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慶之后話對聯
--松滋一中語文組 劉遠軍
在我國,舉凡婚喪嫁娶、節日慶典都離不開對聯。我校七十周年校慶中出現了許多妙聯佳構,它們在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抒發友情、渲情造勢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精選幾副,并略作簡析。
1 七十慶典喜迎各級領導蒞臨一中謀發展;
四千師生恭候八方校友歸省母校話情誼 。(學校大門)
“領導蒞臨”與“校友歸省”,“謀發展”與“話情誼”,身分不一,措辭有別。在接待來賓的態度上,“喜迎”,“恭候”,不分彼此,備極款曲。此聯懸掛在學校大門上得體恰當,渲染了一種濃郁的喜慶氣氛。
2 采玉嶺翠松取危水碧波書七十春秋功載青史;
登文德樓臺望松江洪流喜萬千桃李名楊中華。(文德樓)
上聯意為以松為筆,以水為墨書寫七十周年歷史,想像奇特,超凡絕俗,同時嵌入象征一中代表松滋的靈山秀水--“玉嶺”,“危水”,使聯語極具個性。下聯登樓望遠,即景抒懷,則有古典詩詞之風。上下聯頭兩句分別為當句對,即“采玉嶺翠松”對“取危水碧波 ”,“登文德樓臺”對“望松江洪流”,工整自然,妙不可言。然而在筆者看來,此聯還略有瑕疵。上聯“取危水碧波”中的“取”字下得太實,與本聯典雅風格不符,且與下聯對應的“望”字均屬仄聲字,平仄失諧,試改為“擷”字,這還不夠,從搭配上講,“擷碧波書春秋”,顯然不通,哪里是用波來書寫?綜合考慮,不如將“取危水碧波”改為“掬危河秀水”。此其一也。其二,下聯中的“喜”(形)與上聯中的“書”(動)詞性不同,對仗的工整性打了折扣,試將“喜”字改為“數”(shu),計算之意。此聯盡管略有瑕疵,卻仍不失為慶典對聯之翹楚。
3 松江起舞迎四海師友同慶一中七十盛典;
玉嶺展顏匯九州賓朋共書教育千秋華章。(氫氣球垂幅)
上聯立足校慶,主旨鮮明;下聯著眼教育,表達期望。此聯立意高遠,氣勢恢宏。兩組數量詞“四海”與“九州”、“七十”與“千秋”,對仗工穩,前者突出空間之廣袤,后者強調時間之遼遠,何其壯美!“松江起舞”、“玉嶺展顏”巧用擬人辭格,使得該聯在高遠雄渾的基礎上平添了幾分靈動。另外,此聯在平仄上也非常講究,故而音韻和諧優美,讀之瑯瑯上口。
4 七十載春風化雨雨潤玉嶺添秀色;
四千人學海弄潮潮起一中擎大旗。 (大門右側)
此庸聯也,為筆者所作,忝列其中,倍感羞赧。若是拿放大鏡尋其優點,可能是聯中頂針的運用,加強了語意的表達,一氣呵成的緣故。不過我私下對我寫的另一副對聯倒是有些偏愛:枕玉嶺伴松江吸納楚風漢韻七旬名校迎盛典;尊科學尚人文融鑄南錢北魏四千英才譜新篇。上聯交代學校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蘊、學校歷史,落腳在盛典上;下聯側重于辦學理念,綰結在辦學成就上,辦學理念,就宏觀而言,是科學與人文并舉,就具體而言,上海的錢夢龍、遼寧的魏書生教學法是取法的對象。上下聯內容相互補充,虛實相映,切合校慶主題。
5 七十年間天翻地覆滋土潤苗培育勁松業績耀;
廿一世紀任重道遠搏風迎雨振興華夏鐵肩擔。
(《玉嶺山麓》校慶專刊)
此聯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前任校長楊叔子所撰。對于楊院士,我很早就得知他的國學根基深厚,也曾拜讀過他有關提高大學生語文素養的文章。現在讀到他為校慶的題聯,不覺還是吃了一驚。此聯構思精巧,思想深邃。全聯圍繞時間發散開去,上聯肯定業績,“勁松”喻學子,喻人才,引人聯想;下聯殷切寄語,“振興華夏”,令人胸次頓生。對聯前半部鋪陳揚厲,縱橫恣肆,如江河流轉,有力地烘托了主旨。遣詞造句也可圈可點。提到要人才的培養,我們言必“春風化雨”、“嘔心瀝血”,提到克服困難,我們動輒“搏擊風浪”、“克難奮進”,“套板效應”使我們對這些詞語的運用駕輕就熟。看看院士所題“滋土潤苗”、“搏風迎雨”,常用詞匯巧妙重組,稍加點化,便有推陳出新之效,這確實值得我們廣大語文教學工作者深思。
因才識和篇幅所限,尚有很多優秀對聯(如慶典會場的長聯及相關單位的賀聯)無法一一述及,深以為憾!我們熱切希望有關科室對其進行搜集整理,及早結集付梓,為廣大師生留下一筆寶貴的學習資源。
11、20晚
[校慶之后話對聯(人教版高一必修)]相關文章:
10.高一必修五數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