管爆了,物管開始處理漏水,民警則發現衛生間有8個礦泉水紙箱,用膠帶密封著,但被水浸泡,已經打濕。民警和物管人員幫著把這些紙箱搬到室內干的地方,卻發現下方已被泡爛的一角露出了一扎一扎的紅色紙張,里面竟然全是百元大鈔,總計為939萬元。這一案件很快被移送到重慶市紀委。錢的主人很快明確:它們都屬于一位名叫晏大彬的男子。了 檢察機關查明:晏自2001年底擔任縣交通局局長到2007年底,在巫山長江大橋及該縣各公路建設項目中,層層撈錢,63次共接受建筑承包商送錢2226萬元--這一金額,相當于當地年財政收入的20%強。
參考發言:
天理與人欲的問題是道德規范與人的物質欲望之間的關系,儒家一貫認為,天理與人欲是對立的,人欲橫行則天理滅,要克服人的一心之私欲,使之符合禮的要求。
在物質和精神的關系中,必須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天理和人欲的關系實際上是人的物質和精神的關系。朱熹主張人追求精神的需求應該超過對物質的需求。這才是朱熹原本的意義。朱熹不是教大家不吃不喝,而是為了說明精神的需求最重要,不要為了物質的需求,把精神的需求都廢除了。這和孔子夸獎他的學生顏回不因為物質生活低下而放棄理想的行為是一致的。
一個貧困縣,挖出大貪官。不可思議的是,就是這位巨貪,某家刊物還曾專題報道了他的“清廉勤政”事跡。今天,我們重提朱子的學說,不光是為了了解古代文化,更重要的是,合理繼承古人的精神遺產,為現實的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當今社會,物質雖然高度豐富了,但一些人仍是欲壑難填,在物質的狂迷中喪失了自己,完全突破了倫理道德乃至法律的底線,“人欲”無度,“天理”何存?在對待個人獲取財富的原則和途徑問題上,朱熹倡導儒家“見利思義”、“先義后利”,認為對于“天理之公”的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非但不應否定,還應該加以宣傳,而對于“人欲之私”的利己之心,則應受到道德和論理的規范和限制。因為“向內便是入圣賢之域,向外便是趨愚不肖之途”,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正確地使用“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來指導自己的生活。
所以說,在現代社會,同樣存在社會的道德規范與人的欲望滿足之間的矛盾。例如在體育競賽中,每個運動員都志在摘金奪銀,這可以說也是人的一種欲望的表現,理應得到肯定與尊重。但是如果為了這一目的而服用興奮劑,就違反了體育精神與比賽規則,是不允許的。從大的方面說,人類為了求發展、謀生存,過度地向自然索取,以致進行破壞性、掠奪性地開發,造成嚴重的環境危機,其實也是放縱欲望的結果,必然會受到自然的懲罰。
因此,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來說,都應當正確的處理欲望與規范的關系,只有這樣,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終得到合理的滿足。
六、課堂寄語:
在市場經濟的今天,我們應鼓勵人們在不違背法律道義及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積極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權益,在“義”與“利”上實現雙贏。然而,當二者不可調和,必須在其中作出抉擇時,我們必須努力加強個人道德修養,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線。
[《朱子語類》三則(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