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要點:
1 背誦《無題二首(其一)》
2 進一步理解古詩中的虛實問題
3比較同一意象物“柳”,詩人抒發的感情有何不同,進而了詩作的本質的是什么。
第一課時(2007年5月30日 星期三)
內容 鑒賞《無題二首(其一)》
步驟
一 導入,由口頭作文引入到“不同角度與虛實”的話題上來。
簡要地復習《早雁》,強調本節課學習的重點:進一步從“虛實”的角度進行鑒賞。
二 鑒賞《無題二首(其一)》
(一)聲讀,特別提示頸聯的節奏。
(二)意讀,展示基本解讀的文字,然后規定時間,以小組為單位,每組一聯翻譯原詩,讓學生把譯文直接寫在黑板上,學生自讀翻譯時,教師巡視,同時提示翻譯的“信、達、雅”,最后師生共同評講寫在黑板上的譯文。
可以展示教師的譯文如下:
昨夜星光閃爍,晚風習習,我們在畫樓西畔的桂堂的東邊相聚,今天我雖沒有彩鳳雙飛的翅膀,但我們心里卻有犀牛之角的靈異,能夠感應對方的一切,做到心心相應。相聚的情景來歷歷在目:隔著座位松鉤猜令,在美好的時刻暢飲那賞罰的美酒周身溫暖,分組射覆賭酒,觥籌交錯中,只覺得燈火更加明亮,而相聚的氣氛也愈加濃烈。可嘆的卻是,聽到報曉的鼓聲,我就不得不要去應對官差,那騎馬奔走的形狀就像那被風吹得不斷在空中飛旋的蓬草。
(三)情讀,展示練習一答,讓學生明確虛實分析的角度:
思考探究一 李商隱的無題詩在情景敘寫上常常打破時空次序,虛實結合。《無題二首(其一)》就是如此。請結合他的《錦瑟》、《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等詩,仔細體會。
答:詩歌中“虛”,是指看不見摸不清,卻能從字里行間體味出的虛象和空靈的境界;而所謂的“實”是指客觀存在的實象、實事、實景。眼見身臨為實,聯想想象之景為虛;景物為實,情感為虛;形象為實,抽象為虛;有限為實,無限為虛;正面為實,側面為虛。由此不難理解,虛實其實是相當的概念。就《錦瑟》而言,除了第一聯可以說是眼前這景外,其它都可以說是想象的;而《無題》前面兩聯可是說是實景,后兩聯是虛景。但是,換過角度,情況又未必如此。“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可以說是聯想的,而第二聯反而可是說是實景,可以理解成清早夢醒之后,悵然若失,思索做夢的因緣,這便聯想去過去聽愛人奏瑟的情景。同樣《無題》中的頸聯為實,女主人公清早起床梳妝時,觸景生情,便聯想想象了其它幾聯詩句的情景。如此地不確定,豐富了詩歌的美感。
并討論如下:
1 四聯詩按照你分析的角度,指出哪聯是實,哪聯是虛:
(明確:這里至少可以兩個角度來界定--
①是否描寫還是議論按此,首聯、頸聯是實在畫面;頷聯、尾聯是虛的議論抒情
②是眼前的還是聯想想象的 據此處頷聯外是實,其余為虛。因為只有頷聯是寫“今天”的情景--立足在“畫樓”觸景生情,聯想著“昨夜”的情景。)
2 練習一告訴我們,李商隱的無題詩在情景敘寫上常常打破時空次序,虛實結合。這所謂“打破時空次序,虛實結合”,就是說,具體到一聯詩,既可以說是此時此地,又可以說在彼時彼地,既是虛寫,又可以說是實寫。比如第一聯,既可以說回想昨夜的情景為虛寫,但又可以說實寫今夜重游故地:夜,還是昨天那樣的夜,星星,也還是昨晚的星星,像情人閃爍的眼睛,風,也還是昨晚那樣習習的風,像情人輕輕的撫摸……根據這樣的分析,你能否換一種角度,界定詩句的虛實?
(明確:最后兩聯,可以把它視為虛景,留在此地可以設想是女主人公,承接這頷聯“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通”,把這兩聯視為女主人公對男主人的想象:你夜里與朋友相聚是何等開心,可是一到天明,應對官差又是多么的狼狽。這也未嘗不可。)
3 不管詩作的情景如何的理解,詩人要表達的情感是一定。那么這首究竟表達詩人怎樣的情感呢?我們可以從最后一聯具體分析。透露情感的是哪個詞?“聽”一詞為什么不能換成“聞”?“轉蓬”這個喻體物要突出主體的神秘特點?
(明確:透露情感的詞是“嗟”。“聽”除了接受到訊息刺激外,還有一個“反應”就是“順從”這個訊息。“轉蓬”指在空中飄轉不定的蓬草,它要突出強調主體無可奈何要聽命官場差遣,毫無自主性的境地。聯系全詩就不難看出詩人,前面寫盡與朋友相聚的自由的快樂,正是為寫這快樂時光總是那么短暫的失落惆悵,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灑脫生活的向往。)
第二課時(2007年5月31日 星期四)
內容 鑒賞《賈生》《柳》
步驟
一導入,由口頭作文引入到“同一事物因為不同的人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的話題上來。
講述賈誼受到漢文帝特殊的訪問,君臣探討問題親密程度令后代文人墨客傳為佳話,可是在晚唐的李商隱的眼里有會是怎樣性質的事呢?
二 聲讀
1 讀兩遍《賈生》
2 過渡性講述,看得出李商隱對這件事看法很“另類”,可正是這樣“另類”,他的這首詩才成為我們今天鑒賞的篇目。同樣對于同一個意象物,“柳”,我們過去讀過賀之章的《詠柳》,下面我們來試著背讀一遍。展示--
詠柳
賀之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譯文]春天的柳樹高高聳立、枝葉碧綠,就像是碧玉裝飾打扮起來一樣。無數柳條像絲帶一樣低垂著。不知柳樹那細長好看的葉子是誰巧手剪裁的,原來二月的春風就像剪刀一樣,柳葉是它剪裁出來的啊!
[解釋]這首詩通過描述柳樹來贊美春風。作者用神奇的想象、新鮮的比喻,把綠柳比作碧玉,把柳條比作絲絳,把春風比作剪刀,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柳樹嫩綠輕柔的風采和春風化育萬物的功能。讀了這首詩,使人清新爽目,對春風、柳樹有無比親切的感覺。
3 再朗讀《柳》兩遍。
三意讀,展示基本解讀的文字,然后規定時間,以小組為單位,每組一聯翻譯原詩,讓學生把譯文直接寫在黑板上,學生自讀翻譯時,教師巡視,同時提示翻譯的“信、達、雅”,最后師生共同評講寫在黑板上的譯文。
展示附兩首詩的譯文--
《賈生》:漢文帝求賢若渴,竟然在宣室接見了曾經被放逐的臣子賈誼,賈誼的才華確實還是是那樣無與倫比。可嘆的是,空有了文帝挪前席位與臣子近如此投機的交談,因為他們探討的不是天下民生大事,而是那些虛妄的鬼神之事。
《柳》:(柳)曾經追逐著春風,在樂游春苑的筵宴上拂袖起舞,令人整天陶醉在你那歌舞升平的好時光中。可是你將怎樣愿意挨到肅殺的清秋時節,讓本已染盡斜陽血色的身軀又沉浸在秋蟬凄涼的悲吟之中呢?
四 情讀,討論如下問題:
1詩作把文帝對待賈誼的態度寫得怎樣?
(明確:詩作把文帝對賈誼態度寫得很誠懇,主要通過“前席”這個細節來表現。)
2 詩作這樣寫是否真的要褒揚文帝求賢若渴的精神?為什么?
(明確:不是詩人采用了欲抑先揚的手法,先極寫他迫不及待的把賈誼請來,一談談到半夜,甚至談到盡興時連君臣之禮也顧不了,可是這樣交談親密熱烈的氣氛與后面點明的談話的內容形成一個強烈的諷刺,深刻地嘲諷了文帝所謂的求賢若渴的實質。)
3 詩最后一聯“可憐”句有諷刺,那么除了諷刺漢文帝外,還有諷刺嗎?
(明確:還有諷刺,首先它借古諷今,對晚唐統治者求神拜佛只求自己長生不老,而不顧百姓死活的丑惡行徑也是一種暗諷;還有對賈誼本身也是一種諷刺,不是說要入朝為官只是想要實現兼濟黎民百姓的嗎,為什么還會與如此昏君談得如此投機,也許賈誼當時還情有可原;但是后來的文人墨客們把賈誼與文帝如此投契作為一種佳話流傳著,恰恰流露出他們平生要實現兼濟蒼生的理想保護是假,想得到皇帝恩寵進而獲取高位的目的才是真,因此應該說詩作對這些文人墨客的諷刺才是最深刻的。)
4 《柳》和《賈生》在寫法上有什么相似之處?
(明確:都采用了欲抑先揚的手法。)
5 比較《柳》與賀之章《詠柳》寫法上的不同,展示課后練習二:
思考探究二 李商隱《柳》是寫秋日之柳,賀之章《詠柳》則是寫春日之柳。試比較二詩寫景抒情的特色。
答:首先兩首詩,通過柳要抒發的感情是不一樣的,李詩含有身世浮沉之感,而賀詩卻充滿對自然的神奇的贊美之情,這便決定了兩首詩在寫景抒情有鮮明的特色。李詩采用了暗示象征的手法,表面寫柳實際是寫人,是借景抒情;另一點,它還采用對比襯托的手法,先寫樂景后襯哀情。賀詩寫景采用新鮮靈動的比喻,又兼用設問比擬,融情于景,在一幅美麗動人的玉樹碧葉的柳色柳姿裝點的春景圖洋溢著詩人對大自然無限崇拜熱愛的感情。
五 課堂完成練習三,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三 解釋下列詩句中“可憐”一詞含義,并說說它與現代漢語中的“可憐”一詞有何不同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可憐”是“惹人喜愛的”意思。
昨夜閑譚夢落花,可憐月半不還家。
“可憐”是“令人生恨的”意思。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可憐”是“值得人憐憫”的意思,與今義同。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可憐”是“令人羨慕的”的意思。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可憐”是“令人遺憾的”意思,有嘲諷意味。
[《李商隱詩三首》(粵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粵教版選修唐詩宋詞散曲選讀教案參考
2.冰心詩三首的教案
3.杜甫詩三首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