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教案)
山東日照一中 丁初琦
教學目標
1、品味詩詞,理解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
2、感受詩人的博大情懷和革命壯志,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品味意象,感悟詞中闊大的意境。
2、領會詩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讀一首詩:《詩人領袖》(印發)
你用平平仄仄的槍聲寫詩,
二萬五千里是最長一行。
常于馬背上構思,
便具有了戰略家的目光。
戰地黃花,
如血殘陽,
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時瀟灑地抽煙,
抬頭望斷南飛雁,
寬闊的腦際卻有大江流淌,
雪天更善暢想,
神思飛揚起來,
飄成梅花漫天的北國風光。
相信你是最嚴肅的詩人,
屈指數算,
一首氣勢磅礴的詩,
調動了半個世紀的醞釀。
輕易不朗誦,
天安門城樓上只那一句,
便成了世界的詩眼,
嘹亮了東方!
二、齊讀全詞。正音。
三、了解大致背景。
這首詞作于1925年,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農民運動蓬勃興起。毛澤東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民運動,創建了湖南第一個黨支部:韶山支部。同時,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已經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經在廣州正式成立。但陳獨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領導權交給資產階級。毛澤東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這年10月,毛澤東從韶山前往廣州創辦全國農民講習所,途經長沙,重游橘子洲,面對絢麗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勢,追憶了昔日的戰斗歲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聯翩,寫下了這首氣勢磅礴的豪放詞,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領導權問題。
四、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誦讀欣賞
①找擅長朗讀的同學充滿激情的朗讀,帶動氣氛。
②自由朗讀,理清思路,抓關鍵詞。
表明人物、時間、和地點的詞:獨。立。寒秋。洲。
關鍵詞句:上片“看”字、下片“憶”字。“萬類霜天競自由”。“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等。
有表現力的詞句:上片“萬”“遍”“漫”“爭”“擊”“翔”。下片“揮斥”“指點”“激揚”“糞土”等。
2、整體感知
思考:本詞描述了幾幅畫面?試根據內容給各幅畫擬出小標題。
討論、明確:
描述了四幅畫面:
獨立寒秋圖 湘江霜天圖
崢嶸歲月圖 中流擊水圖
五、在描繪四個畫面的同時品味鑒賞
1、寫壯景,抒豪情
①獨立寒秋圖:注意“獨”字。
②湘江秋景圖:抓住“看”字。注意視角、用詞、手法。
品味明確:
遠眺: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 (靜)
近觀:漫江碧透 百舸爭流 (靜、動)
仰視:鷹擊長空 (動)
俯瞰:魚翔淺底 (動)
總寫:萬類霜天競自由
小結:遠近結合,總分有序,動靜交錯,紅綠輝映,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色彩絢麗的湘江秋景圖。
③崢嶸歲月圖:抓住“憶”字。思考什么叫“書生意氣”?
青春年少,神采飛揚,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熱情奔放。“糞土當年萬戶侯”,怎樣的情懷啊?試回想一下《沁園春雪》中哪些詞句的思想內容與此相近。(齊誦:“昔秦皇漢武……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④中流擊水圖
品讀“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想象詞人當年曾和同學舊侶,在激流中奮臂劃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擋了飛速前進的船舶的情景。
討論:“中流擊水”這一情景蘊含著詞人怎樣的感情?
明確:“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達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壯志,以天下為己任,以及在新時代的大潮里,乘風破浪,鼓槳前進,立志振興中華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誰主沉浮”的問題。
2、對比手法:詞中有多種對比,使描繪的形象鮮明。
①色彩:“萬山紅遍” 與“漫江碧透”
②動作:“鷹擊長空”與“魚翔淺底”,“指點江山”與“激揚文字”
③明比:“同學少年”與“萬戶侯”
④暗比:“萬類霜天競自由”與當時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暗含)
3、語言品味:本詞用語精當、形象,極富有表現力。
如“萬”字寫出了山之多,“遍”字寫出了紅之廣,“漫”字寫出了江水溢滿之狀,“爭”字活現出千帆競發的熱鬧場面。用“擊”而不用“飛”,準確的表現了鷹的矯健身姿,有氣勢;用“翔”而不用“游”,精當的描繪出游魚在水中像鳥一樣盤旋的狀態,很自在。
4、景、情、志:注意意象
本首詞上片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霜天”圖,通過寒秋、霜天(氣候)、萬山(層林盡染)、湘江(碧透、百舸爭流)、飛鷹、游魚(萬類競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現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和對當時革命形勢的深刻認識,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由誰來主宰的問題。下片回憶了往夕崢嶸歲月,表現了詩人與戰友們為了改造舊中國的革命豪情,形象含蓄的給出了“誰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敢于改造舊中國的革命青年。
六、想象能力訓練
雨果說:“想象是人類思維中最美麗的花朵。”下面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將詩人所描繪的絢麗多彩的秋色圖,由文字變成形象的畫面,在'大腦熒屏'上放映出來,分四步:
學生討論,各抒己見。
A、 勾勒形態:將群山、層林、江水、船只、雄鷹、游魚……的輪廓勾勒出來;B、 染上顏色:把黑白熒屏變為彩色熒屏,火紅的楓林,藍天碧水……
C、 使畫面動起來:秋風送爽,吹動滿山的楓葉,像熊熊燃燒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爭相競發,雄鷹在翱翔,游魚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輕快地嬉戲;
D、 讓畫面更細致、逼真:在腦海中來幾個特寫鏡頭,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魚的細鱗,水底的沙石。
七、拓展
1、比較分析《沁園春長沙》中“同學少年”和《沁園春雪》中“風流人物”的形象。
2、閱讀下列詩句,比較本詞中的秋景,看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①悲哉秋之為氣,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楚辭》
②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
③碧云天,黃葉地,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西廂記》
④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紅樓夢》
3、縱觀全詞 從這壯闊的深秋意境中,我們感受到詩人怎樣的情感態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個消極悲觀的詩人,面對同樣的景物,可能是這樣的感嘆:
山如人意懶,石似我心空;
水流無情,逝者如斯;
黃葉飄零,生命終結;
蒼鷹孤獨地盤旋,小魚無力地漂游;
不是萬類競自由,而是樹倒猢猻散,飛鳥各投林。
古人寫秋多怨秋、悲秋,把秋景寫得蕭殺悲涼,清冷慘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寞”“萬里悲秋常作客”“秋風秋雨愁煞人”等等。那么,毛澤東筆下的秋為何如此絢麗多彩、充滿生機?
因為他是叱咤風云的一代偉人,是胸懷大志的政治家。他有著經天緯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風范,奮發向上永不消沉的樂觀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纖弱文人(見落花而流淚,見流水而長嘆),所以他的詩詞也不同凡響,充滿豪情壯志。
明確: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在對大自然中萬類生物的激情關注中融入了自己對人生的積極追求,對家國命運的由衷關懷。
八、作業:課外摘抄五首以上毛澤東詩詞。
補充: 曹操的《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茸。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日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思。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沁園春長沙》(教案)(魯人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3.魯迅《社戲》教案
4.北師版保修教案
7.魯迅祝福的教案
8.祝福魯迅教案
10.高二語文《師說》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