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下文言文教學之我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學論文)

發布時間:2016-4-6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新課改下文言文教學之我見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學    張澤平

    文言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向來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由于課時的限制,加上其知識量大等特點,大多數語文教師自覺不自覺地將教學側重傾向了對文言知識的傳授,從而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對文言文本文學性的欣賞和解讀。這樣一來,導致的直接結果便是學生普遍認為文言文晦澀難懂,進而對文言閱讀產生恐懼心理,挫傷了學生學習文言文閱讀文本的興趣和自信心。在新課程改革大潮的沖擊下,如何將文言知識與課文結構分析有機整合,達成知識性與趣味性的統一?如何提升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些都成為文言文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面對文言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我們應敏銳地、清醒地認識到,舊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那么探索新的文言教學方式就成為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 選角突破,問題展開                       

傳統的文言文閱讀教學方式多采用“明確人物→交代事件→揭示人物的性情、品格”的過程入手,分條陳述,逐層分析。這種教學方式在經過千萬次的實踐后幾乎成為文言文教學的一種固定模式。但隨著各類學習資料的廣泛應用,使得許多學生放棄了思考,將對文言文的理解變成了一種程式化的記憶,抹殺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觀思維和創造性。要想使文言閱讀課成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大論壇,教師的引導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引導的過程中,教師首先從適當的角度入手解剖文本,將文本中所提供的材料打亂,再用新的聯系將其重組,以獨特的角度展現出來。要選取一個能夠統攝全篇的問題,將課文中所有人物形象分析及事件影響全部涵蓋其中,每一個具體問題作為一個小點出現,每個小點又因大問題的統攝而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樣,使得文章中的問題更加集中,強化了文章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例如:《荊軻刺秦王》一課中,可以不按照出場順序依次介紹人物及分析性格特點,而是從題目入手,荊軻刺秦王是一次重大的歷史事件,其成敗關系到燕國的前途與命運,那么荊軻為了刺秦做了那些準備呢?這些準備概括起來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是信物。信物中除燕督亢之地圖外,還有一個就是樊於期的項上人頭。在取樊於期首級這一段落中,既有太子丹的不忍,也有樊於期的豪邁,更展示了主人公荊軻的思維縝密,計劃周詳。一個小問題,揭示了三位人物的性格特點。第二個準備是刺秦的工具,即匕首。先讓學生分析文本中對匕首的描寫,得出其是一把天下難求的利刃。接著結合下文刺秦的場景,分析它是否是刺秦工具的首選。通過學生討論得出,雖不是首選,但也無可替代。第三個準備是幫手,通過荊軻待友與對秦武陽前后兩次的介紹,又將太子丹的多疑,荊軻的率直與秦武陽的勇而不武生動地刻畫出來,豐富了前文出現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采用這種表述方式,不但使教學過程較以往更生動、更靈活,更重要的是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了,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 立足生活,聯系實際

文言文閱讀文本中的內容距今已有上千年,甚至是幾千年。如何使這些古老的故事重新煥發時代的光彩呢?如何將學生引入到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呢?一個具體且可操作的方式就是:“立足生活,聯系現實”。按學科性質及特點,理科知識更容易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其實語文的中的文言教學也是這樣,雖年代久遠,但所述道理亙古不變;雖物是人非,但其精深流傳千古;雖故事陳舊,但歷史的畫卷上總會出現古今的交叉點……把握住這些細節,并與文本聯系起來就會收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燭之武退秦師》一課中,第二段寫了鄭伯在國家危急的緊要關頭,起用燭之武,燭之武說了這樣一段話:“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一句話,滿含委屈、抱怨、心酸、無奈的復雜心情。這里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探討,如果穿越時空的隧道,置身于鄭國的大殿之上,自己就是燭之武本人,此時、此地、此景,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呢?經過探討,學生們會得出答案,認為次句話雖滿含抱怨之情,但在當時的情境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但沒有影響人物的光輝性,反而使人物形象更生動更豐滿。這句話的處理使燭之武成為現實生活中實實在在的“人”,而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精神上的“神”。當我們置身于燭之武的精神世界時,燭之武也就走進了我們的文言教學課堂當中。另外,在本課第三段中,燭之武勸說秦伯退軍時有這樣一句話:“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可以聯系世界近代史上印巴分治后東巴獨立的歷史事件進行講述,一方面縮短了文本與讀者間的時間差,使文本中的故事還原到我們的身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結合南亞地圖與春秋時期中原地圖進行對比,我們會很容易地發現,盡管時間、地點相去甚遠,但歷史卻將他們巧妙地重合在了一起,不同時空的故事,卻都闡釋了一個相同的道理:“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通過一番對比,學生會清晰透徹地理解文本的含義。由此可見,在文言文教學中,立足生活,聯系實際,有利于學生接受和掌握文本內容。

三、 樹狀結構,延伸擴張

文言文作為古代的一種書寫和記敘形式,其知識結構體系是連貫的。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在文言文教學過程當中,要盡可能地將新學的知識與學生的舊有知識樹相結合,使其知識結構縱向有延伸,橫向有拓展,從而鞏固學生文言知識的基礎,提高了學生自主閱讀和學習文言文的能力與水平。例如:在《荊軻刺秦王》一課中的“秦王驚,自引而起”與《鴻門宴》中的“項王按劍而跽”說的都是同一個文化常識,即古人跪席而坐。這是在文化常識方面,在文言知識方面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如《鴻門宴》中“若屬皆且為所虜!”一句,在這里“若”是一種新的用法,當“你”講。接下就可因勢利導,讓學生回憶古文中其他第二人稱代詞,像“汝”、“爾”等;或是“屬”字,這里當“們”解釋,亦可采用以上方法,發現還可替換為“倫”、“類”、“輩”、“儕”等詞語。這些方法都可以看成是對學生舊知識樹的鞏固和補充,新舊知識不再分裂開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此及彼,互相聯系,相互印證,使學生將新學到的知識融入到舊有的知識體系當中,深化了認識,加深了理解,同時也加強了對文眼中知識的記憶效果。由此可見,對知識樹狀結構的延伸拓展不失為一種引導學生文言文學習的好方法。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在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再適用于新課程改革的今天,作為一名戰斗在一線的教師,理應將自己置身于新課改的風口浪尖,去思索、去感悟、去探求。河流選擇了“變”,演繹了飛流直下的豪邁:流星選擇了“變”,成就了照耀夜空的輝煌。在變中生存,在變中發展,在變中超越。只有這樣,才會使我們的教育永葆青春與活力。

 

[新課改下文言文教學之我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高中英語有效教學論文:新課改下的高中英語教學合作學習分析

3.高一數學必修1教學課件

4.淺議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論文

5.新課改下小學教育研究論文

6.高一語文必修3《師說》文言文翻譯

7.高一語文必修3《師說》文言文加翻譯

8.高一語文必修二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9.新課改體育教學論文

10.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韩欧美亚洲中文综合v日本 | 午夜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丝袜精品久久 |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视频 | 亚洲中文字永久在线 | 在线欧美中文亚洲精品 |